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在住宅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张志伟
身份证号:211223198602273017 铁岭 112000
一、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现状与价值
(一)多元技术的应用场景分布
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在住宅建筑工程各环节呈现多元化应用。地基与基础工程中,采用挤密桩地基处理技术可减少土方开挖量,降低能耗;地下室施工应用预拌混凝土技术,减少现场搅拌污染与水泥损耗。主体结构施工中,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通过工厂预制构件,减少现场湿作业与建筑垃圾;钢结构住宅采用高效节能焊接工艺,降低施工阶段碳排放。围护结构施工推广节能型墙体材料,如加气混凝土砌块、复合保温墙板等,提高墙体保温隔热性能;屋面工程应用倒置式保温屋面技术,提升屋面节能效果。
(二)技术应用的多维价值体现
绿色节能施工技术为住宅建筑工程带来显著的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方面,可减少施工粉尘排放 30% 以上、噪声污染 25% 以上,降低建筑垃圾产生量,同时通过可再生能源利用(如太阳能施工照明)减少化石能源消耗,降低施工阶段碳排放。经济效益层面,虽然初期投入可能增加 5%-8% ,但通过节能材料循环利用(如可拆卸式模板)、施工能耗降低(如节能设备应用),可实现全生命周期成本节约 10%-15% ;装配式技术的应用还能缩短工期 15%-20% ,提高资金周转效率。社会效益方面,技术应用提升住宅建筑的节能性能与居住舒适度,满足居民对健康居住环境的需求;同时推动建筑行业向绿色化转型,提升行业整体形象,创造绿色施工岗位,促进就业结构优化。
(三)技术发展的现实机遇分析
当前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在住宅建筑工程中面临良好发展机遇。政策层面,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等政策法规为技术应用提供强制标准与激励措施,各地政府对绿色节能住宅项目给予容积率奖励、税收减免等支持。技术层面,新材料(如相变储能材料、光伏建筑一体化构件)与新工艺(如3D 打印建筑、智能施工管理系统)的创新发展,为绿色节能施工提供技术支撑;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普及实现施工过程的能耗模拟与优化,提升技术应用精准度。
二、技术应用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技术认知与应用能力局限
部分施工企业对绿色节能技术的认知停留在“ 环保噱头” 层面,未能理解其对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的核心作用,在技术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如盲目采用光伏技术而忽视当地光照条件。施工人员专业技能不足,缺乏绿色节能技术专项培训,导致节能措施实施不到位,如保温层施工空鼓率高、管线安装能耗损失大等问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依赖引进成熟技术,缺乏针对住宅建筑特点的适应性改进,如未能结合南方湿热地区特点优化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导致节能效果打折扣。
(二)成本投入与收益平衡困境
绿色节能技术的初期成本投入较高,如装配式构件生产成本比传统构件高 10%-15% ,高性能保温材料价格是普通材料的 1.5-2 倍,对中小企业造成资金压力。成本效益评估体系不完善,缺乏针对住宅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节能收益测算模型,企业难以量化技术应用的长期收益,导致决策顾虑。市场上节能技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低价劣质产品扰乱市场秩序,企业采用优质技术面临更高成本风险,如低价保温材料使用寿命短,反而增加后期维护成本。
(三)标准体系与监管机制缺失
绿色节能施工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缺乏针对住宅建筑的专项标准,现有标准存在指标模糊、可操作性差等问题,如《绿色施工导则》对住宅建筑的节能指标未作细分。监管机制不完善,缺乏施工过程的节能指标动态监测手段,现场巡检多依赖人工目测,难以发现隐蔽工程的节能措施缺陷,如墙体保温层厚度不足、门窗气密性不达标等问题。第三方认证体系缺失,缺乏权威的节能技术应用效果评估机构,市场对技术应用效果的信任度不足,制约新技术推广。
三、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策略与推广路径
(一)分环节技术应用策略优化
在地基基础环节,推广逆作法施工与地基土循环利用技术,减少土方开挖量与外运能耗;地下室施工采用抗渗混凝土自防水技术,减少防水材料使用与污染。主体结构施工中,根据住宅建筑类型选择适宜的装配式技术,多层住宅优先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高层住宅推广钢结构体系,配套应用免支撑施工技术,降低模板损耗。围护结构施工重点优化保温隔热系统,北方地区采用外墙外保温复合体系,南方地区应用反射隔热涂料与通风屋面组合技术,门窗选用断桥铝合金Low-E 玻璃系统,提高气密性等级。机电安装环节推行管线综合深化设计,采用预制装配化施工,减少现场切割损耗;照明系统安装智能控制装置,实现按需调节。装饰装修阶段使用模块化装修技术,减少现场加工污染,地面采用节能型辐射供暖系统,提升居住舒适度与节能效果。
(二)技术集成与创新应用路径
构建绿色节能技术集成应用体系,将被动式节能技术(如自然通风、采光设计)与主动式节能技术(如地源热泵、光伏系统)有机结合,根据住宅建筑所在地气候特征进行技术适配,如夏热冬冷地区采用“ 保温墙体 + 置换通风 ⋅+, 太阳能热水” 的技术组合。推动信息技术与节能技术融合,利用BIM 技术进行施工阶段能耗模拟,优化施工方案;部署物联网监测系统,实时采集施工能耗数据,实现动态节能管理。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针对住宅建筑特点研发专用节能技术,如适合高层住宅的垂直运输节能设备、装配式住宅的节点保温密封技术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三)政策支持与监管体系构建
完善住宅建筑绿色节能技术政策体系,制定分气候区的技术应用标准,明确不同地区住宅建筑的节能指标与技术要求,如严寒地区外墙传热系数限值、夏热冬暖地区遮阳系数标准等。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对采用高效节能技术的住宅项目给予绿色建筑补贴,将节能指标纳入土地出让条件,对开发商形成刚性约束。建立全流程监管机制,在施工图审查阶段增加节能专项审查,施工过程中利用无人机巡检、红外热成像等技术进行节能措施验收,竣工验收时开展节能性能实测,确保技术应用效果。培育第三方节能认证机构,制定住宅建筑节能技术应用评价标准,对技术应用效果进行星级认证,认证结果与购房补贴、贷款利率挂钩,形成市场激励。
结束语
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在住宅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是实现“ 双碳” 目标、提升居住品质的重要路径。面对技术认知、成本、标准等挑战,需从施工各环节优化技术应用策略,加强技术集成与创新,完善政策支持与监管体系,构建产业协同与市场培育机制。
参考文献
[1]王蓓,王彦.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在住宅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居舍,2025,(16):86-89.
[2]周志军.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在住宅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大众标准化,2025,(10):61-63.
[3] 吴 丽 娜 . 绿 色 节 能 技 术 在 住 宅 建 筑 施 工 中 的 应 用 [J]. 居舍,2025,(14):61-6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