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奏技法探究
张爱欣
河北经贸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摘要:《随想回旋曲》是门德尔松创作生涯中的代表作,本文将从音乐特征及演奏技巧两个方面进行剖析。首先从音乐创作特征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它独特的旋律与和声设计。其次从演奏者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演奏者在演奏这首乐曲时,如何巧妙地运用手指快速跑动、音程和弦与八度、踏板等技巧。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分析与阐述,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感受到《随想回旋曲》的魅力与韵味。
关键词:《随想回旋曲》;音乐分析;演奏技法;门德尔松
0 引言
《随想回旋曲》作为一部著名的钢琴作品,是门德尔松于少年时期创作而成的。《随想回旋曲》的创作方式新奇且技术难度高超,通过本次研究来深入了解该曲的音乐特征,从而更深入和细致地了解门德尔松的作曲特点,并结合本人对该乐曲的理解和演奏的感受,使研究具有真实感。
1 作品概况
1.1 作曲家简介
门德尔松(1809-1847)是十九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德国犹太裔作曲家和演奏家。门德尔松出色的音乐天赋在其儿时就展露了出来,所以被人们称为“神童”。门德尔松的一生虽然转瞬即逝,但他写出了很多流传至今的经典音乐作品,为后世的作曲家树立了典范。他的代表作品包括《赫布里底群岛》《随想回旋曲》《意大利交响曲》《威尼斯船歌》《仲夏夜之梦》序曲等。
1.2 创作背景
《随想回旋曲》是门德尔松在少年时期创作的一首钢琴曲,于1824年创作完成。这部作品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与向往,门德尔松在《随想回旋曲》中融入了自己对浪漫主义音乐的诠释。他将浪漫主义个性化的特点贯穿于整部音乐作品,这使得门德尔松的作品中充满着抒情性与戏剧性等特点,奠定了门德尔松创作初期的情感基调,创作中其独特的和声运用展现了作曲家对和声技法的深刻理解和创新运用。
2 作品分析
2.1 曲式结构分析
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曲式结构为序奏与多个乐段组成的回旋曲式结构,全曲内容共分为序奏与回旋两个部分。随想部分为序奏,回旋部分由A段、B段、连接部分、A1段、C段、连接部分、A2段、尾声这八个部分构成。
序奏部分为1-26小节,整体调性为E大调。序奏开始为柱式和弦的持续进行,速度特征是Andante,节拍为4/4拍。乐曲从第四小节进入了主题材料,左手低音伴奏使用柱式和弦为织体。
在回旋部分中,A主题乐段是第27-66小节,调性转入e小调,速度特征是Presto,节拍为6/8拍。在这个主题乐段之中,作曲家运用了卡农作曲技法,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进行结合,使音乐富有活力。
B部分为67-101小节,调性转入了G大调,此部分结构为双乐段结构,乐句分布非常规整,低音伴奏织体为柱式和弦,三拍子与柱式和弦的进行相结合,使得音乐旋律充满了律动感,右手在弹奏高音声部的同时,也将保持音加入其中,使得音乐层次非常丰富。B部分的第二段对前段进行了变奏处理并形成再现。随着音乐材料的发展,在B部分将要结束时,双手使用音程八度技巧进行弹奏,使得音乐情绪逐渐推向了高潮。最后,音乐在G大调主和弦上形成完满终止。
在连接部分,调性转回到了e小调,这为接下来的再现做准备。
A1部分为并列单三结构,音乐材料在规模上进行了缩减,随着音乐发展,调性转入同主音的E大调,并在最后终止于属和弦上。
C部分为154-197小节,C部分是整首乐曲中最震撼人心、吸引听众的一段。C部分主体包含着两个乐句,旋律由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构成,音乐洒脱奔放、跌宕起伏,最后终止于E大调主和弦。
随后在连接部分,音乐又发展回e小调,为下面的再现做出准备。
第207-226小节为该曲主题的减缩再现,调性为e小调。第227-242小节为全曲的尾声部分,运用了和弦音程八度的技巧,左右手交替进行快速地跑动,形成全曲高潮,最终全曲以柱式和弦结束。
2.2 和声分析
《随想回旋曲》是西方浪漫主义时期门德尔松的经典代表作,全曲散发着浪漫主义气息,在和声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艺术效果。
以第1-4小节为例,乐曲开始调性为E大调,由E大调主和弦进入,然后转入二级五六和弦,经过二级和弦后音乐向属方向进行了离调转入重属和弦,随后离调和弦进行了解决,第四小节通过E大调主和弦引出随想音乐主题材料。
乐曲于第四小节进入了音乐主题,以两个E大调主和弦的柱式和弦八分音符连奏引出,作曲家在此处大量使用主和弦作为旋律与伴奏材料,第五小节使用了减七和弦,并向三级进行了离调,此处加剧了音乐的不稳定性,随后又回到了主和弦的进行。门德尔松的和声布局中充分展现了古典与浪漫相结合的特点。
门德尔松的创作中既充满着古典主义时期传统的、规整的作曲手法,也蕴含了西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中的典雅与浪漫。通过对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进行和声分析,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更能深刻感受到音乐与社会现象、个人经历、文化传统之间的紧密联系。这让我们意识到,音乐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珍视音乐在社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加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2.3 音乐风格特征
门德尔松的音乐不仅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还融合了古典主义的严谨与和谐。门德尔松的音乐风格以优雅、细腻和抒情著称,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爱情和生活的美好向往,旋律优美动听,和声丰富多变。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古典主义的曲式结构,使得作品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又不失严谨的音乐逻辑。门德尔松作为古典时期与浪漫时期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作曲家,他的作品被后人广泛传承和演绎,成为了古典音乐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在乐曲的和声方面,门德尔松的创作中映射出了古典和声的特征。门德尔松增加了不协和音程和弦的运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和声色彩。在曲式结构方面,《随想回旋曲》也展现出了门德尔松的创新精神。门德尔松打破了传统回旋曲的结构束缚,将自由随想的元素融入其中,使得整部作品既保留了回旋曲的基本特征,又展现出了独特的个性。《随想回旋曲》既继承了古典音乐的传统精髓,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3 《随想回旋曲》的演奏技法分析
3.1 快速地跑动
手指快速地跑动是钢琴演奏中最为基础且重要的基本功,我们在弹奏该曲的展开部时,首先在练习中要做到慢练,速度不可以忽快忽慢,力度也要保持统一,音符要均匀地弹奏。在弹奏过程中要注意手指的动作幅度无需过大,保持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弹奏,并提前准备好下一个音符手指的位置。
在弹奏时也要保持大臂、小臂、手腕、手指处于通顺贯通的状态,要同时注意手指的灵活性与弹性,从而使力量的传送更加通顺。
3.2 音程和弦与八度的运用
在钢琴演奏中,音程、和弦与八度的运用是音乐表达的核心要素,在演奏作品时,要根据音乐素材与情感,来控制八度音程的运用。
如232小节,左右手高低声部的创作使用的都是八度音程织体,在弹奏八度过程中,必须保证声音的质量。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要注意手腕的放松,放松要做到“松而有力”。弹奏八度时也要注意音乐的走向,演奏者在演奏中要根据音乐素材的需要,增强对演奏力度的控制,例如在音乐上行时需要增加演奏力度,在音乐下行时则需要减小演奏的力度。总体来说,通过手臂与手腕的相互配合,并在弹奏时融入情感,这样才能充分体现《随想回旋曲》的主题色彩与意境。
3.3 踏板的运用
在钢琴演奏中,踏板的运用是一门深奥的艺术。它不仅能够丰富音色、增加音乐表现力,还能展现演奏者的技巧和情感。
我们以音后踏板为例,在该曲目的序奏部分,此处的音乐素材以柱式和弦的连续进行为主,从而形成了音乐的持续发展。于是,在演奏此乐段时,要着重注意踏板的使用方式,要采用音后踏板这一形式,对音乐材料进行修饰处理。在弹出第一个和弦后,右脚要马上踩下延音踏板,这样才能使音乐更加清晰连贯。
4 总结
综上所述,门德尔松作为十九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作曲家,《随想回旋曲》是其少年时期的代表作,展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抒情性与戏剧性等特点。该作品采用了序奏与多个乐段组成的回旋曲式结构,全曲分为序奏与回旋两个部分,调性多变,和声丰富,其曲式结构展现了门德尔松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创新。在演奏技法上,要求演奏者具备手指快速跑动的能力,注重音符时值的均匀性和力度统一,同时灵活运用音程、和弦与八度等音乐表达的核心要素,以传递作品的情感。门德尔松的音乐风格优雅、细腻、抒情,充满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与向往,为后世音乐家树立了典范。
参考文献
[1]陈成哲.浅析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艺术特征[J].黄河之声,2019,(22):8.
[2]蒋欣颖.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曲式和演奏分析[J].戏剧之家,2021(19):93-94.
[3]刘时平.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作品分析与演奏技巧[D].天津音乐学院,2022..
[4]郑婉玲.浅析门德尔松钢琴作品《随想回旋曲》[J].民族音乐,2015,(04):12-13.
[5]胡苏丹.门德尔松《e小调随想回旋曲》作品分析与演奏诠释[D].广西师范大学,2021.DOI:10.27036/d.cnki.ggxsu.2021.000467.
[6]郭福平.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演奏分析[D].河南大学,2018.
[7]邹佳纯.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的音乐分析与演奏技巧[J].北方音乐,2020,(16):98-99.
[8]李仪.门德尔松《e小调随想回旋曲》的音乐分析及演奏诠释[D].燕山大学,2019.
作者简介:张爱欣(2002)女,汉族,河北唐山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音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