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指向素养提升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分析

作者

胡易非

广东省河源市第三小学 517000

摘要: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双减”政策(即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出台,为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减少作业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分析“双减”政策下,如何设计指向素养提升的小学语文作业。

关键词:双减背景;素养提升;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成了语文教学重要的关注点,作业是学生课上学习和课下学习的连接,教师布置作业的质量高低,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好坏,所以作业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在“双减”政策要求下,作业不能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负担,大量的作业会使学生难以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语文教师要对作业进行优化设计,用高质量的作业,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作业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给学生分配的任务过于繁重,容易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心理负担。当前,很多小学语文作业中的题型都较为重复,多为抄写作业和习题册作业。同时,在基础教育改革下,深度阅读、基本读写的教学思想深入课堂教学。但当前语文作业类型相对单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意识、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教师设计知识面广、知识点比较多的语文作业,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学科的思维能力。然而,由于目前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较大,工作任务繁重,缺乏认真设计语文作业的意识,在设计语文作业时,通常把作业内容局限于课本,缺乏延伸、拓展,导致学生语文知识面受限,难以落实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双减指向素养提升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一)围绕主题设计作业,提升整合效果

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需更加注重质量而非数量,强调作业的整合性和系统性,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最终目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紧密围绕单元主题来进行,这样的作业不仅具有高度的整合性,能够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而且能够引导学生从单元角度出发,归纳和梳理所学内容,有效提升他们对于知识的整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落花生》一课,它位于“一花一鸟总关情”这一单元中,该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的景物、事物中蕴含的情感,以及学习通过描写景物、事物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围绕单元主题,设计一系列整合性的作业,如让学生搜集并整理其他描写花或植物的文学作品,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情感和写作手法;或者让学生尝试自己写一篇关于花或植物的短文,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同时,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时,也能够从单元角度归纳知识,梳理所学内容,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知识整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作业设计多样化,激发学生兴趣

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需更加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方式的多样性,同时,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科学性原则,以确保作业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应避免简单重复和机械化的任务,这样的作业不仅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还会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相反,教师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如让学生多听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频、观看相关的视频资料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

例如,教学《将相和》一课的时候,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摒弃传统的抄写、背诵等机械性作业,而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系列富有创意和启发性的作业。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将相和》的戏剧或电影片段,通过直观的视觉体验,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或者让学生听一听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故事音频,以加深对课文背景的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如果你是蔺相如,你会如何处理与廉颇的矛盾?”、“课文中的哪些细节体现了蔺相如的智慧和勇气?”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丰富了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了作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作业设计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在“双减”政策的深刻影响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理念正经历着一次深刻的变革。语文学科的作业,其目的不应仅仅局限于提升学生的考试分数,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培养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此,教师需要丰富作业的形式,多设计实践化的语文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巩固课堂所学,还能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在完成《松鼠》一课的学习后,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摒弃传统的以记忆和背诵为主的作业形式,转而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实践化作业。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下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松鼠,或者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食物来源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然后撰写一篇关于松鼠的观察报告或科普小论文。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于松鼠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同时,通过完成作业的过程,学生还能够更加关注自然、热爱生活,从而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人文关怀。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动手制作松鼠的手工模型、绘制松鼠的图画等,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丰富了作业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了作业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实践化的语文作业设计,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应注重形式的创新、尊重个体差异、提升作业的趣味性。通过多样化的作业形式、生活作业的实施以及自主设计的趣味性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反思和改进作业设计,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林峰,林鹭菁.“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路径探究[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2,23(01):7-11.

[2]齐立春.探究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J].试题与研究,2022(0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