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飞参数据应用现状及几点建议

作者

于金凤 徐达 邢翔瑜 刘猛 刘洋

1. 陆军航空兵学院, 北京 通州 101100 2. 71901部队,山东 聊城 252000

【摘要】飞参数据的发展和应用对保障飞行安全、飞机维护和飞行训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飞参数据的应用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出影响飞参数据发展的短板问题,并据此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对下一步飞参数据的发展和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利于飞行技术的提高和有效保障预防性维修工作质量。

【关键词】飞参数据  发展应用  飞行安全  预防性维修

【中图分类号】X94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飞参数据由飞行记录器(俗称黑匣子)记录与存贮。通过飞参采集器采集,经过译码对相应参数进行数字化、曲线化分析,使飞行人员和机务人员更为直观地掌握各参数的变化趋势,对飞行技术的提高及装备的预防性维修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随着以计算机、传感器、存储器和数据处理为核心的飞参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机载飞行参数记录系统记录的数据越来越趋于科学合理,记录数据的准确度和可信度更高。当前飞参数据的分析及应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飞机上加装飞参系统,已成为确保飞行安全的重要举措。飞参数据的应用也已经从过去单一的飞机事故调查,逐步扩大到辅助飞机状态监控、飞行训练质量评估等领域,为保障飞行安全、飞机维护和飞行训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飞参数据的应用进行总结归纳,发现当前飞参数据应用中存在的短板问题,并为之后飞参数据的发展和应用研究提出合理性建议,有利于指导飞参数据的发展和应用。

二、飞参数据的应用现状

(一)用于故障发现

在飞机的使用和维护过程中,通过对飞参记录器所记录飞参数据判读与分析,可以快速准确的判别飞机的故障、性能以及发动机性能的变化趋势,以便制定合理的维修周期和维修重点,进行预防性维修。

在试飞、飞行中,可利用飞行参数记录器记录的数据,分析、排除故障,消除各种隐患。

(二)用于事故调查

飞行参数记录系统研制的主要目的是调查失事飞机的事故原因。飞机失事后,具有抗坠毁性能的飞参记录器能够在大部分飞行事故中幸存下来,保存飞机失事前一段时间内飞机的飞行数据,在对相关数据开展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辅助调查事故。

(三)用于训练监控

通过对相关参数(如操纵杆,脚蹬位移量等)的分析,可以了解飞行员操纵飞机时操作是否符合规定要求,通过分析有助于提高飞行员的驾驶技能。

二、存在的短板问题

(一)对训练水平监察不足

现有的飞参判读软件均无法实现飞行训练评价,加上飞行训练的特殊性,飞行员训练考核主要采用检查带飞方式,检查带飞方式属于“人工经验型”,既无法实现全部飞行训练的监控评估,又因存在人为因素不够客观科学。

(二)判据完整性不够

目前配备的飞参地面站所使用的飞参判读软件中,判据的覆盖面不够广泛,容易导致漏判的现象;同一种机型在不同自然环境下各参数的标准范围值也有所差异,容易导致误判的现象;飞行手册中规定的参数范围值与实际飞行中的参数范围有所出入,容易导致判读不严谨的现象。

(三)故障趋势性研判缺失

部分飞参判读软件中,虽有趋势判读的功能,但也仅限于某一种机型中的部分数据,不能够实现所有机型数据的全部趋势分析,无法真正实现预防性维修工作的意义。

(四)飞参设备的统型及数据兼容不够

在当前所有的飞机型号中,所需要的飞参判读设备高达十几种,没有一种设备能够实现多机型兼容,对于伴随保障设备的携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不利于经济性,比如:某单位配备的直升机型号有5种,在飞行保障中,保障人员至少携带2-3种飞参设备,当飞行任务多时,会出现保障设备不足的现象。

三、未来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科学备份飞参数据

根据相关要求,需要同时备份飞参原始数据及飞参译码数据。建议应当区分不同机型,按所需备份飞参数据。

(二)建立飞参研讨会商机制

充分借鉴其他单位和民航的飞参研讨机制,定期召集所有本系统相关专业人员举行飞参研讨。主要结合各单位日常飞行训练空域的气象条件、飞行训练科目以及飞机常见的故障现象进行研究交流,有效提升整体维修保障水平。

(三)实现飞参数据的实时传输

将飞行参数记录系统与数传电台交联,可以将采集的各种数据实时传输到地面,经数据处理系统即时处理,就可在地面实时显示飞机的位置坐标、飞行姿态、运动轨迹、仪表指示和各系统设备的工作参数,这就把对飞参数据的利用,从事后变为实时,可在飞行指挥、航空管制、训练质量评定、飞行安全监控等多方面发挥作用。

(四)实现数据共享机制

一方面,要加强单位间故障数据共享。各单位间定期共享飞机的故障数据,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源,减少故障排除及维护保障中的重复性工作,提高工作保障效率,从而保证飞机的完好率。另一方面,健全完善机务、飞行人员数据查阅的配套设施。目前,飞行后的飞参数据还单纯的依靠人工送到飞参判读室,包括机组和飞行人员查阅飞参数据也需要到飞参室才能查阅,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可以通过建立一个数据共享平台来实现单位内飞行原始数据的共享,以及飞参判读情况的共享。

(五)加强数据判读设备统型

随着飞机的型号增多,飞参判读设备、软件现在也是琳琅满目,复杂多样。比如:某单位配发的飞参判读设备有5种,相互间的功能成并列关系,有的甚至一种机型需要两种设备判读。参加伴随保障时,通常需要携带两种以上判读设备,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尽可能的将设备种类统型。

(六)完善飞参的训练效果评价

飞机中操纵和飞行状态相关的数据,能够进行飞行训练质量评估,但是以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此项功能运用不够彻底。建议相关管理单位与飞参室做好对接,将飞行课目对应的操纵量、飞机姿态范围值按照评分制的标准进行量化打分,确保训练质量。

(七)加强趋势性、故障预判能力

飞参数据判读的依据是《飞行手册》,手册中规定的参数值正常范围比实际飞参判读时的范围要大的多,如果仅仅依靠手册中规定的范围值来判读,难免会出现错判或者漏判。因此,在日常飞参判读中,对同一参数要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通过对参数趋势性的变化来提高故障预判的能力,从而真正发挥预防性维修的作用。

四、结束语

飞参数据的发展和应用对飞行质量和装备保障的影响越来愈大。当前,飞参数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仍有一些短板问题制约该技术的发展,必须要加强研究。研发部门、训练部门、应用部门、保障部门等要加强协同合作、深入探讨、不断优化,使飞参数据的发展应用更科学、更可靠、更广泛,更好地服务于飞行安全和装备保障。

通讯作者:

于金凤(1991-),女,山东肥城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航空发动机;

徐达(1993-),男,山东阳谷人,硕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航空机械;

邢翔瑜(1993-),男,山东聊城人,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航空修理;

刘猛(1988-),男,山东滕州人,本科,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航空修理;

刘洋(1993-),女,山东聊城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航空修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