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学习的农业大数据智能分析与精准预测平台设计与实现
曹光辉 陈谦民 陈少斌 邱冬阳 杨婕 毛靖茗
1.泉州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学院 福建省 泉州市362000; 2.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 上海市杨浦区200433; 3.泉州信息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福建省泉州市362000
本文由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名称:你农我农--农业大数据一站式分析预测平台,项目编号:202413766020X
摘要:农业生产的精准化管理对提高作物产量、优化资源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然而,当前农业数据分析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农业需求。本研究构建基于机器学习的农业大数据智能分析与精准预测平台,运用先进机器学习模型,整合多源农业数据,提升农业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和智能化水平。实验表明,该平台在多项预测中优于传统方法,还能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负担。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有重要价值,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可行方案,未来将进一步优化和拓展。
关键词 :机器学习;农业大数据;精准预测;作物产量预测;市场分析;气象预测
0、引言
全球人口持续增长,粮食安全问题愈发严峻,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优化资源利用迫在眉睫。传统农业依赖经验和简单模型,难以应对复杂环境和市场需求。当下,大数据与机器学习技术兴起,为农业发展带来新契机。在此背景下,构建农业综合平台意义重大。本研究旨在打造集多功能于一体的平台,借助前沿技术,推动农业生产转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支撑 ,并通过实践探索,推动农业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
一.研究背景
全球人口增长使粮食安全问题愈发紧迫,农业生产面临提升效率、优化资源利用的挑战。现代农业向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为解决农业难题带来新机遇。但传统农业生产依赖农民经验和简单气候预测模型,难以适应复杂环境和市场需求。
1.1研究意义
1.1.1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决策科学性
传统农业决策精准度和时效性差。本平台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农业大数据,能精准预测作物生长、气象变化和市场动态。例如,依据多源数据预测最佳种植时间和施肥量,优化种植方案;根据市场预测规划种植结构,降低市场风险,推动农业向数据驱动型转变[1]。
1.1.2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突出,农业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平台实时监测土壤肥力、水资源利用和农药化肥使用情况,通过机器学习模型提供精准资源管理策略,如精准施肥、防范灾害,保障农业稳定生产,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1.1.3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是农业科技创新关键。本研究将前沿技术融入农业,探索新应用模式,丰富农业科技内涵。平台应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竞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
1.2研究目标
1.2.1构建功能完备的平台体系
打造集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预测和可视化展示于一体的平台,具备高兼容性和扩展性,能接入多种数据源,满足不同农业生产主体需求。
1.2.2优化机器学习模型应用
筛选和改进适合农业大数据的机器学习模型,通过参数调优、模型融合等方法,提高模型学习和预测能力,降低作物产量预测误差,提高市场价格和气象预测准确率。
1.2.3验证与推广平台应用
在不同农业场景和区域测试验证平台,收集反馈优化功能性能。通过示范推广和技术培训,提高平台社会认可度和应用普及率,实现广泛应用
1.3研究贡献
本研究在理论上拓展农业大数据与机器学习交叉领域认知,技术上创新农业大数据智能分析及预测方案并实现可视化呈现,应用中打造实用平台为生产决策和行业发展提供支撑,全方位推动农业智能化发展 。
二、文献综述
2.1 农业大数据分析相关研究
农业数据来源广泛,包括遥感影像、传感器监测和市场平台数据等。现有研究多聚焦数据采集方式优化,但农业数据管理平台存在数据孤岛现象和处理效率低的问题,不同来源数据缺乏整合,传统处理技术难以挖掘有价值信息[1]。
2.2 机器学习在农业预测中的应用
传统农业预测方法在处理复杂非线性数据时存在局限,难以捕捉多因素复杂关系。机器学习技术为农业预测带来新契机,如深度学习中的 LSTM 在处理时间序列数据方面表现出色,SVM 能准确分析多因素与作物产量关系。相关研究不断优化模型,探索组合应用和新技术融合[2]。
2.3 现有农业智能化平台的对比分析
市场上的农业大数据平台存在功能缺陷,部分侧重数据采集展示,数据分析和预测功能薄弱;部分预测精准度不高,决策支持不足。本研究构建的平台旨在克服这些问题,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
三、农业大数据分析预测平台设计
3.1 平台总体架构
3.1.1 系统设计目标
本平台旨在全面解决农业生产管理中的难题,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时采集多源农业数据,运用先进的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深度分析,实现对农业生产各环节的精准监测和预测。例如,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平台能够实时掌握土壤湿度、气象变化等信息,为精准灌溉和施肥提供依据;在市场管理方面,通过分析市场价格波动和供需关系,为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市场决策支持[2]。
3.1.2 平台架构设计
本平台采用分层设计理念,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层、数据传输层、数据处理层、应用层和用户界面层,各层相互协作,共同实现平台的各项功能,具体架构如图 1 所示。
数据采集层利用传感器、遥感技术、气象站和市场平台等采集农业数据;数据传输层负责将采集的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中心,形成稳定的网络体系;数据处理层对数据进行整合、清洗和分析,为应用层提供支持;应用层构建多个子模块,辅助农业生产决策;用户界面层通过网站和移动应用,向用户展示信息,实现用户与平台的交互。
3.2 平台功能模块
3.2.1 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
数据采集与传输模块是平台的基础,负责为后续环节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在传感器选型与布局上,结合农业生产实际需求,选用多种高精度传感器。气象数据采集借助专业气象站,监测气温、降雨量、风速等参数,为气象预测和农业生产安排提供依据。土壤数据监测利用土壤湿度传感器、酸碱度传感器等,掌握土壤状况,指导合理施肥和灌溉。作物生长数据通过无人机监测、图像识别技术获取,实时了解作物健康状况和生长周期。市场数据则从各类市场平台收集,包括农产品价格、交易量等信息,为市场趋势分析提供数据支撑[4]。传感器在农田、果园、养殖场等不同区域合理分布,实现全方位实时监测,具体传感器布局。
数据传输方面,运用物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根据传感器与数据中心的距离和数据传输需求,选择 Wi-Fi、蓝牙、ZigBee、LoRa 等合适的传输方式,确保数据快速稳定传输。同时,采用数据加密和校验技术,保障数据安全。网络架构基于云计算,传感器数据先传输至边缘节点进行初步处理和缓存,再通过互联网传输至云端数据中心。云端采用分布式存储和计算技术,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和远程访问,方便农业生产者获取信息。通信模块可选用基于 NB-IoT 技术的芯片,如移远 BC95 芯片,其性能稳定,适用于农业数据传输,芯片示意图。
3.2.2 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
此模块是平台核心,通过滤波算法、阈值设定和插值法处理数据异常值和缺失值,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多种机器学习模型,如 LSTM 预测气象、SVM 预测作物产量、RF 分析土壤与作物关系,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制定个性化生产策略[5]。
3.2.3 预测与决策支持模块
该模块是关键应用部分,LSTM 模型预测气象要素和灾害,SVM 模型预测作物产量。基于预测结果提供决策建议,如生成灌溉施肥方案、制定销售策略、给出种植建议,实现农业资源优化利用[4]。
3.2.4 可视化展示模块
可视化展示模块作为平台与用户交互的重要界面,以直观的可视化方式呈现信息,辅助农业生产决策。平台可视化界面设计充分考虑用户需求和使用习惯,布局简洁直观,交互友好。设有实时数据、预测结果、分析报告和操作控制等展示区。实时数据展示区通过图表、地图展示气象、土壤、作物生长和市场数据,点击可查看详细信息;预测结果展示区以折线图、柱状图呈现气象变化、作物产量和市场价格的预测趋势;分析报告展示区提供农业生产分析报告,剖析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操作控制区方便用户进行交互操作,如查询特定数据、调整预测模型参数等,平台可视化界面如图 2所示。
实时数据呈现采用多种可视化技术。气象数据用折线图展示变化趋势,土壤数据用热力图呈现分布状况,作物生长数据结合地图动态显示,市场数据用柱状图展示价格和交易量变化。预测结果展示通过图表和文字说明,标注关键信息,并给出预测的置信区间。分析报告逻辑清晰、可读性强,结合文字与图表,概述农业生产现状、评价生产效果、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插入图表数据增强直观性,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决策参考,平台后台管理界面如图 3 所示。
四、机器学习模型在平台中的应用
4.1 机器学习在农业预测中的应用
4.1.1 监督学习
监督学习利用已标记训练数据学习输入与输出的映射关系,在农业病虫害和农产品质量预测中应用广泛。其优势是预测精度高,但对数据质量和规模要求高,数据偏差或不足会影响模型泛化能力[3]。
4.1.2 时间序列模型
时间序列模型分析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挖掘规律。在气象和作物生长周期预测中常用 ARMA 和 ARIMA 模型,但对复杂非线性关系捕捉能力有限[3]。
4.1.3 深度学习架构
深度学习架构在农业预测中优势明显,CNN 用于图像识别和作物生长监测,RNN 及其变体 LSTM、GRU 擅长处理时间序列数据,在气象和作物产量预测中应用广泛。但模型训练需大量计算资源和数据,解释性较差[3]。
4.2 农业大数据分析框架
4.2.1 数据融合(Data Integration)
数据融合整合多源数据,提高数据可用性和分析价值。融合方法有基于特征、决策和数据层的融合,融合过程需解决数据一致性和冲突问题。
4.2.2 决策支持系统
该系统利用数据分析和模型计算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辅助,整合知识、数据和模型,在种植和资源管理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核心是模型库和知识库,需不断更新数据和优化模型。
4.2.3 可视化分析
可视化分析以直观图形展示农业数据,帮助用户理解信息、发现规律和趋势,便于决策。通过多种图表展示不同数据,还可交互挖掘数据细节,促进农业大数据应用。
第五章 实验与结果分析
5.1实验设计
在台湾省阿里山开展为期一年的实验,设置农田、果园和养殖区域。使用多种设备采集多维度数据,每小时自动采集并传输至平台,经数据处理后用于训练和分析模型,支持平台监测和预测。
5.2实验结果
5.2.1气象预测结果
为评估平台在气象预测中的性能,实验采用 LSTM 模型对未来 24 小时的气象数据进行预测。实验过程中,LSTM 模型使用过去 7 天的气象数据(包括气温、降雨量、风速等)作为输入变量,输出预测未来 24 小时的气象要素。通过多次实验评估,模型的性能表现优异,达到了较高的精度。具体性能指标如下表所示:
对比可知,LSTM 模型在气象预测精度上远超传统气象模型。其 R² 值达0.94,远高于传统模型;均方误差(MSE)为2.2mm,明显低于传统模型;平均绝对误差(MAE)为1.77mm,传统模型则较大。这表明 LSTM 模型在短期气象预测中误差更小、精度更高,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可靠的气象数据支持。
5.2.2作物产量预测结果
为精确预测不同地块的作物产量,实验采用 SVM 回归模型。实验过程中,SVM 模型使用土壤湿度、肥力、气象数据以及作物品种等因素作为输入变量,输出预测的作物产量。通过多次实验验证,SVM 模型在作物产量预测方面表现出色。相关性能指标对比见下表:
SVM 模型预测作物产量的误差控制在 5% 以内,远优于传统回归模型。其 R² 值较高,拟合效果好;均方误差(MSE)较低,准确性更高。实际应用中,采用 SVM 模型优化种植方案的地块,作物产量提高了12%,传统回归模型优化地块增产较少。这表明 SVM 模型能更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提高作物产量。
六、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本研究搭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你农我农—农业大数据一站式分析预测平台,采用分层架构协同工作。LSTM、SVM、RF 等模型分别用于气象预测、作物产量预测和土壤分析,提升了农业生产管理的智能化水平。该平台为农业大数据与机器学习技术的融合应用提供了范例,增强了农业生产应对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研究存在数据量不足、模型精度待提高、平台扩展性需加强等问题。未来应扩大数据采集范围,优化模型结构和参数,采用模块化设计,探索新应用场景,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平台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伟, 李明. (2023). 农业大数据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农业现代化研究, 44(5), 112-120.
[2] 王鹏飞, 赵晨阳. (2023). 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作物产量预测研究.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59(7), 98-106.
[3] 刘涛, 陈楠. (2022). 机器学习技术在农业大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农业工程学报, 38(4), 213-222
[4] 李红, 张芳. (2022).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农业系统设计与实现. 传感器技术, 41(9), 178-185.
[5] 孙磊, 田野. (2021). 基于深度学习的农产品市场价格预测方法. 经济管理, 44(6), 88-97.
[6] Zhang, X., & Li, J. (2023). Machine Learning in Agriculture: Tools and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cs, 14(3), 289-301.
[7] Wang, J., & Patel, S. (2023). AI-Driven Crop Yield Prediction Using Deep Learning Models.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 199, 107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