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装配式建筑结构节点连接技术及抗震性能研究

作者

王庆宇 赵悦英

身份证号:22030319760712261X;身份证号:222303197507150420

引言

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工业化的重要形式,近年来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2022 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比已达到 25% ,预计到 2025 年将达到 30% 以上。与传统现浇结构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施工速度快、质量可控、环境污染小等显著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节点连接可靠性和抗震性能等关键技术挑战。

一、装配式建筑节点连接技术分类与特点

1. 套筒灌浆连接技术

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套筒与灌浆料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建筑构件之间的稳固连接。其显著特点在于施工过程极为便捷高效,连接后的强度非常高,能够有效抵抗各种外力作用,并且还能够适应一定程度上的结构变形需求,从而确保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和安全性。套筒灌浆连接技术在装配式建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梁柱、墙板等关键构件的连接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性能。这种连接方式不仅具有良好的可靠性,能够在长期使用中保持稳定,同时还具备优异的耐久性,能够有效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减少后期维护成本。

螺栓连接技术

螺栓连接是一种常见的机械连接方式,它是通过螺栓、螺母以及垫圈等紧固件,将不同的构件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结构。这种连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诸多显著的优点,例如安装过程简单快捷,拆卸操作也十分便利,这使得它在各类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需要频繁进行拆卸或维修的装配式建筑中,螺栓连接更是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后期维护的便捷性。

然而,尽管螺栓连接在便捷性和可靠性方面表现出色,但在抗震性能方面却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螺栓连接的构件在受到地震等外力冲击时,容易出现松动或脱落的现象,这无疑会影响到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1. 低周反复加载试验

该试验旨在通过模拟地震作用下的荷载条件,对装配式建筑的节点进行反复加载试验,以全面评估其在地震影响下的抗震性能。在试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对节点的位移、应变以及破坏模式等关键指标进行细致的监测和数据采集,通过这些详实的数据分析,能够深入探究节点的抗震机理,识别出潜在的薄弱环节。这些研究成果将为装配式建筑的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其抗震性能,确保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拟动力试验

拟动力试验是一种先进的试验方法,它通过运用高精度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对试验模型进行精确的动态加载,旨在模拟地震波对建筑物结构所产生的复杂动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试验人员能够详细观察并记录装配式建筑节点在受到动态荷载影响时的具体响应特性和逐步发生的破坏过程。通过这种试验手段,不仅可以深入研究和分析节点在不同加载条件下的力学行为,还能有效验证和校核理论模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最终,这些宝贵的数据和结论将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坚实而可靠的依据,确保装配式建筑在地震等动态荷载作用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节点抗震性能数值模拟

1. 有限元分析

利用先进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装配式建筑的关键节点进行精细化的建模与深入的分析,旨在模拟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节点的应力分布状况及其变形特征。通过系统地调整模型中的各项参数,如材料属性、几何尺寸、连接方式等,可以全面探究不同因素对节点抗震性能的具体影响程度。这一研究过程不仅有助于揭示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力学行为规律,还能为后续的节点设计优化工作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从而有效提升装配式建筑的整体抗震能力和结构安全性。

2. 动力时程分析

动力时程分析是一种深入考虑时间历程影响的数值分析方法,它能够详细模拟地震波在结构内部的传播和反射过程,以及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响应特性。通过这种分析方法,研究人员可以全面评估节点在强震作用下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从而为节点的抗震设计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揭示结构在地震过程中的瞬时反应,还能预测其在长时间震动下的累积效应,确保设计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四、节点抗震性能提升策略

1. 优化节点设计

通过对节点连接形式的深入研究和全面优化改进,能够显著提升节点的抗震性能,使其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表现出更强的抵抗能力。具体而言,可以通过采用更为科学合理且经过精心设计的连接构造方案,有效增加节点的刚度和强度,确保其在各种外力作用下,尤其是地震的强烈冲击下,能够显著减少节点的变形和破坏程度,从而保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例如,通过优化连接部件的材料选择,选用高强度的合金材料或复合材料,并结合几何形状的精细化设计,确保节点在承受较大荷载时仍能保持良好的力学性能,减少因结构变形导致的整体破坏风险。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加辅助支撑构件或采用多重连接方式,进一步提升节点的抗震性能。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能够全面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和整体安全性,为建筑物的长期稳定使用提供坚实保障。

2. 加强节点连接

为了进一步提升节点连接部位的强度和韧性,确保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节点能够维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使用高强度螺栓进行紧固连接,这种螺栓具有优异的抗拉和抗剪性能,能够显著增强节点的连接牢固度。此外,焊接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连接方式,通过高质量的焊接工艺,可以使节点各部分紧密结合,形成一体化的结构,从而大幅提升节点的整体强度和抗变形能力。综合运用这些方法,能够有效保障节点在地震等极端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引入耗能减震装置

在建筑结构的节点部位,有针对性地引入一系列耗能减震装置,例如阻尼器、耗能支撑等关键构件。这些装置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其特有的工作机制,有效地吸收和耗散地震过程中传递到节点部位的能量。具体而言,当地震发生时,耗能减震装置能够迅速响应,将地震波带来的巨大能量进行吸收和转化,从而显著减轻节点部位在地震作用下的应力集中和动态响应。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降低节点部位在地震中的损伤程度,还能大幅减少结构整体的破坏风险,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试验和数值分析,系统评价了装配式建筑节点连接的抗震性能,得出以下结论:1) 套筒灌浆连接综合性能最优,改进型节点的位移延性系数可达5.8;2) 螺栓连接具有可控滑移特性,但耗能能力相对较低;3) 焊接连接刚度大但脆性明显;4) 提出的构造优化措施可显著提升节点抗震性能;5) 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能有效保证节点满足多水准抗震要求。

参考文献:

[1]陈自闯. 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装配式技术探究 [J]. 建材发展导向,2025, 23 (08): 58-60.

[2]苟立军. 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衔接研究 [J]. 城市开发, 2025,(07): 142-144.

[3]胡振东. 装配式建筑结构节点连接方式及施工技术改进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4, (35): 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