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与效果分析
童显琼
元阳县大坪乡中心小学 662406
摘要: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它不仅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思维水平的关键更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应对各种复杂问题的必备素养。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教学;效果分析
引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正成为撬动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支点,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绝非孤立的知识体系,而是解决生活、学术等多领域问题的有力工具,过往教学多聚焦知识传授,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却常束手无策。如今新课改浪潮下探索契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迫在眉睫。
一、培养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真实情境,激发问题意识
1.联系生活实际:将数学问题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小数乘法” 时,教师可以创设超市购物情境。例如,超市里苹果每千克 3.5 元,妈妈买了 2.4 千克,需要多少钱?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能直观地理解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主动思考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求出总价。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问:“如果妈妈给了收银员 20 元,应找回多少钱?” 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相关数学问题,培养问题发现和提出能力。
2.利用多媒体资源:借助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呈现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角的度量” 时,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建筑工人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视频,引出如何准确测量角的度数这一问题。视频中真实的工作场景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对测量角的方法产生好奇,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后续学习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引导分析问题,掌握解题思路
1.教会审题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分数除法” 单元的题目:“小明看一本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 1/4,第二天看了全书的 1/5,还剩下 33 页没看,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教师引导学生先通读题目,圈出关键信息,如 “全书的 1/4”“全书的 1/5”“剩下 33 页” 等。然后分析这些信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可以把全书总页数看作单位 “1”,用 1 减去第一天和第二天看的分率,得到剩下页数占全书的分率,再根据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的思路来解题。
2.运用多种分析方法:教师要教授学生不同的问题分析方法,如画线段图、列表格等。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鸡兔同笼” 问题为例,“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 8 个头,从下面数,有 26 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教师引导学生用列表法分析,列出鸡和兔的数量可能的组合,以及对应的脚的总数。也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用线段表示鸡和兔的头和脚,通过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
(三)鼓励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思维
1.设计开放性问题:教师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解决方案。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长方形和正方形” 后,教师提出问题:“用 12 根 1 厘米长的小棒可以围成哪些不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分别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通过自主尝试不同的围法,计算周长和面积,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面积最大等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锻炼。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共同解决数学问题。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中,教师布置任务:“如何测量一个不规则石头的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有的小组提出可以利用排水法,将石头放入盛水的长方体容器中,通过测量水面上升的高度,利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计算出石头体积。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火花,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合作与创新能力。
(四)强化练习巩固,提升应用能力
1.分层练习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差异,设计分层练习。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一些紧扣教材基础知识的题目,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三位数乘两位数” 的基础计算题,巩固他们对乘法运算方法的掌握。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拓展性题目,如 “某工厂生产零件,原计划每天生产 120 个,25 天完成任务。实际每天多生产 30 个,实际多少天完成任务?” 通过这类题目,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践应用练习:布置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长度单位” 后,安排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宽、高,自己的身高、臂展等,并记录数据。通过这样的实践练习,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提高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二、培养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效果分析
(一)思维能力发展
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等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推理判断,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增强。例如在解决 “鸡兔同笼” 问题时,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分析推理,总结出不同解题模型,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开放性问题和小组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案,在解决不规则物体体积测量等问题时,展现出创新思维成果。
(二)实践能力增强
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得到提升,能够将所学数学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完成测量教室、计算家庭水电费等实践作业过程中,学生熟练运用长度单位、小数运算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学校组织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如 “校园绿化面积计算” 活动,学生能够综合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等知识,测量并计算出校园绿化面积,提出合理的绿化建议,展现出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培养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分析问题、鼓励自主探究和强化练习巩固等教学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带来学生学习成绩提升、思维能力发展、学习态度与兴趣转变以及实践能力增强等良好效果。在今后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持续关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翔,徐斌艳.五至八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证研究——以"探索规律问题"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 2020(1):6.
[2] 马静雯,崔建民.提高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几种有效教学策略[J].小学数学教师, 2021, 000(006):P.73-76.
[3] 黄但香.基于新课程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研究[J]. 2024(10):595-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