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体育教育中田径训练新模式探究

作者

刘东 刘盼盼

河北省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 073100

田径作为体育教育的基础项目,承担着增强体质、磨砺意志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高中田径训练普遍面临"学生怕练、教师难教"的困境:固定化的训练内容难以激发兴趣,统一化的教学标准忽视个体差异,孤立化的训练场景缺乏成长支持。在"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与"双减"政策背景下,探索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田径训练新模式,成为提升体育教育质量的关键课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策略、内容设计、支持系统三个维度提出创新路径。

1 分层教学精准施策,激活个体潜能

田径教学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同质化训练模式容易引发两极分化现象,体能储备充足的学生难以获得充分挑战,而运动基础薄弱群体则面临持续性技术脱节。动态分层机制依据身体机能测试结果、动作技能掌握程度及课堂参与表现三个维度实施精准分组,将教学单位重新建构为技术奠基组、能力发展组和潜能突破组。以短距离跑类项目为例,技术奠基组主要解决起跑反应时长优化与步频节奏调控问题,能力发展组聚焦途中跑阶段肢体协调发力模式改进,潜能突破组则借助负重抗阻训练实现最高移动速度阈值突破。这种基于个体差异设计的训练路径有效确保所有学生在其能力临近区域获得实质性提升。教学主导者身份转换构成该模式的核心支撑要素,传统指令发布者需要转型为行为观察者与个性化辅导者。针对有氧耐力薄弱个体采用高强度间歇跑与躯干稳定性练习相结合的干预方案,对于动作协调性不足者实施绳梯多方向移动模式训练。跨层级互助机制安排潜能突破组成员指导技术奠基组训练,在强化自身动作自动化水平的同时培育责任意识。这种双向能力传递结构促使田径教学场域转化为具有持续发展动能的实践共同体。教师通过实时记录不同层级学生完成组合动作时的神经肌肉激活特征,不断修正训练负荷参数,当发现技术奠基组成员起跑预备姿势出现踝关节角度偏差时,立即采用触觉提示法进行本体感觉强化,而面对潜能突破组进行负重牵引跑时则同步监测其腘绳肌与腓肠肌的肌电信号变化,这种多维度监控体系确保每个训练组别都能在安全边际内逼近生理适应临界点。训练周期结束后依据动态评估数据实施组间流动调整,形成教学闭环系统。

2 趣味融合多元渗透,打破训练壁垒

田径教学长期面临训练形式单一引发的参与度困境,学生常因重复性技术练习产生倦怠心理。游戏化改造策略将运动技能习得转化为沉浸式体验过程,跳远教学场域利用彩色缓冲垫构建"太空登陆"天体模拟系统,练习者需根据视觉符号识别完成指定距离的跨星球跳跃任务。耐力训练单元创设"城市穿越"主题情境,在环形路径设置文化认知站点,使有氧能力发展与人文知识获取同步实现。这类教学设计有效遮蔽了训练强度感知,使学生在探索性活动中自然达成生理负荷目标。运动能力整合构成趣味化实践的核心路径,通过跨项目元素重组打破传统训练边界。特定课程方案将短距离冲刺与投掷类项目结合,要求练习者完成加速跑后立即执行目标性抛射动作,同步发展位移速度与物体操控能力;定向导航任务则要求依据地图坐标完成多点位变速跑,空间定位能力与能量代谢训练形成协同效应。这种复合型训练模式揭示了不同运动形态底层的生物力学共通性。生活场景迁移策略赋予田径技能实用价值,模拟"超市采购"情境要求按清单顺序转移差异化配重包裹,负重移动能力在问题解决中得到应用;"校园速递"角色扮演通过时效性物品传递任务,将变向跑动与路径规划能力整合为生活解决方案。

3 家校社协同共育,构建成长生态

田径运动能力的有效提升,其训练实践必须超越传统课堂的物理与时间边界,构建一个整合家庭基础、学校主导与社会资源协同的立体化支持网络。家庭环境作为个体行为模式塑造的初始场域,在运动习惯养成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教育工作者可设计并分发具有明确指导性的“ 家庭运动处方” ,引导家长成为孩子日常锻炼的积极伙伴。这类处方包含诸如亲子协作的双人跳绳、利用自身体重进行的居家核心肌群激活练习等易于执行的活动方案,并提倡在周末时段组织以家庭为单位的徒步探索。实践中,部分教育机构推行“ 21 天运动打卡” 机制,要求家长与子女共同记录每日身体活动轨迹,该举措不仅显著增强了学生的生理机能指标,更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深化了代际间的情感联结,使规律性运动自然融入家庭生活的日常节奏,形成一种具身化的陪伴式教育体验。社区作为潜在运动资源的富集区域,其有效整合能极大拓展学校体育训练的物理与内容边界。学校可与邻近的公园绿地、公共体育场馆等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具有在地化特色的“ 校园-社区” 联动课程体系。具体应用包括利用公园内既有的步道网络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定向越野导航训练,依托社区健身中心的专业器械开展符合青少年生理特点的基础力量训练模块,以及组织学生集体观摩在大型体育场馆内举行的专业田径赛事以感受竞技氛围。有高中阶段案例显示,通过与地方性田径俱乐部建立伙伴关系,定期引入退役高水平运动员开设“ 大师课” ,为学生提供了近距离观察、体验专业训练范式与职业精神的机会。这种开放共享的训练模式,有效打破了校园围墙的限制,使学生直观认识到田径运动所蕴含的广阔发展空间与多元价值维度。

综上所述,高中田径训练新模式的探索,本质是对"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践行。分层教学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奏;趣味融合突破形式局限,使训练成为主动探索的过程;家校社协同构建支持网络,让运动习惯延续到课堂之外。

参考文献:

[1]毛承, 廖廷涛, 刘剑.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在高中田径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田径, 2023, (06): 78-80.

[2]王敏. 高中生短跑力量训练分析[J]. 田径, 2023, (03): 3-4.

[3]陈正耀. 运用激励理论提高田径训练效果[J]. 田径, 2022, (09):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