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 赋魅:音视频短片制作与传统小众类文化的创新融合

作者

廖雯昕

广州工商学院

键词:人工智能;音视频创作;文化传承;技术伦理;人机协同

引言

随着生成式AI 模型(如Sora)的突破性进展,音视频创作领域迎来了革命性变革。据《中国AIGC 应用全景报告》预测,到 2026 年,中国AIGC市场规模将达千亿元,其中文化创作占比超过 30‰ 。这一数据背后,是传统文化与地方小众文化借助AI 实现“ 破圈” 传播的真实写照。例如,人民日报新媒体的《AI 共创大片|江山如此多娇》播放量破亿,敦煌研究院利用 AI 修复壁画效率提升 80% ,潮汕英歌舞通过 AI 短视频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量增长超 300‰ 。这些现象表明,AI 正成为激活文化基因的重要引擎。然而,当效率成为首要目标时,文化深度可能会被牺牲。正如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主任刘晓鹏所指出的:“ 从《一切只为热爱》60 天工期到‘ AI吉祥物’ 秒级生成,效率飞跃的背后,更需要警惕文化深度的消减。” 因此,在拥抱技术的同时,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在算法中守护文化灵韵?

一、AI 技术对音视频创作的重塑

生成式AI 技术的核心在于多模态融合,它通过跨模态生成、动态控制以及风格一致性解决方案,极大地提升了创作效率。以《AI 我中华》为例,其采用“ 文生剧本 ∣∣ 文生图 $$ 图生视频” 的流程,整合了 ChatGPT、Midjourney、Runway 等工具链,实现了不同模态之间的无缝转换。[1]字节跳动的PixelDance 模型则在动态控制方面取得了突破,能够完成目标跟随、环绕运镜等专业镜头语言,让神话角色与大国重器在《哪吒敖丙悟空》中实现无缝互动。

与此同时,IP Role 系统解决了 AI 生成角色“ 千人千面” 的难题,通过三维视图库固定角色形象,确保作品风格的一致性。这些技术进步不仅提高了创作效率,还为文化内容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可能。但值得注意的是,AI 技术仍处于“ 工具化” 阶段。它的创作依赖于人类输入的提示词与训练数据,而真正的文化内核和情感表达依然需要人类来把控。例如,在《中国神话》的创作中,尽管 AI 完成了大量耗时的工作,但东方审美百次提示词的调整仍然离不开人工校准。

二、文化传承的实践创新

AI 技术在传统文化的当代转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江河游》利用 AI 古画修复与时空切片技术,使大运河文化点击量超过 5000 万;历史不再静态陈列,而成为可穿梭的时空隧道。《千秋诗颂》借助书生·筑梦视频生成模型,将诗词转化效率提升,语言韵律被转化为视觉律动。三星堆AI 短剧通过动态光影重建,神秘青铜面具在算法中“ 复活” ,在抖音上的播放量达到6515.4 万。最具隐喻性的是《哪吒敖丙悟空》:复兴号列车化身哪吒风火轮,神话母题被赋予“ 中国智造” 的时代注脚。[2]技术在此成为文化转译的编译器,将传统符号编译为现代认知语言。这些实践表明,AI 技术能够有效解码传统文化,并赋予其现代意义。

对于濒危的小众文化而言,AI 技术更是扮演了“ 救生员” 的角色。通过ControlNet 模型,羌绣纹样生成了千种变体,并建立了濒危纹样数据库;闽南拍胸舞借力 Unreal Engine 与 AI 动捕技术,在元宇宙空间实现了跨地域展演;N 视频“ AI 非遗吉祥物” 在春节期间生成海报600 万张,用户生肖选择触发个性化创作,使潮汕英歌舞的接受度在年轻群体中提升了 45‰ [3]

三、技术赋能与文化守护的平衡

展望未来,随着脑机接口、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文化创作进入了“ 时空折叠” 与“ 感官延伸” 的新阶段。故宫的《AI 文物复活计划》使青铜器纹样得以“ 生长” 于现代服饰之中,泉州南音通过脑机接口与AI 生成技术再现千年韵律,畲族银雕纹样借助区块链确权技术保障了二次创作中的权益分配。[4]

目前Ai 技术伦理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情感表达存在“ 恐怖谷效应” 。例如,《中国神话》因角色表情僵化被批评为“ 缺乏灵魂” ,反映出AI 在捕捉文化微妙情感方面的局限性;其次,版权归属存在灰色地带。研究显示,AI 训练数据中 70% 的非遗元素来源不明[5],羌绣纹样或畲族银雕可能在算法中被无意识剽窃;最后,文化误读存在系统性风险。凡悲鲁作品中,水墨武生被AI 误读为“ 戴礼帽绅士” ,暴露了机器对文化符号认知偏差的问题——当算法以统计规律解构文化时,其本质是否构成一种数字殖民值得深思。

为应对上述挑战,需构建人机协同的立体机制。在创作层面,“ 人类导演-AI 执行” 工作流(如《愚公移山》动作捕捉 +AI 渲染)明确了主次权责;在伦理层面,推行文化数据溯源,敦煌研究院的AI 修复严格标注数据来源,为行业树立了规范;在传播层面,抖音“ AI 非遗合伙人” 计划培训传承人掌握提示词工程,有效避免了传播中的意义损耗。正如学者所警示:“ 技术必须服务于文化主体性,而非消解其本源价值” 。当 AI 能够秒级生成吉祥物时,更需警惕效率崇拜对文化深度的侵蚀。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建立文化数据伦理规范,确保AI训练数据的合法性和透明性;强化人机协同机制,充分发挥人类与AI 的优势,避免过度依赖技术;倡导“ 慢创作” 理念,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注重文化表达的独特性与深度。当AI 成为高效的“ 画笔” ,人类必须牢牢握住“ 画家” 的创作主权。《愚公移山》元宇宙版允许观众手势改变剧情走向,暗示了人机共生的理想状态——技术拓展表达维度,而文化灵韵的存续仍系于人类对价值内核的坚守,未来的创作者应是驾驭科技却不为科技所驭的智者。

结语

人工智能为音视频创作插上了技术之翼,但它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类的文化创造力。技术的应用应当以人类的文化主体性为前提,成为“ 画笔”而非“ 画家” 。我们在算法中为文化灵韵留下呼吸的空间,让技术与文化共同书写属于未来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郑晓君等. 颠覆与重塑:AIGC 对微短剧行业的革变[J]. 中北大学

学报,2025.

[2] 霍笑妍等. 全流程AI 动画电影创作研究[J]. 现代电影技术,2025.

[3] 张亨通.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视觉文化的重构研究[J]. 治理现代化研

究,2025.

[4] 刘晓鹏. 用人工智能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动能[J]. 网络传

播,2025.

[5] 人民日报新媒体. AIGC 赋能文化传播白皮书[R].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