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劳动教育视域下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创新模式研究

作者

张译丹

沈阳师范大学 110034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劳动教育身为立德树人体系里的关键部分,正逐渐重回基础教育的核心关注范畴,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第一次把劳动课程列为独立课程,且明确告知各学科要把劳动教育内容进行有机整合[1],但于实际教学活动里,劳动教育还是面临“ 游离于学科边界之外” 的尴尬情形,往往只剩形式躯壳,缺少系统性及学科支持。作为核心学科,小学语文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其课程目标突出语言实践及文化领会,但于现实的教学进程里,依旧留存“ 单纯教语文” 的封闭性倾向,学生语言学习同生活经验脱节,语文实践多拘囿于课堂之中的虚构练习[2]。

当代劳动教育对于个体而言不仅具有工具性的外在价值,更具有存在性的内在价值。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越来越成为当代人最重要的存在方式,劳动与语文天然存有辽阔的融合空间,劳动营造出真切、实在、可触的语境,堪称语文学习的天然沃野;语文借助观察、表达、记录、反思等途径,赋予劳动意义及文化层面价值,现阶段小学教育亟需突破学科的壁垒束缚,借助更具整体性、任务特质且贴近生活的方式,强化教学的实践指向及育人功用。

面对当下这个背景,对劳动教育视域中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创新的探究,实为落实新课标理念的本质诉求,也是改善学生核心素养、构建“ 知行合一” 学习路径的主要切入点,此实践不只是关乎教学方式的调整,更关乎学生成长样式的转变[3]。

二、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价值

劳动教育倡导“ 在动手操作中学、在动手操作中思” ,跟语文学科重视的“ 在用中学、在语境中悟” 理念十分契合,语文学科同样担负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开展劳动教育,是语文人日益关注的重要课题,二者的聚合,绝非简单的内容拼凑,而是在目标、流程、途径方面达成深度一致[4]。

劳动教育为语文学习输送真实语境,冲破“ 语文脱离生活” 的长期困局,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范畴中,学生屡屡被动吸纳教材的内容,语言实践困于课堂内部的虚构任务范畴,劳动实践天然拥有真实性与情境特性,诸如做家务事、开展种植活动、进行手工制品制作、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关联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等多个语文能力层面。若教师能够把这些实践活动有效融入语文教学中,学生就可在有意义的实际任务中运用语言,由“ 单纯说说” 过渡到“ 说给他人听” ,由“ 写一篇作文” 转变为“ 写一份记录、倡议书、方案” 之类,切实增强语言运用的目标性与实效性。

语文教学可强化劳动教育在情感上的认同与文化层面的内涵,劳动不只是身体参与的过程,更是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形成的过程,而语文独特的叙事、抒情以及描写功能展现,恰是劳动经验转变为情感抒发与文化传承的关键途径,不管是古诗文中“ 力耕不怠” 勾勒的农耕意象,就算是现代作品里对工匠精神的书写呈现,语文教材自身就包含着多样的劳动观[5]。教师应带领学生自文本展开探索,贴合自身劳动认知,引发他们对劳动的理解、敬重与钟情,完成“ 从读中悟” 到“ 在行中思” 的过渡。

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为构建跨学科素养助力,增进学生综合能力水平,劳动活动本身往往使科学、艺术、工程等多方面知识相融合[6],语文在该劳动活动里起着组织、表达、反思的核心职能,当学生开展“ 设计一本家庭劳动手册” 项目,得开展家务内容相关的调研,实施分类及整合举措,最终形成图文并茂的成果呈现形式,于这一流程里,语文不只是服务于劳动表达这件事,更深度介入到项目的整体谋划与效果呈现。

尤为关键的是,在劳动教育的语文实践里,学生赢得了“ 主人翁” 式的学习体验,他们不单单是在完成一项学业功课,更是在为生活服务效力、为家庭承担责任、为社会添砖加瓦,语文学习由此被赋予了“ 意义感” ,比起应试训练,这种学习所带来的内驱力深刻又持久。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劳动教育日益成为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把劳动教育跟语文教学深度整合,是顺应学生真实学习诉求、落实课程育人目的的有效途径,它引领语文学习回归语言的本质功能,同样使劳动教育摆脱对“ 劳动技能” 单一维度的狭隘理解,步入“ 做中育德、行中悟理” 的育人境界[7]。

三、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实践逻辑与路径探索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启蒙阶段,在这一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元化的途径、方式和教育契机,从语文文本到劳动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劳动,体会劳动的乐趣,发扬劳动创新精神。从当前教学实践来看,融合的推进应从理念更新、课程重构、教学设计与评价转向等多个维度协同展开。

(一)理念转化:从“ 学科中心” 走向“ 生活中心”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 内容本位” 的倾向,过于依赖教材文本,而忽视了语文作为生活实践工具的真实功能。这导致学生语言学习与真实生活脱节,难以形成主动表达与实际运用的意识。劳动教育强调在生活中学习、在做中理解,为语文教学回归“ 语言实践” 本质提供了契机。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 语文知识教学观” ,转向“ 以生活为课程” 的教学观,将语文学习置于真实语境之中,让学生在观察生活、服务家庭、参与劳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唤起生命表达的渴望。

(二)课程组织:以“ 主题化整合” 推进学科融合

实现语文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不能停留在偶发式、插入式的教学活动中,而应着眼于课程系统的整体优化。主题化整合是一种有效路径,即围绕学生身边的劳动生活主题进行统整性教学设计。例如“ 厨房里的语文” “ 我为教室做设计” “ 节气里的劳动故事” 等主题单元,既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又蕴含语言学习的大量素材。教师可从劳动实践过程出发,梳理出观察、记录、叙述、表达、评价等语文目标,使学生在完成主题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达成语文学习目标,形成“ 以劳动为题、以语文为法” 的教学协同。

(三)教学实施:以“ 任务驱动” 激活语言实践

传统语文课堂中的写作、口语交际、阅读等环节常常脱离学生真实生活,缺乏语境支撑,导致表达空洞、兴趣低下。而劳动活动本身具备极强的情境性与目标性,为语文任务提供了真实载体。教师可以围绕具体劳动项目设置语文任务,如撰写《班级值日日志》、制作“ 我家的家务清单” 、进行“ 劳动小能手” 采访与报道等,引导学生在任务推进过程中开展语言实践。这种“ 以任务促语言” 的策略,使语文能力的提升和劳动能力的建构同步进行,增强了学习的内驱力和成就感。

(四)评价机制:从结果导向走向过程评价与表现评价融合

在跨学科融合教学中,传统以笔试为主的语文评价方式显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劳动语文融合教学更应注重过程性与综合性评价。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劳动任务中的表现、作品完成情况、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意识等多维度进行评价。例如:用“ 语文观察日志” 记录劳动过程中的发现,用“ 小组互评” 促进交流与反思,用“ 成果展示” 呈现劳动及语文学习的双重收获。评价不再仅是检验知识掌握的工具,而是促进学生反思、提升和持续学习的重要手段。

(五)教师转型:由“ 单科教学者” 转向“ 融合型引导者”

跨学科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语文学科素养,还需对劳动教育的理念、方法有所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角色也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递者,而是学习任务的设计者、过程的指导者与学生成长的陪伴者。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反思、成长,在实践中更新自身的教学观与教育观。教师要能够承担融合课程的教学任务,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协助者与共同建构者,不断提升跨学科意识,突破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壁垒,实现课堂的重构。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实践,应当立足于生活场景,依托任务驱动,通过课程整合、教学重构与评价改革,真正实现语言学习的“ 用之于事” 、劳动教育的“ 育人于心” ,推动课堂走向真实状态,推动育人回归本质初心。

四、跨学科融合中的教师角色转变

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并非仅是教学方式的创新,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全新转变,此融合为教师角色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与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单一学科知识的讲授者,而需担任多重身份的职责,在组织教学的环节中实现自身角色的重塑升级[8]。

1.教师需从“ 内容讲解者” 转变为“ 学习引导者” 。在跨学科语文教学工作里,教师所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单一教学目标,而是语文能力、劳动素养、思维品质等多重目标彼此缠绕的学习任务,教师得具备统筹规划的本领,可针对真实主题整合资源、开展项目设计,引导学生于任务之中探究问题、在劳动中表达观点、在合作中反思自我。

2.教师需从“ 课堂主导者” 转向“ 过程参与者” 。跨学科项目更着重体现学习的动态性与生成性,学生进行实践时往往会遇到新的困难挑战,教师要实时调整教学的策略,充当学生探究进程里的辅助者与合作者,此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教育机智和临场应变水平。

3.教师需增强“ 教育整合者” 的意识。这要求教师摆脱学科的界限约束,领悟劳动教育的价值指引,能把德育、审美、生活技能等多种育人要素有机融入语文教学之内,推动知识与素养的同步上扬。

教师角色的转变不能一蹴而就,它跟专业意识的觉醒以及教育方式的换代相随,只有教师不断自我学习、反思与成长,方能真正引导学生走向更广大、更实际的学习天地。

五、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融合实践进行了积极摸索,只是在推进之际仍存在不少实际困境,急需各方汇聚合力促进改良。

1.课程理解存在偏差。一些教师对劳动教育内涵的认识只停留在体力、家务劳动的浅层上,缺乏把它与语文核心素养、文化传承等深层目标建立联系的视角,导致教学设计呈现形式与内容的碎片化,未实现深度层面的融合。

2.教学实施缺乏系统支撑。在日常教学实践期间,语文教学的任务本就相当繁重,教师大多把劳动活动安排为课外任务,有效的课堂引导缺失,未与语文目标对接,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学成果较为分散零碎。

3.家校协同存在落差。劳动教育往往会延展到家庭及社区层面,但部分家长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协同配合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存在“ 孩子学习才是主要任务,做家务没必要花时间” 的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劳动活动的完整性与连贯性。

就上述问题而言,倡导从三个层面发力:增进教师对融合理念的领悟,增长其课程整合与项目设计的才干;二是依靠校本教研、主题活动等方式形成稳定的融合教学机制,令语文与劳动的推进过程合二为一;三是借助丰富多样的实践展示和家长讲座,助力家庭形成对劳动教育价值的认同,创建学校与家庭协同参与的劳动语文育人空间。

六、结语

在新时代教育变革背景下,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是课程拓展,更是育人方式的深层转向。语文承载人与世界的联系,劳动塑造学生的责任与创造力,二者应相互滋养,在真实生活中实现语言实践与人格养成的统一[9]。

小学阶段学生认知具体、感性,语文学习只有植根于亲身体验,才能真正转化为表达与思维能力[10]。劳动提供语文实践的沃土,语文赋予劳动思想与情感,使教学更具温度与意义。

未来语文课堂应立足生活,关注学生表达、思考与成长的全过程。教师应主动突破学科边界,以真实任务与温润语言引导学生,让语文走向生活,让劳动涵养心灵,在融合中回归教育本真。

参考文献:

[1]朱晓民,吴潇霜.统编版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劳动教育内容编选特点及教学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5,45(08):45-49.

[2]夏惠贤,李明明.论语文教科书中劳动教育内容的使用——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24,(07):16-22+82.

[3]施光宏,朱娉娉.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学科融合教学策略研究——以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为例[J].语文建设,2022,(20):22-26.

[4]施光宏,朱娉娉.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学科融合教学策略研究——以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为例[J].语文建设,2022,(20):22-26.

[5]卢立涛,徐新雨,辛诚,等.小学语文教材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的具体表征及实施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4,(02):67-72.

[6]李磊.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认识与实践——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为例[J].语文建设,2023,(15):73-77.

[7]丁雄.如何在语文课堂渗透劳动教育——以《芣苢》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2020,(23):12-15

[8]纪海龙,刘知晓.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机渗透[J].语文建设,2021,(10):69-72.

[9]Milkevich A O .Features of labour education of studentsin modern social an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J].Science for Education Today,2024,14(5):

[10]He L .The Educational Value and Practical Path of Primary School Labor Education[J].Frontier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2022,5.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