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师生同频共振厚植校史中的“教育家精神”

作者

马宇婷

宁波市第三中学 315040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继提出“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大先生”后,又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笔者认为,教育家精神既是教师发展的灵魂和底色,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标杆和灯塔。本文以宁波市第三中学教师及学生共同追溯校史,领悟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活动为案例,探讨了教育家精神在普高传承与发扬的新途径、新意义。

一、盘点家底

本校的历史可追溯至1868年,英国圣公会传教士戈柏和禄赐两人在宁波城内的贯桥头创办义塾,后改名为三一书院、三一中学、鄞县私立三一中学、宁波市私立三一中学等,是宁波历史最悠久的普通高中之一。在157年历史长河的不同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校园精神,其中不乏可作为教育家精神宣传教育的独特校本资源,笔者将其分为三类:

教育名家

笔者遴选出一批社会贡献度大,师生认可度高,具有教育家特质的三中模范教师和杰出校友,如语文老师姚伯谦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师,因避难来乡下任教;还有国文老师马瀛,是《辞源续编》编者之一。

红色校史

解放战争时期,我校集中了一批追求民主、进步的老师,他们带领同学们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爱国民主运动高潮,成为当时浙江两所被称为“民主堡垒”的中学之一。解放前一天,我校美术教师杨连昌连夜给毛主席和朱德元帅画像,组织学生在灵桥欢迎人民解放军。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我校学生纷纷写决心书,要求报名参干参军保卫祖国。据《甬江日报》统计,当时报名参加军事干校的全市中学生有2056人,占学生总数65-70%。

教学物证

宁波教育博物馆内有一件从三中校史馆借走的特殊文物——真人骨架。这具白骨是一件医学教具,是遗体捐献者本人的骨架。她生前是三一书院的一名外籍女教师。在当时的基础教育界,人体教具模型,采用真人标本可以说是首创,同时也开国内基础教育之先河。

综上,我校历史上的教育名家是教育家精神的垂范榜样,红色校史是教育家精神感染下的自觉行动,这件教学物证则是三中教师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生动标本。

二、实施路径

基于以上“家底”,如何发挥这些资源的育师和育人作用?近年来,学校党委、校长室联合各职能部门,围绕“校史中的教育家精神”这一主题,动员广大师生,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活动。

了解教育家事迹

1、新教师入职培训。由党政办负责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学校基本情况的介绍,带领他们参观校史馆,重温学校的变迁历程,特别是了解三中历史上一批教育名家的事迹,激励他们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2、新生始业教育。由政教处负责,从新生报道之日起开展“知校史,爱三中,共成长”系列主题活动,编印《三中校史人物》简明读本,将教育家与科学家一起单列成篇,并通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形式加深他们对于榜样的认知。

讲述教育家故事

1、教师讲。2023年5月25日宁波解放日这一天,笔者为2023届毕业生执教了“再次叩问‘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政复习课,课中穿插杨连昌、杨家驹父子在宁波解放前夕的心路历程以说明人类意识的自觉选择性——能在自由与生命、大我与小我之间做出非逻辑性的价值判断。这一判断的背后,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也是“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2、学生讲。我校郭志恒同学利用节假日搜集史料,完成了“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故事的讲述并制作成短视频,被选入宁波市教育局中小学生“红色故事我宣讲”视频资源库,在甬派客户端和学校官方视频号上展播。

领悟教育家初心

1、教师活动。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讲话发表以后,我校举办了“寻找红色校史中的教育家”征文活动,鼓励老师们在教育家精神的历史积淀中生发行动自觉。毕珂老师从马涯民、杨菊庭两位教育名家文理兼通的特质中感悟到教师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重要性;顾宇杰老师以《诗人孙钿的人生转变和文化自觉》为题,谈到了“为何为师”“何以为师”“如何为师”的三部曲。

学生演绎。相对于教师,学生层面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演绎。每年寒假,校团委联合美术教研组,组织“校史中的红色印记”书画作品征集活动,成为行政楼内“红色校史思政长廊”的组成部分。另外,我校每年都会在12月9日校庆日前后举行校园艺术节,有班级选择朗诵孙钿的抗日诗歌,有班级表演宁波解放的情景剧。将红色校史资源通过艺术形式表达,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已融入其中。

践行教育家道路

1、教师先行。针对“抗战迁避”这段历史,地理教师根据校史资料,指导学生绘制了抗战时期三中迁避线路图;历史教师赴诸暨马剑镇,探寻当年朱天临校长带领师生在此迁避办学的遗迹,搜集口述史料。

2、师生偕行。有了之前的铺垫,校团委组织师生代表驱车来到诸暨马剑镇,“重走迁避路,重温家国梦”。来到母校当年办学过的这块土地,师生们在戴氏宗祠内齐声朗读校友的回忆文章,带给现场师生极大的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

三、实践思考

一般来讲,教育家精神的宣讲只针对以教师为主体的学校教育的工作者,为什么我校要独辟蹊径,让学生一起参与教育家精神的体悟?我们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学生也需爱国之心和理想信念。热爱祖国是教育家精神的立足之本,爱国主义是公民教育的应有之义。纵观我校157年的办学历程,筚路蓝缕,弦歌不辍,它的发展始终与党、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与时代的步伐同频共振。通过体悟校史中的教育家精神,学生和老师都能受到的家国情怀的精神洗礼。

第二,学生也需保持勤学笃行的躬耕态度。信息时代知识更迭速度加快,所有人必须保持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态度,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另外,学习也不应只停留在书纸层面,还应加强体育与劳动技能的学习,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第三,学生在体悟教育家精神的过程中会对教师的学问和道德形成正向的促进作用。教师自主学习校史中的教育家精神,是一种自我教育;而在向学生讲述这些教育家的事迹时,因为联想到自己的学生可能会将“故事中的老师”和“讲故事的老师”做一对比,这样就会在无形中形成更强烈的外在约束,从而激励自己向身边的教育家学习,做更优秀的人民教师。

总之,我们希望以师生同频共振厚植校史中的“教育家精神”,达到对教师与学生的双重育人实效,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未来成长奠定精神基石。

*本文系宁波市2024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更大气·更人文·更专业:教育家型教师队伍培育研究”(2024YGH19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