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中BIM技术的运用

作者

白斌斌

150221199205152013

摘要:本文聚焦装配式建筑与BIM技术,概述装配式建筑在生产效率、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特点及当下发展状况,剖析BIM技术整合建筑信息的原理及其在可视化、进度管理等方面的功能,阐述二者在构件设计、施工协同等层面的契合点。深入探讨BIM技术于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准备、施工及运营各阶段的具体应用,涵盖模型构建、进度模拟、质量管控等内容。展望未来,BIM技术将与物联网、大数据等融合,为装配式建筑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建筑行业迈向数字化、智能化。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全生命周期应用

引言

在建筑行业不断追求高效、绿色、智能发展的背景下,装配式建筑凭借其独特优势,逐渐成为建筑工业化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传统装配式建筑在设计、施工到运营的全流程中,常面临信息沟通不畅、协同效率低下等问题。BIM技术作为一种数字化信息集成技术,能够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共享与协同管理。研究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各阶段的应用,不仅有助于解决装配式建筑现存难题,提升项目整体效益,还能为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装配式建筑与 BIM 技术概述

1.1 装配式建筑特点与发展现状

装配式建筑具有显著特点。在生产效率上,其构件在工厂预制,能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大大缩短工期。以住宅建设为例,相比传统现浇建筑,装配式建筑可将建造周期缩短约三分之一。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突出,工厂化生产减少了现场湿作业,降低了建筑垃圾的产生量,还能更好地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然而,目前装配式建筑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构件运输成本较高、现场组装精度要求高。从发展现状来看,在国内,装配式建筑在政策推动下,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在一些大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广泛应用。在国际上,像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装配式建筑技术成熟,应用范围涵盖住宅、商业建筑等多个领域。

1.2 BIM技术原理与功能

BIM技术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建立三维数字化模型,将建筑从设计、施工到运营全生命周期的各类信息整合其中。在设计阶段,建筑、结构、机电等专业的设计信息都能集成在同一模型中,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协同。在功能方面,可视化展示是其一大亮点,通过三维模型,能直观呈现建筑的外观和内部结构,便于各方人员理解设计意图。碰撞检查功能则能在设计阶段提前发现不同专业之间的设计冲突,如管道与结构梁的碰撞,避免施工中的返工。

1.3 装配式建筑与BIM技术的契合点

在构件设计上,BIM技术能实现构件的精准设计和标准化设计。通过参数化设计,能快速生成不同规格的构件模型,提高设计效率,且便于构件的生产和管理。在施工协同方面,装配式建筑施工涉及多个环节和参与方,BIM技术的信息共享平台能让设计单位、构件生产厂家、施工单位等实时沟通,确保构件生产、运输和安装的顺利进行。施工单位可通过 BIM 模型了解构件的详细信息,提前做好施工准备;构件生产厂家能根据设计变更及时调整生产计划。

二、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各阶段的应用

2.1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的应用

在设计阶段,BIM技术助力实现多专业协同设计。传统设计模式下,各专业设计图纸相对独立,沟通协调困难,容易出现设计冲突。利用BIM技术,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等专业设计师可在同一三维模型中开展工作,实时共享和更新设计信息。建筑设计师调整了墙体位置,结构设计师和机电设计师能立即在模型中看到变更,及时调整结构布局和管线走向,避免设计矛盾。借助BIM技术的参数化设计功能,设计师可快速生成不同规格的构件模型,并根据设计要求进行修改和优化。如在设计预制外墙板时,通过调整参数就能改变墙板的尺寸、门窗位置和保温层厚度等,大大提高设计效率。BIM模型还能进行性能分析,如采光、通风、能耗分析等,为设计方案的优化提供数据支持,打造更绿色节能的建筑。

2.2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准备阶段的应用

施工准备阶段,基于BIM模型的施工进度计划制定更科学合理。将BIM模型与施工进度计划相关联,利用施工模拟软件,能直观展示施工过程,提前发现施工顺序不合理、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模拟不同施工方案下的塔吊作业情况,确定最佳的塔吊位置和运行路线,避免塔吊碰撞和吊运效率低下的问题。在施工场地布置方面,BIM技术构建的三维场地模型,能对材料堆放区、加工区、临时道路等进行合理规划。通过模拟不同场地布置方案下的施工流程,评估场地空间利用效率,选择最优方案,提高场地利用效率,减少二次搬运,降低施工成本。

2.3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的应用

施工阶段,BIM技术在构件生产与运输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构件生产环节,生产厂家可依据BIM模型中的构件信息,实现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进度跟踪、质量检测等。通过在构件中植入RFID芯片,实时采集构件生产数据,并反馈到BIM模型中,实现生产过程的可追溯。在运输环节,结合物联网技术,利用BIM模型对构件运输进行调度和监控。根据施工进度和现场需求,合理安排运输车辆和路线,确保构件按时、安全送达施工现场。施工现场可通过BIM模型实时掌握构件运输状态,提前做好接收准备。施工过程中,利用BIM技术的虚拟施工功能,对施工工艺和施工流程进行模拟,提前发现施工难点和潜在风险,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2.4BIM 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运营阶段的应用

进入运营阶段,BIM技术集成的建筑全生命周期信息,为设施设备管理提供便利。通过BIM模型,运营管理人员能快速查询设备的位置、型号、参数、维护记录等信息,实现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可在BIM模型中定位故障设备,查看相关技术资料,制定维修方案,提高维修效率。在空间管理方面,BIM模型可直观展示建筑空间布局和使用情况。根据实际需求,对空间进行优化调整,如重新规划办公区域、改造公共空间等,提高空间利用率。

三、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未来,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将呈现多元发展态势。在技术融合层面,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物联网使建筑构件及设备的实时数据采集更便捷,大数据能为BIM模型提供海量分析样本,助力优化决策,人工智能则赋予BIM模型智能诊断与预测能力,提前察觉潜在问题。在应用深化方面,从设计到运营全流程的应用将更加精细,贯穿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随着行业对BIM技术的重视,其应用标准和规范将不断完善,解决当前软件兼容性和数据安全等问题,降低应用门槛,推动更多企业采用BIM技术,从而全面提升装配式建筑的建设水平和行业竞争力,引领建筑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结语

在建筑行业革新进程中,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深度融合,贯穿设计到运营全流程,发挥可视化、协同管理等优势,有效提升效率与质量。展望未来,二者融合将更紧密,技术不断创新、应用持续深化,为装配式建筑发展注入活力,推动建筑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大步迈进,开启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田祥云,刘同伟.建筑工程施工中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15):145-147.

[2]董岩,张景新,杨利,等.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BIM技术应用实践[J].四川建材,2023,49(07):118-119+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