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有效应用
谢芸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荣湾湖小学 414100
摘要: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家庭则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家庭与学校应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稳固的家校合作机制,创建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从而助力学生健康茁壮成长。基于此,本文将针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有效应用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有效应用
小学生年龄较小、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尚未对自我形成全面而准确的认知,难以有效管理情绪,遇到挫折易产生畏难心理,且他们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对良好品德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影响。家校共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紧密合作和共同责任,通过家校共育,学生不仅能得到学校提供的专业教育和辅导,还能得到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和关爱。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家校合作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经验,能够提供科学、系统的心理辅导和支持。而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对学生的情感支持和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家校双方的紧密合作,可以将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这种合力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心理健康教育,还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有效应用
(一)借助微课资源
家校合作网络平台中,需增加“心理微课”模块,以促使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通过自主学习微课,深化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理解。心理微课的内容要从多方面展开,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提升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例如,微课可应用于个别辅导。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可以制作相应的微课发送给家长,为家长提供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帮助家长解决家庭关系中的问题。基于微课,家长能更清晰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以及自身的行为对孩子带来的影响,深刻认识到家庭关系在孩子成长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在预防孩子心理问题方面的重要性。这能促使家长及时调整自身行为,积极地处理家庭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孩子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预防潜在的问题出现。如果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家长要对学校、教师保持充分信任,主动沟通合作,共同助力学生摆脱心理困扰。
(二)开展多样化活动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实施家校合作策略时,教师和家长应深刻认识到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应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亲子教学活动作为家校共育的重要方式,对激发学生与家长的参与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成效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部分小学在开展家校亲子教学活动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制订上以学校、教师为主,缺乏对学生实际心理状态、个性化需求、兴趣爱好的深入了解和考虑,也未充分关注家长的体验感。这导致活动难以有效调动学生和家长的参与积极性,家校共育成效不尽如人意。为此,学校与教师应更新教学活动理念,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并重视家长在活动中的感受,通过积极创新实践教学活动,保证活动有效性,从而真正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质量。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与学生情况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亲子体育比赛,要求家长和学生一起参与,通过体育运动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使其形成积极面对困难的勇气。在活动中,家长要发挥榜样作用,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给学生的成长注入积极的力量。学校还可以开展与人际关系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学生和家长创设自由且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能积极和家长及同伴互动交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另外,可以开展公开性活动,如故事表演、演唱比赛、运动竞赛等,邀请家长走进学校观看。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其家长及时沟通,让家长能够充分了解孩子的情况,掌握孩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教师共同努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共同设计课程
为确保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家庭与学校应携手合作,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工作。在此过程中,家校双方需深入考量家庭与学校环境的差异性及学生的实际需求,制订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具体而言,家长能够提供关于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的行为与情感表现,这些信息对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则可以凭借专业的教育知识与技能,有效转化家长提供的信息,进而制订科学且有效的教育策略。通过家校双方的共同参与,能够确保课程内容既紧密贴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又严格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原理。
以“我喜欢我自己”的教学为例,家校双方可以共同设计一堂以“自我认同”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家长可以在家庭中分享自身的成长经历,讲述自己面对挑战时的应对策略,以此帮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优点与不足,从而增强孩子的自我认同感。同时,家长还可与孩子共同制作“自我认同卡片”,记录并明确孩子的优点与特长,进一步激发其自信心。教师可组织一系列课堂活动,如自我介绍、绘画展示及角色扮演等,引导学生认识并展示自己的优点,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此类活动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在实践中深化其对自我价值的认识。
三、结语
对小学生的教育,除了要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家校合作模式不仅可以从根本上优化教育理念,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并推动学校的教学模式更新,让家庭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和舒适的学习环境,减少他们的心理压力。因此,教师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家校合作机制,不断创新合作方式,以更好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裴元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现状及对策[J].教育界,2023,(34):131-133.
[2]丁培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机制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4,(17):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