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与防洪减灾措施研究
袁宇楠 刘禧荣 艳河
呼伦贝尔水文水资源分中心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 021000
1.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1.1 水资源污染与生态退化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未经有效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业面源污染物排入水体,导致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部分流域水体中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等污染物超标现象普遍,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以长江流域为例,沿岸工业企业密集,大量工业废水排放致使部分江段水质恶化,威胁水生生物生存环境,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水生态系统结构失衡,河道自净能力下降,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污染程度。
此外,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也引发了一系列生态退化问题。地下水超采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现象频发,部分地区河流断流、湿地萎缩,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2 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降水模式发生显著改变,极端降水事件增多,暴雨、洪涝等灾害频发,同时干旱现象也在部分地区加剧。降水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增加,使得水文循环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气温升高加速了水分蒸发,导致流域水资源总量减少,部分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
气候变化还对河流径流、湖泊水位等产生直接影响,改变了水体的自然流动和更新规律,增加了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难度。例如,在一些高海拔地区,冰川融化速度加快,短期内可能导致河流水量增加,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冰川资源的减少,将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危机。
1.3 城市化进程中的防洪隐患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城市下垫面发生巨大变化,大面积的硬化路面取代了原本的透水地面,导致雨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城市内涝风险显著提高。同时,城市建设过程中对河道的侵占、填埋和改造,破坏了河道的自然形态和行洪能力,部分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强降雨条件下的排水需求。此外,城市人口和资产高度集中,一旦发生洪水灾害,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城市防洪设施老化、标准偏低等问题也普遍存在,难以有效应对极端洪水事件,给城市防洪减灾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2.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
2.1 流域生态修复技术
2.1.1 河道生态护岸建设
河道生态护岸建设是流域生态修复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硬质护岸结构破坏了河道与周边生态系统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而生态护岸采用植被、天然石材、生态袋等材料,结合植物群落配置,不仅能够稳固河岸,防止水土流失,还能为水生生物和岸栖生物提供栖息和繁衍的场所,恢复河道生态功能。例如,采用植物-土工材料复合护岸技术,通过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配合土工格栅、生态砖等材料,增强护岸的稳定性和生态性,有效改善河道水质和生态环境。
2.1.2 湿地生态系统重建
湿地被誉为“ 地球之肾” ,在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当前湿地退化问题,湿地生态系统重建技术通过恢复湿地的水文条件、改善土壤质量、种植适宜的湿地植物等措施,促进湿地生态功能的恢复。通过退耕还湿、退养还滩等工程,重建湿地的生态结构,增加湿地面积,提高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为珍稀濒危物种提供栖息地,维护区域生态平衡。
2.2 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
2.2.1 工业废水深度处理
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是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采用膜分离、高级氧化、生物处理等技术,对工业废水进行深度净化,去除其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使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工业生产回用标准或城市杂用水标准。例如,利用反渗透膜技术对化工废水进行处理,可有效去除水中的盐分和有机物,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工业生产对新鲜水资源的依赖[1]。
2.2.2 农业节水灌溉模式
推广先进的农业节水灌溉模式,如滴灌、喷灌、微灌等,能够根据农作物的需水规律精准供水,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损失,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结合水肥一体化技术,将灌溉与施肥相结合,实现节水节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通过建设智能灌溉系统,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和农作物需水情况,自动控制灌溉时间和水量,进一步提高农业用水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
3.防洪减灾体系优化策略
3.1 工程措施
3.1.1 智能堤坝与海绵城市建设
智能堤坝采用物联网、传感器、大数据等技术,实时监测堤坝的应力、渗流、位移等状态,实现对堤坝安全的智能化预警和管理。通过在堤坝关键部位安装传感器,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管理平台,利用数据分析模型预测堤坝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加固和修复,提高堤坝的防洪能力[3]。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 渗、滞、蓄、净、用、排” 等措施,增强城市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能力,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例如,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 弹性” 。
3.1.2 分洪蓄洪区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分洪蓄洪区是提高流域防洪能力的重要手段。根据流域洪水风险评估结果,合理确定分洪蓄洪区的位置、规模和启用条件,制定分洪蓄洪区建设和管理规划。加强分洪蓄洪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在洪水来临时能够安全有序地启用分洪蓄洪区,有效削减洪峰流量,减轻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
3.2 非工程措施
3.2.1 洪水预警预报系统
建立先进的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利用卫星遥感、雷达监测、水文模型等技术,对洪水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通过整合气象、水文、地理信息等多源数据,提高洪水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及时发布洪水预警信息,为防洪决策和群众避险转移提供充足的时间。
3.2.2 防洪应急管理机制
完善防洪应急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统一指挥、协调有序的应急管理体系。制定详细的防洪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对洪水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4]。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队伍建设,确保在洪水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开展抢险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与防洪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关乎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针对当前面临的水资源污染、生态退化、气候变化影响以及城市化防洪隐患等问题,通过应用流域生态修复、水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实施智能堤坝建设、洪水预警预报等优化策略,能够有效改善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提升防洪减灾能力。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洪减灾体系,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晓亮. 水文水资源环境管理与防洪减灾措施探析[J]. 新农民,2024,(22):66-68.
[2]杨博.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与防洪减灾措施研究[J].水上安全,2024,(12):103-105.
[3]李斌,马廷成.水文水资源管理对防洪减灾的意义及措施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27):199-201.
[4]赵品.水文水资源防洪问题及环境保护措施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20):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