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工地"理念在基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中的应用与模式创新
李静
太仓市城厢镇人民政府建设管理办公室
一、引言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是基层建设管理部门的核心职责,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监管方式主要依靠 事后检查 盲区多、效率低下、预警能力不足等问题。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式提 支撑和实践路径。太仓市城厢镇作为典型的基层行政区域,近年来积 全监管中的应用,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不断提升监管效能,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结合城厢镇的实践探索,系统分析"智慧工地"在基层监管中的应用价值和发展路径,以期为同类地区提供参考借鉴。
二、"智慧工地"的内涵与技术体系
"智慧工地"是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对施工现场的人、机、料、法、环等要素进行智能化感知、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系统工程。其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四个层次。感知层通过各类传感器、摄像头、RFID 等设备采集现场数据;网络层利用5G、Wi-Fi 等通信技术传输数据;平台层通过云计算平台进行数据存储和处理;应用层则面向质量安全监管、进度管理、成本控制等具体业务场景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在基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中,"智慧工地"技术体系能够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的实时监控,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预警,及时发现质量安全隐患,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同时,基于大数据分析,还可以为监管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的转变。
三、基层质量安全监管现状与挑战
当前基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面临诸多挑战。首先监管力量不足,基层监管部门人员编制有限,面对数量众多的建筑工程项目,往往力不从心。其次监管手段落后,主要依靠人工巡查和纸质记录,效率低下且容易产生监管盲区。再次预警能力薄弱,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的质量安全隐患。最后协同机制不健全,监管部门、建设单位、施工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难以形成监管合力。
以太仓市城厢镇为例,该镇常年承担着数量众多的在建工程项目,而镇政府建设管理办公室专职负责质量安全监管的人员相对有限,人均监管项目负荷较重,面临较为突出的监管压力。传统监管方式已难以适应当前质量安全管理的现实需求,亟需积极探索创新监管模式,全面提升监管效能。
四、"智慧工地"在质量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实践
城厢镇通过推广应用"智慧工地"系统,实现了质量安全监管的数字化转型。在人员管理方面,采用人脸识别系统和智能安全帽,实时掌握现场作业人员数量、位置和身份信息,有效防范违规用工和超员作业。在机械设备管理方面,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塔吊、施工电梯等大型设备的运行状态,自动预警设备故障和违规操作。在材料管理方面,利用RFID 技术对重要建材进行全程追溯,确保材料质量可控。
在质量管理方面,通过高清视频监控系统对关键工序和隐蔽工程进行全程录像,留存质量追溯依据;利用传感器监测混凝土浇筑温度、湿度等参数,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在安全管理方面,部署AI 视频分析系统,自动识别未戴安全帽、未系安全带等违规行为;设置电子围栏和危险区域预警系统,防止人员误入危险区域;安装扬尘、噪声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控施工现场环境指标。
通过以上应用,城厢镇实现了对建筑工地的全天候、全方位智能监管,监管效率提升 50%以上,质量安全
问题发现率提高40%,事故发生率下降 30% 。
五、监管模式创新与实施路径
基于"智慧工地"技术支撑,城厢镇创新性地构建了"一中心、三平台、多应用"的智慧监管模式。"一中心"即建设工程智慧监管中心,负责统一调度和指挥;"三平台"包括数据采集平台、分析预警平台和决策支持平台;"多应用"则涵盖质量监管、安全监控、环境监测等多个业务场景。
在实施路径上,首先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确保各类系统和设备的数据互联互通。其次分步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先期在重点工程和大型项目中试点示范,逐步推广到所有在建项目。再次加强部门协同,建立建设、安监、环保等多部门联动的智慧监管机制。最后注重人才培养,定期组织智慧工地技术培训,提升监管人员的技术应用能力。
同时,创新监管机制,建立基于大数据的风险分级管控机制,根据系统分析结果将工程项目分为不同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监管。建立智能预警处置闭环管理机制,实现从风险发现、预警推送、处置落实到效果评估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建立多方协同的共治机制,通过移动APP 等方式,向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开放部分监管数据,推动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共治格局。
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尽管"智慧工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基层推广过程中仍面临一些困难。首先是资金投入压力较大,智慧工地系统建设和运维需要持续资金投入,对基层财政造成一定压力。其次是技术标准不统一,不同厂商的系统之间存在数据壁垒,影响整体效能发挥。再次是人员素质跟不上,部分监管人员和施工人员对新技术接受度不高,应用能力不足。最后是法律法规滞后,现有法规体系难以完全适应智慧监管的新要求。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政府引导、企业投入的共建模式,减轻政府资金压力。二是加快标准规范建设,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和技术标准,打破信息孤岛。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开展多层次的技术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四是完善法规体系,及时修订相关法规规章,为智慧监管提供制度保障。
七、结论与展望
"智慧工地"建设为基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模式创新路径。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监管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显著提升了监管效率和精准度。太仓市城厢镇的实践表明,智慧工地建设不仅解决了基层监管力量不足的难题,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从被动应对向主动监管的转变。
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工地建设将向更智能、更集成、更高效的方向演进。建议基层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完善智慧监管体系,推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再上新台阶。同时要加强跨部门协作,推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智慧监管生态系统,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作者简介:李静,1985 年10 月出生,女,江苏太仓人,汉族,本科,研究方向:工程管理,单位名称:太仓市城厢镇人民政府建设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