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探究性学习研究
马增山
惠民县何坊街道中心小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的目的,就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科素养和道德意识,为学生未来更为健康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一定的基础。在传统教学形式下,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想要提升学科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上不断的创新。为此,在“问题驱动”视域下,教师要创设多样化的探究性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中,自身能力和素养良好的发展。
一、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集知识、能力、行为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学科教育,还要对他们进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促使他们养成自觉守法、遇事依法、遇事求法、遇事靠法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进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探究性学习在“问题驱动”视域下的实施策略
(一)设计探究性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或“目标”为载体的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探究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自主探究心理与行为的培养,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保证学生的探究动机,促使他们在探究活动中能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为此,教师可以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引入“问题链”,创设一系列相关的、由简单到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的探索。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 - 人教版《网络新世界》这部分知识教学时,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教学问题,如:1、什么是互联网? 2、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又带来了哪些危害? 3、网络都可以应用到哪些方面呢?等,之后鼓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主阅读教材内容,并在阅读结束后在小组中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以此加深学生知识理解与认知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良好的学科能力。
(二)以教学主题为基础,设计延伸性的探究问题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自身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教师在教学时仍旧采用单一的教学内容,是很难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的。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依据教材主题,给学生设计具有延伸性的教学问题,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机会,进而引导他们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发展自己的良好人格和优秀品质。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 - 人教版《我们的班规我们订》这部分知识教学时,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完本节课知识内容后,能够让学生明白制定“班规”的好处和意义,进而充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意识。在此基础上,道德与法治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出“同学们我们制定班规是为了建设更好的班级环境,那在社会上都有哪些规定是为了建设良好社会环境而提出的呢?”的问题,要求学生在小组中分析讨论,之后将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在班级中分享。这样的教学形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民主意识,加强他们的集体意识。
(三)设计生活化的教学问题,提升教学实践性
探究式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经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探究和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见的各种问题。虽然这些实际问题是非常复杂的,甚至超出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但是学生在解决这些实际的教学问题时,能够有效培养自身的探究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这对促进学生有效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回归真实世界,透过发现、提出、分析、解决真实问题的方式,提升他们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加强他们对课堂知识的吸收与消化。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 - 人教版《我们的家庭贡献与责任》这部分知识教学时,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结合家庭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情境中更好思考自身的家庭责任是什么,以此加深学生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教师可以提出“同学们在家庭中你们都有哪些责任呢?想一想你们有为家庭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呢?等问题,引起学生们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不断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强化自身家庭责任的意识,并在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和提升他们的良好责任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问题驱动”背景下设计探究性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问题,对促进学科教学高效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为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学科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设计出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动力的教学策略,进而实现促进学生未来更为健康成长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仇玉洁 . 问题驱动 :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走向深处 [J]. 江西教育 ,2020(15):27-28.
[2] 夏雨 . 小学道德与法治任务驱动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J].电脑爱好者(电子刊),2021(3):3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