光伏拉晶项目配套动力系统节水节电技术研究
王巍峰
双良硅材料(包头)有限公司内蒙古包头 014060
摘要:在全球能源结构绿色转型与“双碳”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光伏产业作为可再生能源体系的核心支柱,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拉晶作为光伏产业链中能源消耗最大的环节,其能效优化直接关系到整个产业价值链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聚焦光伏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拉晶,针对其配套动力系统设计开展深度能效研究,本文将深入探讨光伏拉晶项目配套动力系统的节水节电技术,为相关项目提供借鉴与参考。为光伏制造企业实现能源消耗降低、运营成本优化及环境友好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从而推动整个光伏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迈进。
关键词:光伏拉晶项目;动力系统;节水节电技术;
1光伏拉晶项目动力系统概述
光伏拉晶项目配套动力系统主要包括电力供应系统、冷却系统、空调通风系统、辅助设备以及控制系统。其中,电力供应系统负责为拉晶生产提供稳定可靠的电能;冷却系统用于单晶炉长晶工艺温度控制,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空调通风系统用于保持洁净区温度、湿度、尘埃粒子数量、换气次数、压差,为产品质量提供基础保障。然而,这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水和电能,因此,节水节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2光伏拉晶项目节水技术研究
2.1“AquaSphere-PCW”工业级智能水循环生态系统
通过解构PCW传统循环水系统的能效特征,发现开放式单晶冷却系统存在三重技术痛点:蒸发损耗居高不下、水质稳定性调控困难、运维人工成本持续攀升。创新研发的闭式PCW循环水系统成功实现三大技术突破:采用全封闭水循环架构使生产水耗锐减76%,PW水转化纯水品质稳定维持5μm/cm电导率;智能水质监控体系将运维频次压缩至月检模式,配合梯级水处理工艺使吨水处理成本下降42%;另循环水系统通过水平衡优化使水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8.5%,同步削减高浓纯水系统生产废水排放量达65%。而机加回用系统的技术迭代则彰显双重生态价值,通过动态截留技术将硅基废水回用率提升至92%,配合膜分离工艺使药剂投用量减少38%,构建起水资源闭环管理体系。
2.2自然通风钢结构塔节能节水型工业循环水系统
该系统是革命性的技术创新,由全钢结构自然通风塔、干冷段部分、湿冷段部分、循环水泵、管路系统、电气系统和仪控系统组成,采用冷空双层布置扇区的高效传热技术,将基于阵列光栅光纤技术的智能化监控系统应用于大型工业循环水冷却系统,实现智能化、精确化控制,避免散热器管束冻结损坏,建设周期短,运行控制系统数智化程度高,材料回收利用率超95%。双塔吊协同吊装工艺和模块化施工技术让建设效率提升30%,系统集成阵列光栅光纤智能监控平台和空冷双层扇区高效传热专利技术,不仅实现冷却效能的精准调控,更将节水率提升至83.4%。为全球工业绿色转型提供中国方案,在2023年成功入选《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2023年)》。
3光伏拉晶项目节电技术研究
3.1余热梯级利用系统
在单晶硅生产工艺中,循环冷却水系统蕴藏着巨大的余热回收潜力。采用高效热交换技术对工艺冷却水进行余热回收,是实现能量梯级利用最直接且经济性最优的技术路径。系统运行数据显示:工艺冷却水以30℃的进口温度流经单晶炉台,在3000m³/h的流量工况下产生3℃温升。传统工艺将这部分29-31℃的低品位热能直接排放大气,造成能源浪费。通过集成离心式热泵机组创新解决方案,可将工艺冷却水作为蒸发器侧低温热源,运用逆卡诺循环原理,将30℃左右的低品位热能提升至45-60℃的高品位热能。余热回收系统可显著降低生产过程中的一次能源消耗,为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3.2“OmniPower AI”全域智能电力中枢
在光伏拉晶项目的配电系统提供完整的数字化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在设备层部署了高精度电力探测器、多参数环境传感器、主动式红外安防系统、局部放电在线监测装置以及具备自诊断功能的智能断路器阵列,实现对配电系统全维度运行参数的毫秒级感知。边缘计算层采用工业级智能网关集群,具备数据清洗、特征提取及实时边缘计算能力,确保数据采集的精准性与时效性。云端平台集成机器学习驱动的能效分析引擎和设备健康度评估模型,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配电室,实现运行状态的智能诊断与预测性维护。系统支持多终端可视化监控,借助云端数据湖技术实现历史运行数据的永久存储与智能追溯,最终形成“全域感知-智能分析-自主决策-精准调控”的智慧能源管理闭环。该解决方案不仅实现了配电室的全天候无人化智能运维,更将供电可靠性提升至99.999%的工业级标准,为光伏拉晶工艺提供持续稳定的高品质电力保障。
4综合节能措施
4.1 精细化管理
在光伏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精细化能效管控体系。通过建立ISO 50001认证标准的能源管理框架,集成SCADA系统实现水电气等多维能耗数据的实时采集与智能分析,并部署AI驱动的异常能耗诊断引擎,项目管理维度采用PMBOK第六代方法论,通过关键路径法(CPM)和挣值分析(EVM)技术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资源配置方面运用BIM+ERP系统集成平台,对拉晶供应链、人力矩阵和资金流进行三维可视化调度,使资源利用率提升40%以上。这套融合了精益管理理念与智能决策系统的解决方案,不仅确保了项目按期保质,为光伏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提供了管理体系保障。
4.2节能教育与培训
为光伏拉晶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系统化的能效素养提升工程。通过实施“三位一体”的能源素养培养体系:专业级节水节电操作认证培训、能源管理模拟实训平台、能效优化案例研讨机制,全方位提升员工的绿色生产意识和节能技术实操能力。建立覆盖全员的分层培训矩阵,包含基础能源意识课程、高级节能技术工作坊及能效优化大师班,并引入VR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典型能耗场景。通过开展“光伏科技开放日”等科普活动,运用数字化展示手段解析单晶生长工艺中的节能原理,激发业内对清洁能源技术的创新热情。这套人才赋能体系不仅培养了具备国际视野的能源管理专家团队,更构建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节能生态,为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保障。
5结论
本研究系统论证了光伏拉晶项目配套动力系统节水节电技术体系的关键价值与实践路径。提出智能水循环生态系统、自然通风钢结构塔节能节水型工业循环水系统、余热梯级利用系统、智能电力中枢的应用,以及精细化管理与教育培训,形成了技术创新与管理升级的双轮驱动格局。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光伏拉晶项目建立了“资源节约-能效提升-成本优化”的可持续发展范式,更为光伏制造业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王炳萱.光伏发电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管理对策[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1(24):30.
邹平国,张镇滔,李刚,等.约束条件下的光伏发电设备监理的研究与应用[J].太阳能,2021(1):11-17.
电压暂降与敏感设备M.Bollen (2000)《Understanding Power Quality Problems: Voltage Sags and Interruptions》分析电压暂降对工业过程的影响及经济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