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田水利的抗旱防汛作用及运行管理措施

作者

程琳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应急管理局 陕西省 713100

引言

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石,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提升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以及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将从农田水利建设的定义与重要性、现状与挑战以及对农村发展的多方面影响等角度,深入探讨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发展的紧密关系。

1 农田水利的作用

1.1 储存保护水资源

农田水利在抗旱防汛方面的一个直接作用就是储存保护水资源。在没有农田水利工程的情况下,水资源处于流动的状态,尤其是江、河等水体,水资源会向下游流动,在农业生产需要用水时无法满足用水需求。通过建设农田水利,依托水库对水资源进行储存,将一定量的水资源保护起来,在农业生产需要用水时,水库开闸放水,通过输水渠道输送到周边乡村,满足农户的用水需求。

1.2 现代节水灌溉技术推动农业生态转型

在我国西北干旱区,膜下滴灌技术使棉花单产提高 30% 的同时节水45% ;华北平原的暗管排盐工程累计改良盐碱地 1200 万亩。这些工程既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又维护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1.3 截洪及蓄洪

农田水利还可以起到截洪及蓄洪的作用,拦截和存蓄洪水,发挥防洪抗汛的作用。截洪主要是通过堤防、截洪沟等措施发挥作用,在河流两岸以及容易被洪水侵袭的地方修建堤防,可以对洪水形成阻挡,保护农田及村庄。截洪沟则可以拦截坡面水流,减少下游洼地的涝灾。蓄洪是指水库可以起到储存洪水的作用,可以储存一定容量洪水,减少对下游的威胁。同时,利用用水侧的蓄水池、低洼地带蓄洪等方式,可以进一步增大对洪水的储蓄能力,发挥出防洪抗汛的作用。

1.4 改善土壤墒情与农作物生长环境

灌溉是改善土壤墒情的直接手段。合理灌溉能够使土壤保持适宜的水分含量,为农作物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充足的土壤水分有助于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与传输,增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与新陈代谢,从而提高农作物的抗旱能力。例如,在干旱初期,及时灌溉可使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叶片保持挺立,气孔正常开闭,维持其正常生长发育进程,避免因缺水导致生长停滞、减产甚至绝收。同时,灌溉还能调节田间小气候,降低田间温度,减少农作物的水分蒸发与蒸腾损失,进一步缓解干旱对农作物的不利影响。

2 农田水利运行管理现状

2.1 管理资源投入不足

第一,资金投入不足。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导致建设标准降低、维护不及时、技术更新慢等问题的出现。第二,人力资源投入不足。农田水利运行管理需要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参与其中,目前基层水利管理单位在农田水利运行管理方面投入的人力资源不足,专业管理人员匮乏。同时,多数群众的参与度较低,没有发挥群众对农田水利的管理作用,甚至存在干扰、破坏农田水利设施的行为。第三,制度资源不足。没有形成完善的权责划分机制,导致农田水利运行管理的权责划分不清楚,一些河道、设施存在管理权责不清,无人负责的状态。

2.2 农田水利管理工作缺失

在目前的农田水利管理工作中,多数部门只负责建设,而不负责后期的维护管理,设备和基础设施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就会出现老化、损坏等问题,最终影响灌溉质量。同时,由于工程所有权不明确的问题,在后期再次投入资金建设时,依然会出现类似问题,这会导致政府资金被浪费。由于管理工作缺失,还会导致新建工程质量存在问题。在后期的使用、维护、管理上也会缺乏合理的统筹规划,这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到水利灌溉质量。同时,部分工程还会出现相互独立的情况,这导致在后期灌溉过程中,各工程无法相互配合运行,这也就无法发挥出各类设备、基础设施的

功能,从而影响到灌溉质量。

2.3 灌溉技术不够先进

在过去灌溉一般以漫灌为主,这会大量使用水资源,在灌溉过程中会产生较为严重的水资源浪费情况。同时,由于设备老化、设备老旧等问题,也一定程度影响到了先进技术的应用,部分先进技术哪怕勉强得到应用,其应用质量也大幅度下降,无法发挥出技术应有的作用,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灌溉质量。部分时候还会出现技术随意应用的情况,在应用技术时没有考虑气候、土壤等条件,这也会影响技术应用质量,并最终影响到灌溉质量,无法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同时,部分单位和人员对于技术引进、技术应用不够重视,认为只要改善基础设施和设备,就能大幅度提升灌溉质量,忽视了技术带来的影响,这也会影响到农业水利工作的开展和进步。

3 做好农田水利运行管理的措施

3.1 加大运行管理的资源投入

第一,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各项工作开展。共财政方面,需要水利管理单位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出,获得更多经费。社会资金方面,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金融手段方面,则是依托政策性贷款,解决资金需求。第二,保障人力资源投入。农田水利运行管理需要投入足够的人力。一方面,要加强运行管理队伍建设,要选拔专业人士,组建运行管理队伍,可以从外部吸收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引导基层群众参与,鼓励群众自发性对农田水利工程渠道、设施等进行维护和管理。第三,加强制度保障。农田水利的运行管理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将农田水利运行管理的责任予以明确划分,定期开展绩效考核。

3.2 强化农田水利管理工作

加强农业生产工作,提升农田生产质量,就需要强化农田水利管理工作,保证灌溉质量和效率,这样才能最大程度规避自然条件引发的高温、干旱问题,避免农作物死亡,确保在秋收季节能够得到良好收获。在开展水田水利管理工作之前,管理单位应该与气象部门合作,对后续数月的天气情况进行评估,较为精确的评估出干旱天数、干旱程度等参数,并根据这些参数提前设计出合理的灌溉方案和抗旱方案。同时,管理单位还应该对不同区域的土壤情况进行深度考察,并根据不同土壤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灌溉方案,这样才能最大化发挥出灌溉系统的作用,提升灌溉质量,保证农作物能够顺利生长。

3.3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能够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灌溉用水浪费,降低灌溉成本。同时,配套完善节水灌溉设施,建立科学的灌溉管理制度,根据农作物需水规律进行合理灌溉,既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又能增强农田的抗旱能力。进一步加大智能化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智能化灌溉技术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能够实现对灌溉过程的精准控制。智能化灌溉系统还可根据不同农作物的需水特性和生长阶段,自动调整灌溉水量和灌溉时间。

结语

农田水利运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抗旱和防汛这两个核心功能尤为关键。在管理实践中,要加大资金、人力等资源的投入,要强化水灾害防御能力建设,要提高供水保障能力,还要引入先进技术。多措并举,切实提高农田水利的运行管理水平,使其更好地发挥出抗旱防汛功能。

参考文献

[1]  张启银.防汛抗旱与农田水利管理的实施策略[J].河北农机,2023(21):127-129.

[2]  张燕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现状和发展对策——以民勤县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12):57-60.

[3]  樊平.提高农田水利防汛抗旱管理水平方式的探讨[J].当代农机,2023(4):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