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畜共患传染病

作者

孙亮 高乐 陈刚 于晓红 吴俊龙通讯作者

1.白城市洮北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2.白城市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综合服务中心;3.白城市洮北区到保镇综合服务中心;4.白城市传染病医院;5.白城市洮北区现代农业服务中心

1 病原学特征

炭疽病的病原体为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 anthracis),属于革兰氏阳性需氧芽孢杆菌,其生物学特性具有显著的致病性和环境抵抗力:

1.1 形态与结构

该菌为两端平截的直杆菌,常呈链状排列(“ 竹节状” ),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体内可形成荚膜,能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清除,增强致病性;在体外环境(如土壤、粪便)中可形成椭圆形芽孢,位于菌体中央,对高温、干燥、消毒剂等抵抗力极强,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十年甚至更久,是疾病长期流行的重要传染源。

1.2 培养与生化特性

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灰白色、边缘不整齐、表面粗糙的“ 卷发状” 菌落,这是实验室初步鉴定的重要依据;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产酸不产气,触酶阳性,不分解乳糖,可与其他芽孢杆菌区分。

1.3 致病因子

主要包括荚膜和炭疽毒素。荚膜能抑制吞噬作用,帮助细菌在宿主体内繁殖;炭疽毒素由水肿因子、致死因子和保护性抗原组成,可导致组织水肿、坏死及全身中毒症状,是引发急性死亡的关键因素。

2 流行病学特点

2.1 传染源

主要为患病的草食动物(牛、羊、马等),其血液、内脏、分泌物及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病菌;人类感染几乎均源于接触动物或其污染的物品,患者作为传染源的情况罕见。

2.2 传播途径

2.2.1 接触传播:最常见,人类通过皮肤破损处接触病畜组织、血液或污染的皮毛、工具等感染,引发皮肤炭疽。

2.2.2 呼吸道传播:吸入含炭疽芽孢的气溶胶(如皮毛加工、清扫污染环境时)可导致肺炭疽,多见于职业暴露人群。

2.2.3 消化道传播:食用未彻底煮熟的病畜肉类或污染食物,可引起肠炭疽,常表现为集体性发病。

2.3 易感对象

草食动物对炭疽芽孢杆菌高度易感,感染后死亡率极高;人类普遍易感,职业人群(牧民、兽医、屠宰工、皮毛和肉类加工者、贩卖相关产品者等)因接触机会多,感染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2.4 流行特征

炭疽病呈全球性分布,多见于非洲、亚洲及南美洲的畜牧业地区;我国主要流行于西北、西南等草原牧区,其他畜牧养殖区也有炭疽病发生。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夏季因雨水冲刷使土壤中芽孢暴露、动物放牧频繁,病例数显著增加;在土壤中芽孢污染严重的区域,可形成地方性疫源地,呈周期性流行。

3 临床症状

3.1 动物炭疽

3.1.1 最急性型:多见于牛、羊,常无先兆突然倒地,呼吸急促,口、鼻、肛门流出带血泡沫,数分钟至数小时内死亡,死后尸体迅速腐败,血液凝固不良。

3.1.2 急性型:体温骤升至 40–42C ,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困难,黏膜发绀,后期出现血尿、血便,1-2 天内死亡。

3.1.3 亚急性型:症状较缓和,可见皮肤、咽喉或颈部肿胀,病程延长至数天,部分可自愈,但仍具传染性。

3.2 人类炭疽

3.2.1 皮肤炭疽:占病例总数的 90% 以上,感染后2-5 天出现局部红斑,逐渐形成水疱,破溃后形成黑色焦痂(直径 1-3cm),周围组织红肿,伴发热、局部淋巴结肿大,多数患者经治疗可痊愈,少数扩散引发败血症。

3.2.2 肺炭疽:潜伏期数小时至2 天,起病急,表现为高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可咳血痰,病情迅速进展为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死亡率高达 80% 以上。

3.2.3 肠炭疽:潜伏期 1-5 天,出现剧烈腹痛、呕吐、血便,易并发腹膜炎,死亡率约 25‰

4 诊断技术

4.1 临床诊断

结合流行病学史(如接触病畜、职业暴露)和典型症状(动物急性死亡、人类皮肤焦痂等)可初步判断,但需实验室确诊。

4.2 实验室诊断

4.2.1 病原学检测:取病料(血液、渗出液、组织)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 竹节状” 革兰氏阳性大杆菌;病料接种于血琼脂培养基,培养后观察“ 卷发状” 菌落,结合生化试验可鉴定。

4.2.2 分子生物学检测:采用PCR 技术扩增炭疽芽孢杆菌的特异性基因(如pag 基因),灵敏度高,适用于早期快速诊断。

4.2.3 血清学检测:通过ELISA 法检测血清中的炭疽抗体或毒素,多用于回顾性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5 综合防控措施

5.1 动物炭疽防控

5.1.1 主动免疫:对疫区易感动物定期接种炭疽疫苗(如无毒炭疽芽孢苗),每年春季进行,免疫期1 年,可显著降低发病率。

5.1.2 疫情处置:发现病畜立即隔离,禁止解剖(防止芽孢扩散),病畜及同群动物扑杀后焚烧或深埋(深度≥2 米,撒生石灰消毒);污染场地用 20% 漂白粉溶液彻底消毒,重复3 次以上。

5.1.3 流通监管:严禁病畜及其产品上市交易,运输、屠宰环节需严格检疫,防止疫情跨区域传播。

5.2 人类炭疽防控

5.2.1 职业防护:从事畜牧业、屠宰、皮毛加工等人员需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操作后彻底消毒;避免徒手接触不明原因死亡的动物。特别是对易感人群要早期筛查,避免疾病的传播。对患有炭疽病的患者要积极采取隔离等预防措施防治疾病扩散。对于参与动物屠宰、动物饲养、动物制品加工等人群和在炭疽病流行地区的人,可定期至医院完善分泌物的涂片和培养进行早期筛查。对参与动物屠宰、动物饲养、动物制品加工等人群和在炭疽病流行地区的人注射炭疽杆菌活疫苗。对炭疽病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分泌物、敷料等均应销毁。防止水源污染,严格把控肉类食品、乳制品的食品安全。

5.2.2 患者管理:一旦确诊,立即隔离治疗,首选青霉素(皮肤炭疽疗程7-10 天,重症需静脉给药),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皮肤炭疽患者局部禁止挤压,以防感染扩散。

5.2.3 健康教育:向公众普及炭疽病防治知识,告知“ 不接触、不食用病死动物” 的核心原则,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6 公共卫生意义

炭疽病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肺炭疽按甲类管理),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其防控不仅关乎畜牧业经济发展,更涉及生物安全领域——炭疽芽孢杆菌因抵抗力强、易制备,曾被用作生物武器。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和人员流动加剧,炭疽病跨境传播风险增加,需加强国际合作与监测。

通过疫苗接种、无害化处理、病例早发现早治疗等综合措施,可有效控制炭疽病流行。未来需进一步优化疫苗研发(如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完善基层监测网络,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以应对潜在的公共卫生挑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动物炭疽防治技术规范(NY/T1952-2010)[S]. 2010.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炭疽诊疗方案(2023 年版)[Z]. 2023.

[3] 王磊, 等. 炭疽芽孢杆菌分子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22, 38(5): 432-436.

[4] 李静, 等. 我国炭疽病流行特征及防控策略[J]. 现代预防医学,2021, 48(12): 2134-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