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唤醒内驱与赋能成长:校本研修模式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

作者

张舒叶

昆山市玉山镇北珊湾幼儿园

一、引言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是教育质量的关键。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专业成长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议题。校本研修作为一种以学校为本、教师为主体的研修模式,通过整合资源,针对教师需求开展个性化、系统化的研修活动,旨在激发教师的内源性动力,促进其专业成长,进而提升园所的教育质量。在此背景下,我园依托“ 思想铸魂—知行并进—协同发展” 的三位一体研修体系,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以唤醒内驱与赋能成长为核心目标,构建科学的研修体系,激发教师潜能,促进持续学习。

二、校本研修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一)理论驱动:校本研修的专业赋能机制

校本研修强调教师的主体性,通过建立赋能式研修生态,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体系超越了传统培训的模式,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视教师为知识构建的主体,并通过创建支持性环境,促进“ 动力-能力-发展”的良性循环。例如,我园的“ 活力源” 教师发展范式,通过师德涵养和团队文化建设,增强了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证明了研修生态对内在动力的激活作用。

校本研修还依据“ 最近发展区” 理论,为不同阶段的教师定制成长路径。我园将教师分为新手、骨干和引领三级梯队,对应不同的能力发展序列,形成全周期的支持体系。这种分层策略有效提高了青年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比传统培训更高效。

(二)实践创新:校本研修的立体化实施策略

1.体系化建构:三位一体的研修框架

基于“ 思想铸魂—知行并进—协同发展” 的顶层设计,我园将研修内容解构为三大模块:

(1)师德维度:通过“ 师德讲堂 + 案例研讨” 双轨模式,结合《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开展情景化培训,并建立包含家长评价(权重 30% )、幼儿行为观察(权重 20% )、同行评议(权重 50% )的多维考核体系,使教师师德达标率连续三年保持 100‰

(2)能力维度:构建“ 四式联动” 实践模型(问题式学习 + 观摩式研讨+ 案例式分析+反思式改进),通过“ 设计-实施-观察-重构” 的循环,提升教师在游戏化教学中的能力。

(3)团队维度:推行“ 三维协同” 机制,包括师徒结对(1 名骨干带2名新手)、跨班级教研组(每周 2 次联合备课)、园际联盟(与 6 所姐妹园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形成“ 个体成长-团队共生-园所发展” 的传导链条。

2.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

引入AI 教学分析系统,为教师提供精准诊断报告,优化教学策略。实施“ 三阶融合” 研修模式:

(1)主题式研修:围绕“ 幼儿深度学习支持策略” 等专题,开展闭环研修,形成多个专题化研修案例。

(2)跨园协同研修:每学期举办开放展示活动、读书沙龙、联合教研等,共享研修资源与成果,促进教师相互学习。

(3)个性化线下研修:构建学习共同体,师徒结对制定个性化方案,按专长组建小组开展微型教研。建立纸质分层资源库,实施菜单式线下工作坊,用学分管理并纳入考核。

3.动态评估与持续改进

建立“ 三维度” 成效评估体系,包括教师发展层面、教育质量层面和组织发展层面。通过专业能力测试、科研成果统计、幼儿发展评估、家长满意度调查等量化工具,验证研修成效,实现动态评估与持续改进。

(三)理论与实践的交互验证

以“ 幼儿游戏化学习中教师介入策略” 的实践探索为例,将游戏介入分为三个阶段,并依据皮亚杰理论制定策略。实践反馈理论,形成“ 阶梯式介入话术模型” ,制定策略指南,将此模型应用于语言领域,有效提升师幼互动频次,验证了理论与实践的闭环价值。

三、校本研修的成效评估

(一)教师专业素养的结构化提升

基于教师自评、同行评议与园所评估的三维评价数据,校本研修实现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多维发展。 90% 的教师达成保教能力进阶,能够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组织活动; 80% 的教师形成科研产出,发表多篇案例成果; 98% 的教师师德考核优秀,家长满意度调查中“ 教师沟通能力” 维度评分高。

(二)教育质量的实证性突破

研修成效直接转化为教育效能提升。幼儿综合能力测评显示,语言表达、数学认知等核心领域平均分显著提升,社会交往能力达标率大幅提升;家长满意度持续保持高位,对“ 教师教学创新” 与“ 个性化指导” 给予高度评价。

(三)组织发展的可持续赋能

校本研修构建起“ 专业成长-质量提升-品牌增值” 的良性循环。园所在校本研修的持续推动下,不仅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园所的整体教育质量也随之跃升,形成了鲜明的园所品牌特色。

四、结论与展望

我们将优化研修内容,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确保满足教师需求。同时,加强研修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教育质量提升。我们还将探索校本研修与学校品牌、文化建设的融合,以研修推动发展,打造有特色的优质幼儿园。相信在校本研修推动下,教育事业将不断进步,为幼儿成长和社会和谐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