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属肯尼亚饥荒问题的成因及应对措施(1942-1943)
王思洋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济南 250358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肯尼亚殖民政府采用强制措施征召了大量劳动力,在生产和控制粮食作物两个方面的政策,引发了肯尼亚的多次饥荒。对英属肯尼亚饥荒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战时殖民政府对白人定居者的不平等支持,定居者是如何利用政治特权影响殖民政府的决策,以及饥荒对肯尼亚居民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饥荒问题;玉米控制;白人定居者经济;粮食生产;征兵政策
一、引言
国外学界关于肯尼亚饥荒问题的研究大多是以依附经济学为主,20世纪70年代的学者认为饥荒的本质原因是由于对经济作物体系的依赖,大量土地被用于经济作物种植,从而使得粮食作物减产。到80年代,欧美学者进一步深化研究,通过探究殖民政府的政策来探讨饥荒问题的成因,由于肯尼亚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殖民政府通过牺牲本土黑人的经济利益来完成白人定居者的原始积累。这些学者认为这些歧视性殖民政策代表着农业帝国主义,改变了肯尼亚的农作物结构,依靠经济作物的单一结构使肯尼亚的农业生产严重依赖国际贸易环境,在战争环境中,航运资源不足也是产生饥荒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肯尼亚的饥荒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1、1942—1943饥荒问题
1939年2月,东非各殖民地政府就开始制定在紧急情况下粮食作物的发展和生产计划,而英帝国政府则只对肯尼亚的粮食生产持保守态度,英帝国当局规定,农业增产只能针对战争必需物资,包括剑麻、亚麻和除虫菊,至于其他作物如黄油、茶叶和咖啡的生产应保持现有水平。
由于对货运设施短缺的预期,英帝国不鼓励肯尼亚出口谷物的过剩生产。认为殖民地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价值更高的经济作物生产上,因为从北美或阿根廷购买玉米更为便宜。如果当地作物有任何剩余粮食,应将其用于解决附近地区的粮食短缺问题,如拥有大量矿业劳动力的北罗得西亚。
1942年肯尼亚的“长雨”在一些地区下得过大,而10月至12月的“短雨”则比预期的少。尼安萨省和中央省受降雨量不稳定的影响最为严重,这两个地区通常每年都会生产两季玉米,这导致1942-1943年市场上的玉米总收成减少。而且由于玉米管制法,一方面将大量的剩余玉米出售给中东地区和军事当局,另一方面对本土黑人的玉米过低的收购价格,1942年对本土黑人的玉米收购价格已降至4/90先令以下,这也导致1942年玉米播种面积减少。而此时肯尼亚尼安萨省的剩余粮食已经被政府处理掉了。尼安萨省陷入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饥荒,其影响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肯尼亚的许多地区,尤其是塞梅、阿森博、乌约马和马拉戈利的居民死于这场饥荒。1942-1943年的肯尼亚被称为“panya kuu”,即老鼠被吃掉的时候。
1942年下半年,食品和消费品的短缺变得更加严重,相对较低的固定价格使得主要商品流入黑市。到10月,《东非标准报》开始报道内罗毕的困境。当地商界人士声称,由于规定过于严格,再加上缺乏价格监管人员来执行规定,迫使小经销商将玉米卖入黑市。在蒙巴萨,情况则要更为紧急。在这些报道出现在《标准报》上几天后,食品短缺、实际工资下降和住房问题引发了连锁性的罢工,港口在10月份几乎关闭了好几天。骚乱迅速从铁路蔓延到其他农业生产领域,并从蒙巴萨蔓延到内罗毕和埃尔多雷特。这些事件迫使殖民政府出手,1942年10月,内罗毕和蒙巴萨迅速成立了商品分配委员会,以规划粮食分配。
2、殖民政府的应对措施
面对严重的饥荒问题官员们逐渐意识到,需要采取更严厉的措施。一个办法是减少城市内的人员,增加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另一个办法是通过伦敦殖民办公室和粮食部申请进口。1942年12月,肯尼亚请求从1943年3月到5月每月进口10000吨玉米。除此之外,军方还单独申请进口16000吨。到1月初,肯尼亚国内明显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恐慌情绪。总督给伦敦的电报表示“除非能够安排进口,否则“大范围的饥饿和劳工骚乱将不可避免”。
官员们还在考虑将劳动力归还给本地农业生产,甚至使将供应军队而饲养的猪投入到救援中。起初,帝国当局不愿批准殖民地的任何粮食进口请求。1943年2月初,殖民大臣奥利弗-斯坦利(Oliver Stanley)通知殖民政府说,“根据压倒一切的战略需要,航运分配意味着东非当局和民众必须在当地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而不能从印度洋以外的英国船只上进口粮食”。
殖民政府的农业官员警告斯坦利,玉米问题是东非范围内的问题,肯尼亚玉米管制局负责为大陆领土上的雇佣劳动者提供食物,并为桑给巴尔和塞舌尔提供食物。一旦大规模裁员不可避免,玉米短缺有可能使整个东非的农业和工业生产陷入停滞。特别是剑麻和除虫菊等优先战略资源的生产面临风险,铁路和港口的工作效率(对军事行动至关重要)也必然遭到削弱。除了对战争的威胁外,还会对当地造成严重影响:让大量受雇的当地人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白白流失,整个东非的雇佣劳工可能在1943年4月就会断粮。此外,当本土黑人士兵知道家人正面临粮食短缺,部队的士气也会受到打击。一位官员写道,“没有什么比进口粮食已经实际运抵的声明更能恢复信心了”。
1943年殖民政府成立了粮⻝短缺委员会,有超过46000吨食品运抵蒙巴萨,并禁止从保护地出口粮⻝。此外,还成立了储备粮委员会,并授权其为储备粮购买和分配粮食供应。东非生产和供应理事会认为当年玉米歉收是战争中最大的经济危机,新成立的劳工部则认为1943年是殖⺠地历史上最困难的一年。为了应对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之前十分严格的征兵工作也暂停了下来,而这一系列的措施缓解了肯尼亚的饥荒问题。
三、饥荒问题的成因分析
饥荒的发生是战争残酷性的一种体现,但是作为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地区,粮食短缺不但会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对战略物资生产造成的影响更被殖民政府所重视。关于粮食短缺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首先是殖民政府在粮食控制上的政策,出售大量储备作物(主要是玉米)导致粮食短缺,第二点是,对劳动力征召政策导致生产粮食的人手不足所带来的产量降低。无论是控制和生产以上两种原因的哪个,实际上都是殖民政府过于偏重白人定居者的农业生产,通过剥削本土黑人的利益来实行不平等的支持。
1、玉米管制法令
殖民政府实行玉米管制法令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加强战争时期对玉米的管制,另一方面是为了服务于白人定居者,通过战争时期对于粮食作物的需求,在玉米种植行业使白人定居者超过本土黑人。1941年10月,肯尼亚供应局签订了一份向中东供应4万吨玉米的合同,急需他们出口的粮食来供应该地区的军队和平民。因此,战争初期殖民政府关注的粮食问题是分配问题,而不是生产问题。
玉米控制法令体现了官员和定居者利益集团如何利用粮食匮乏的威胁来证明国家对粮食市场的控制是合理的,并确保国家对白人农民的不平等支持。在这一过程中,政策的导向是通过国家控制和财政保障来提高粮食产量。但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成立玉米管制机构时,增产的目的仍然是供应出口市场,赚取外汇,这些玉米并不是用于战争时期的储备粮食工作。而在玉米管制计划中获益的,只有白人定居者农民。到1942年底,肯尼亚和东非本身就面临着巨大的粮食安全问题,被饥荒影响的只有贫困的非洲底层百姓。
2、征兵政策的影响
1939年,殖民政府获得了对劳动力的广泛强制权,1940年通过了新的法规《国防(本地人事)条例》,授权总督命令省专员为军队和基本服务部门编制工人配额,该法中止了所有宪法保障,政府被赋予了征用、控制人口流动的广泛权力。殖民政府利用其强制权力征召的劳动力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途径,第一是为军队和指定的基本服务部门动员和招募劳动力,用于修建军事设施和作战,第二种是确保私人农民和雇主获得足够的劳动力,为殖民政府生产战时所需要的原材料。
1940年末,定居者农⺠协会一致要求征召青年劳工,因为军事劳工团导致劳动力短缺,工资上涨。殖民政府发起劳动力普查,确认农业劳动力缺少10%,1941年11月出台了《国防(基本企业的非洲劳工)条例》,并决定了哪些行业可以使用强制劳工。根据这一制度,整个战争期间,定居者的经济作物种植园都在使用这些强制劳工。与此同时,还有大约3000名义务兵在铁路上工作。除了征集劳动力,殖民政府还征集了大量粮食用于支持战场。在1942年和1943年,殖民政府再次下令强制向军需处出售牲畜。许多地区发生了干旱,农作物长时间地产,粮食严重短缺。例如,1941年底尼安萨省的男子大约有91218名男子外出工作,后又约有5131名青年应征入伍。在劳动力流失的同时,大量的剩余粮食也被运送到战争前线供应军队,包括553771袋玉米,27126袋小米,65000袋高粱,以及12679头牛。
对于帝国和殖民当局来说,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如何在节约开支(从而节省英国的航运空间)和维持肯尼亚农业生产取得平衡。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紧缺的航运资源来进口粮食。如上所述,殖民地办公室和粮食部起初并不愿意在肯尼亚采用后一种方式。但不久之后战争的发展迫使英国当局做出改变,特别是1942年2月新加坡落入日本之手后,肯尼亚已成为盟军行动的重要战略基地,也是剑麻纤维和除虫菊的重要来源。后者是生产杀虫剂的必需品--这是在亚洲和太平洋作战的部队的关键需求。因此,军部代表就东非粮食安全进行交涉。粮食部被警告说,东非粮食短缺造成的军事影响无需赘述。在这种压力下,美国当局也越来越紧张,因为他们的剑麻和除虫菊供应受到粮食短缺的威胁,劳动力和产量也可能减少。英国供应部也同样忧心忡忡。因此,到1943年4月初,粮食部面临来自多个方面的压力,要求为东非安排进口和运输空间。与此同时,肯尼亚官员也面临着将粮食优先分配给剑麻和除虫菊产业的压力。澳大利亚运来的两批小麦也从印度补给线转运到了东非,军方从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获得了一些玉米,还从马达加斯加获得了木薯、豆类。出于军事目的征召的本土黑人基本都是被强制带入军队的。据估计,大约有2万名本土黑人被招募到东非军事劳工服务团,另有1.6万名本土黑人被招募到非洲辅助先锋团。最初的招募仅限于所谓的“尚武部落”,但随着人力来源的枯竭,其他地区也成了强制征兵地区。到1941年,征兵范围几乎扩大到整个肯尼亚。总之,约有98000名肯尼亚人以某种身份在国内或远在缅甸的军事行动中服役。
1942年在开罗以及在内罗毕召开的两次人力会议上,肯尼亚总督亨利-摩尔爵士,声称肯尼亚的劳动力“几乎枯竭”,东非的军队总数为24万人,其中在种植园劳动或参军的适龄男性比例为65%,面对1942-1943年肯尼亚出现的严重饥荒问题,提出要根据农业生产情况,认真审查征兵情况。他建议现在应由西非殖民地承担征兵重任,因为这些殖民地并没有如此大量地征兵。
四、结论
1944年1月,尼安萨省专员K.L.Hunter在致首席秘书的一封道歉信中,将1943年的饥荒归咎于殖民政府无法准确估计已经大幅增长的粮食消耗率。他声称:“早在1941年10月,人们的注意力就明显集中在处理过剩的玉米上,而不是预防玉米短缺。”在提交给1943年粮食短缺调查委员会的证据中,定居者将粮食短缺归咎于“缺乏对白人定居者农民生产玉米的鼓励”;“缺乏机械化设备导致定居者农场减产”;或“1942年的短雨和长雨的缺少”。我们很难说出殖民政府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但是这些所有事件的累积效应,都避开了饥荒爆发的最本质原因即过度重视白人定居者群体的经济利益,忽略了殖民地的粮食生产。
1940年末,定居者农⺠协会一致要求征召青年劳工,因为军事劳工团导致劳动力短缺,工资上涨。殖民政府发起劳动力普查,确认农业劳动力缺少10%,1941年11月出台了《国防(基本企业的非洲劳工)条例》,并决定了哪些行业可以使用强制劳工。根据这一制度,整个战争期间,定居者的经济作物种植园都在使用这些强制劳工。与此同时,还有大约3000名义务兵在铁路上工作。除了征集劳动力,殖民政府还征集了大量粮食用于支持战场。在1942年和1943年,殖民政府再次下令强制向军需处出售牲畜。许多地区发生了干旱,农作物长时间地产,粮食严重短缺。例如,1941年底尼安萨省的男子大约有91218名男子外出工作,后又约有5131名青年应征入伍。在劳动力流失的同时,大量的剩余粮食也被运送到战争前线供应军队,包括553771袋玉米,27126袋小米,65000袋高粱,以及12679头牛。
粮食短缺是战争造成的恶劣条件的残酷而有力的证明,但更是歧视性农业政策累积效应和过分征兵的结果,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商品农业结构的缺陷。在第二次战争爆发前,占有大部分优质土地的白人定居者大规模的生产用于出口的经济作物,而本土黑人被视缺少农耕能力负担经济作物的生产。殖民政府一直将资源向白人定居者倾斜,在战争时期实行玉米管制法令的,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定居者的玉米种植可以在二战的军需扩大的环境中得到飞速发展。但是这些产量大多用来供应中东或是远东的作战区域,真正受益的只有被保证了价格的白人定居者。但这场危机也给了殖民政府一个沉重的启示,即未来的农业重建将从官方支持农民耕作的角度出发,对战后殖民政府支持非洲本土农业发展也产生了影响。
参考文献:
[1]唐同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与非洲经济的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2):52-58+84.
[2]高晋元.英国对肯尼亚殖民政策的演变[J].西亚非洲,1997,(03):32-38+75.
[3]郑家馨.殖民主义史(非洲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华人建筑瓷饰在南洋的传播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3YJC76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