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中的风险评估与优化策略
刘召
青岛福瀛勘测技术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000
一、引言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向地质条件复杂区域不断推进,岩土工程项目面临着诸如高海拔冻土、岩溶发育、强地震带、深厚软土等复杂地质环境。在这些特殊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的难度显著增加,工程风险也随之上升。不准确的勘察成果可能导致设计方案失效,引发地基沉降、边坡失稳、地下工程坍塌等事故,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威胁人员生命安全。
二、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的风险因素分析
2.1 地质条件固有风险
复杂地质条件本身蕴含着多种风险。在岩溶地区,地下溶洞、土洞发育,若勘察过程中未能准确探明其分布,可能导致地基局部塌陷;高地震烈度区,地震引发的砂土液化、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会严重威胁岩土工程结构安全;冻土地区,冻融循环会改变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致使地基产生不均匀变形;深厚软土地层的高压缩性和低强度特性,则容易造成建筑物沉降过大。这些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是岩土工程勘察设计面临的首要风险源。
2.2 勘察技术与操作风险
当前勘察技术手段在应对复杂地质时存在局限性。传统钻探方法难以精确探测隐蔽的小型溶洞、裂隙;物探技术在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多变区域,易受干扰导致数据失真。此外,勘察人员操作不规范、设备精度不足、数据记录偏差等人为因素,也会影响勘察成果的准确性。一旦勘察数据出现误差,后续基于此的设计方案将失去可靠依据,从而埋下工程风险隐患。
2.3 设计方案不合理风险
设计阶段若对复杂地质条件认识不足或分析不当,易导致方案不合理。例如,地基基础选型未充分考虑土体承载力差异,可能引发建筑物倾斜;边坡支护设计强度不够,无法抵御滑坡推力;地下工程防水设计忽略地下水腐蚀性,会造成结构渗漏损坏。同时,设计过程中若未预留地质条件变化的应对措施,也会使工程在实际建设中面临更高风险。
2.4 施工与环境风险
复杂地质条件增加了施工难度和风险。深基坑施工可能遭遇流沙、管涌,导致支护结构失效;隧道掘进时可能遇到塌方、涌水、岩爆等突发状况。此外,施工活动还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如降水施工引起周边地面沉降,影响邻近建筑物安全;爆破作业产生的震动可能破坏周边岩体稳定性,引发次生灾害。
三、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的风险评估方法
3.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整个评估过程的基础环节,它涉及到对项目潜在风险的全面梳理和识别。为了确保风险识别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收集相关的区域地质资料和以往工程案例,通过这些资料来分析场地的地质构造以及地层分布特征。其次,进行现场踏勘,通过实地考察来直观了解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最后,邀请岩土工程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利用专业知识和经验对潜在风险进行预判。通过这一系列的步骤,能够全面梳理出勘察设计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建立一个详尽的风险清单。
3.2 风险分析
在风险识别之后,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风险。定性分析主要依赖于专家打分法,组织一组专家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打分,评估它们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从而确定风险的初步等级。定量分析则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一个风险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各个因素的权重。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最终得出一个风险综合得分。这个得分将为风险等级的划分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帮助更准确地评估风险。
3.3 风险评价与等级划分
在完成风险分析之后,根据分析结果将风险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高风险指的是那些发生概率高且一旦发生将造成严重后果的风险,这类风险需要立即采取应对措施,以避免或减轻可能的损失。中等风险则指的是那些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都处于适中水平的风险,对于这类风险,需要密切关注并制定相应的防范预案,以确保在风险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低风险是指那些发生概率较低、影响较小的风险,尽管如此,仍然需要进行日常监测,以确保风险不会升级。明确的风险等级划分有助于合理分配资源,针对性地开展风险管控工作,从而提高整个项目的抗风险能力。
四、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的优化策略
4.1 改进勘察技术与方法
采用多种勘察技术互补的方式,提高勘察精度。例如,在岩溶地区,将钻探与地质雷达、高密度电法相结合,准确探测溶洞位置与规模;在冻土区域,运用冻土热参数测试技术,获取冻土物理力学特性数据。引入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整合多源勘察数据,直观呈现地质结构,为设计提供更全面的依据。同时,加强勘察人员培训,规范操作流程,定期校准勘察设备,确保数据可靠性。
4.2 优化设计方案
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复杂地质条件,采用动态设计理念。结合勘察成果,对地基基础、边坡支护、地下工程结构等进行多方案比选,选择安全性高、经济性优的设计方案。例如,在软土地基处理中,对比换填法、桩基础法、地基加固法的适用性;针对高陡边坡,采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等多种支护形式组合设计。建立设计反馈机制,根据施工过程中揭示的地质变化,及时优化调整设计方案。
4.3 加强施工过程风险管理
施工前制定详细的风险管控方案和应急预案,明确各风险点的防范措施与应急处置流程。施工中运用自动化监测技术,对基坑变形、边坡位移、地下水位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一旦数据超过预警值,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例如,通过布设光纤传感器,实现对隧道围岩变形的连续监测;利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实时掌握边坡位移情况。同时,加强施工人员安全培训,提高其风险识别与应急处理能力。
4.4 强化多方协同与信息共享
建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协同工作机制,打破信息壁垒。勘察单位及时向设计方反馈地质异常情况,设计方根据施工进展优化设计;施工单位将现场揭露的地质问题实时通报给勘察和设计单位,形成信息共享与动态调整的良性循环。此外,引入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实现工程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管理,提高协同工作效率和风险管控水平。
五、结论
复杂地质条件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的风险评估与优化策略是保障工程安全的关键。通过系统识别风险因素,运用科学评估方法量化风险等级,并针对性地实施管控策略,能够有效降低工程风险。在未来的岩土工程实践中,需持续关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新问题、新挑战,不断完善风险评估体系与优化策略,推动岩土工程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马旭,李锋,陆冉.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与风险评估研究——以徐州某住宅项目 A 地块为例[J].西部探矿工程,2025,37(03):15-18.
[2]陈仓.地铁八号线东延段某车站岩土工程勘察地质风险分析与评价[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34):177-179.
[3]赵宁.矿山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地质灾害评估与风险预警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3,(23):2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