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探究
林晓丹
湛江市第十二小学 广东 湛江 524000
引言:立德树人是教育根本任务,要求将德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小学语文学科凭借其人文性、综合性特点,成为德育渗透重要载体。随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德育渗透面临新机遇与挑战,正需要探索创新路径。探究从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现状困境出发,提出优化路径与创新突破策略,期望能够促进德育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提升立德树人教育实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时代小学生,为推动素质教育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一、当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困境与挑战
当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实践中存在诸多困境与挑战。一是教学理念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许多教师虽然认同德育重要性却难以将理念转化为教学行动,往往囿于应试教育思维过分关注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忽视德育目标实现。二是教学方式呈现单一化倾向,传统灌输式德育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教师习惯于通过说教、讲解等形式开展德育,缺乏情景创设、体验感悟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德育效果大打折扣。三是课程资源整合不足,教师未能充分挖掘教材蕴含德育元素,也未将校本课程、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有机结合,造成德育资源碎片化难以形成系统影响力。与此同时评价机制缺失问题突出,德育渗透缺乏科学评价标准与方法,教师难以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策略,学生德育成长轨迹也难以跟踪记录。
德育渗透还面临环境因素影响。当代社会多元文化冲击,网络媒体信息良莠不齐,给学生价值观形成带来挑战;家校协同不足,部分家长重智轻德对德育渗透支持力度不够;班级规模过大,教师难以关注每位学生道德发展需求,个性化德育指导受限。这些客观因素共同构成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瓶颈。教师专业能力不足也制约德育实效性提升,部分教师德育理论基础薄弱缺乏系统培训;德育敏感度不高,未能把握教材蕴含德育契机;德育实践能力欠缺,难以设计开展富有吸引力德育活动。这些困境与挑战相互交织形成复杂教育问题,正需要探索创新解决路径。
二、优化小学语文德育渗透路径与方法
优化小学语文德育渗透需建立多元化教学策略体系,突破传统单一灌输模式局限。情境教学是核心路径,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儿童生活情境激发道德情感共鸣,使抽象价值具体化;互动体验式学习成为重要方法,学生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及辩论活动中主动建构道德认知。还可以整合课内外资源构建完整德育体系,将教材文本与现实生活联系引导学生感悟道德内涵;开展项目式学习,围绕德育主题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培养责任担当精神;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关注学生道德成长全过程给予积极引导反馈。家校社协同也属关键策略,通过家长会、社区实践等形式形成育人合力,拓展德育范围深度;还应注重隐性教育作用,通过教师言行示范、班级文化建设等途径营造良好道德氛围,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品格形成。
以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巧妙融入德育元素进行多维度渗透。课前可以设计情境导入,请学生思考生活中遇到未知困难时感受,引出小马故事激发探究兴趣。阅读环节超越文字表面,引导学生体会小马面对河水犹豫心理,理解老马鼓励精神,进而思考如何对待困难问题。还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形式,学生通过声情并茂表达感受故事人物情感;组织续编故事活动,假设“小马过河后会遇到什么新情况,如何应对”,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教师还要设计探究任务“你认为松鼠老牛谁给出好建议”,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见解学会辨别建议价值。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领悟勇于尝试精神,形成积极面对困难态度,从而实现语文学习与品德培养双重目标,体现立德树人根本要求。
三、深化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创新与突破
深化小学语文德育渗透创新突破需在教学理念、方法手段及环境营造等方面求新求变。教师应立足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其认知规律与心理特征,促进德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突破传统说教模式,采用体验式、探究式及项目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感悟道德内涵。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创设情境、数字故事创作平台展示成果、网络资源拓展学习视野等,使德育更具吸引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形成自评、互评、师评结合机制,关注德育过程评价,记录学生成长轨迹。还应当强化校内外资源整合,邀请社会人士走进课堂,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博物馆等场所开展实地考察与实践活动。教师则应提升自身德育敏感度善于捕捉教材中道德元素,适时适度进行渗透避免生硬牵强。学校层面构建系统德育课程体系,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位一体格局,确保德育实效性与持续性,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教学为例,教师应当采用多元创新策略深化德育渗透。课前引导学生了解作品写作背景,感受鲁迅先生关注底层人物精神;通过影像资料展示当时社会状况,比较城乡差异激发学生思考。阅读教学环节可以采用情境剧演绎方式,学生分饰“我”与“闰土”角色,体验两位少年不同生活境遇,感受社会不公;设计深度探究问题:“为何第一次相见闰土带‘我捕鸟讲故事,而第二次相见却有笑意而无言?”引导学生思考闰土性格变化原因,体会社会现实对人性影响。教师还要组织闰土今日行项目学习,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追踪农村儿童今日生活状态撰写调查报告,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忧患意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实践,应当组织学生参观地方博物馆了解近代社会变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身体力行帮助需要关爱群体。整个教学过程贯穿人文关怀,引导学生从文本阅读中领悟平等尊重价值理念,培养社会担当精神,彰显语文学科育人功能。
结论: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德育渗透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局面。当前德育渗透存在教学理念实践脱节、方法单一、资源整合不足及评价机制缺失等困境。通过构建情境教学模式、推动资源整合利用以及建立多元互动教学方法等路径,能有效提升德育渗透实效性。未来德育渗透创新突破应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并完善评价机制,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构建系统德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慧 . 立德树人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方法探索 [J]. 吉林教育 ,2024(34).
[2] 毛宏伟 . 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J].2024(7):142-144.
[3] 张中昌 .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策略研究 [J].数码精品世界 , 2023:266-268.DOI:10.12277/j.issn.1009-0428.2023.1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