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业设备中的创新应用

作者

马晓军

宁夏宝丰煤基新材料有限公司宁夏分公司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正深刻改变着工业生产的模式与格局。该技术将机械技术与微电子、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赋予工业设备智能化、自动化的特性,极大提升了工业生产的效率、精度和质量。在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业设备中的创新应用,对推动工业产业升级、增强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概述

2.1技术构成

机电一体化技术涵盖机械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系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以及伺服传动技术六个部分。机械技术是基础,为机电一体化系统提供结构支撑;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负责信息的处理与交互,如同系统的“大脑”;系统技术从整体出发,协调各部分技术的应用;自动控制技术保障系统按照预设程序运行;传感检测技术充当系统的“感知器官”,实时获取信息;伺服传动技术则实现电信号到机械动作的转换,驱动设备运转。

2.2发展历程与趋势

机电一体化概念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由日本提出,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后,得到了快速发展。近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呈现出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微型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智能化使设备具有自主决策和学习能力;模块化便于设备的设计、制造与维护;网络化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和远程控制;微型化满足特定场景的需求;绿色化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业设备中的创新应用案例

3.1工业机器人

在汽车制造行业,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极为广泛。以焊接机器人为例,它集成了机械手臂、传感器、控制系统等机电一体化技术。通过高精度的传感器,机器人能够实时获取焊接位置和焊缝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输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预设的程序和算法,精确控制机械手臂的运动轨迹和焊接参数,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焊接作业。相比传统的人工焊接,焊接机器人不仅提高了焊接精度和一致性,还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人工成本和劳动强度。

在物流仓储领域,搬运机器人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机器人配备了激光导航、视觉识别等先进的传感技术,能够自主规划路径,准确识别货物和货架位置。同时,通过与仓储管理系统的网络连接,搬运机器人可以实现自动化的货物搬运和存储,提高仓储空间的利用率和物流配送的效率,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

3.2数控机床

数控机床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加工设备中的典型应用。在航空航天零部件加工中,对零件的精度和质量要求极高。数控机床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能够精确控制机床的运动轴,实现复杂曲面的加工。例如,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可以在一次装夹中完成多个面的加工,减少了装夹误差,提高了加工精度和效率。此外,数控机床还配备了智能监控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刀具的磨损、切削力、振动等参数,当出现异常情况时,系统能够及时报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切削参数或更换刀具,确保加工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3自动化生产线

以某电子产品自动化生产线为例,该生产线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实现了从零部件上料、焊接、检测到成品包装的全流程自动化。在生产过程中,传感器实时监测产品的位置和状态,并将信息反馈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生产需求,精确控制各个工位的执行器动作,实现物料的精准配送和加工操作的有序进行。同时,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与实体生产线一一对应的虚拟模型。通过高精度仿真,在虚拟环境中快速测试和优化多种生产线布局方案,大大缩短了传统布局优化所需的时间和成本。此外,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开发了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模型,能够提前识别潜在故障,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延长设备寿命,显著降低维护成本,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四、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带来的效益与影响

4.1经济效益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以工业机器人为例,其可以实现24小时连续作业,且工作效率远高于人工,从而大幅提升了企业的产能。同时,通过精准的控制和监测,减少了废品率和设备故障率,降低了原材料和维修成本。此外,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还减少了对人工的依赖,缓解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降低了人工成本。

4.2生产质量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高精度控制和自动化操作,有效提高了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在数控机床加工中,计算机控制系统能够精确控制加工参数,避免了人为因素对加工质量的影响,保证了产品的高精度和高质量。在自动化生产线上,传感器实时监测生产过程,及时发现并纠正质量问题,确保了产品质量的可靠性。

五、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业设备应用中面临的挑战

5.1技术难题

虽然机电一体化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仍面临挑战。例如,高精度传感器的研发和生产,目前部分高端传感器仍依赖进口,制约了我国机电一体化产业的发展。此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探索和优化。

5.2人才短缺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目前,我国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缺乏既懂机械又懂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企业对在职员工的培训体系也不够完善,导致员工的技术水平难以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六、应对策略

6.1加强技术研发

加大对机电一体化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突破技术瓶颈。重点研发高精度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先进制造工艺等核心技术,提高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6.2人才培养

优化机电一体化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企业应加强对在职员工的培训,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员工参加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七、结论与展望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业设备中的创新应用,为工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推动了工业产业的升级和发展。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仍面临技术、人才和成本等方面的挑战。通过加强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降低成本等措施,能够有效应对这些挑战,进一步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深度应用。

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工业设备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网络化、协同化的方向发展,实现生产过程的全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这将为工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助力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

参考文献:

[1]宋娜.以虚拟原型技术为基础的机电一体化建模探析[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23,38(02):178-180.

[2]汤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数控镗铣床改造中的应用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23,38(02):144-146.

[3]侯洁,杜鹃,闫明蔚.基于机电一体化的配电柜智能巡检系统设计[J].电气技术与经济,2023,(03):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