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中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谢飞
身份证号:320829197204240034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土地利用模式存在开发粗放、浪费严重、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土空间规划作为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的“ 多规合一” 规划体系,旨在实现国土空间的科学布局、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土地集约利用是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关键路径,也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有助于准确评估土地利用状况,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与监督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对促进土地资源高效配置、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起步较早,早期主要集中于农业土地集约经营理论,后来逐渐拓展到城市土地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在评价方法上,多采用指标体系法、模型法等,并注重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相结合。国内相关研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围绕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选取、权重确定、评价模型构建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但目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评价指标体系在不同区域、不同规划层级的适用性有待加强,评价结果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不够紧密等,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
(一)国土空间规划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引领作用
国土空间规划通过制定土地利用总体布局、功能分区、用途管制等规则,从宏观层面引导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的国土空间规划能够明确土地开发边界,优化城乡空间结构,避免土地无序开发和浪费,为土地集约利用创造良好的空间条件。同时,规划中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能够促进土地的功能复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
(二)土地集约利用对国土空间规划的支撑作用
土地集约利用是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能够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实现更高的经济产出、社会服务供给和生态效益,保障国土空间规划中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保护等目标的实现。此外,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可以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动态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及时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促进国土空间规划的不断完善。
三、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指标选取应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基础,准确反映土地利用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和统计口径应明确、规范,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系统性原则
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土地利用的多个方面。指标体系应全面涵盖土地利用强度、利用效率、可持续性、管理绩效等维度,各指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全面反映土地集约利用的状况。
(三)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数据应易于获取、统计和计算,尽量采用现有的统计数据和规范标准。避免选取过于复杂或难以量化的指标,确保评价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
(四)动态性原则
考虑到土地利用状况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规划实施不断变化,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动态性。既要能够反映当前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趋势,以便及时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四、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选取
土地利用强度指标:包括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指标,反映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和空间利用效率。例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体现区域内建设用地占总土地面积的比例,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则从微观层面反映地块的开发强度。
土地利用效率指标:选取地均 GDP、地均固定资产投资、地均就业人数等指标,衡量土地投入产出效益。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土地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程度,体现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指标:涵盖耕地保有量、生态用地占比、土地退化率等指标,关注土地资源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耕地保有量和生态用地占比反映土地资源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保障能力,土地退化率则反映土地质量的变化情况。
土地管理绩效指标:包括土地供应计划完成率、闲置土地处置率、土地执法监察覆盖率等指标,体现土地管理部门在土地利用管理方面的工作成效。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土地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和管理效率。
(二)指标权重确定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值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层次和因素,通过专家打分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熵值法则根据指标数据的变异程度,客观地确定指标权重。将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综合,既能充分利用专家的经验和知识,又能体现数据本身的信息,使权重确定更加科学合理。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构建了适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明确了指标选取原则,确定了评价指标和权重,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该评价体系能够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与监督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推动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二)研究展望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指标在不同区域、不同规划层级的适应性研究。同时,探索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应用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提高数据获取的准确性和评价的实时性。此外,还需深入研究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与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动态反馈机制,为国土空间规划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师俊红.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机制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5,43(04):136-139.
[2]程众.国土空间规划视域下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分维测度及综合判识— — 以 安 徽 省 天 长 市 为 例 [J/OL]. 自 然 资 源 情报 ,1-8[2025-05-3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0.1798.N.20250324.1754.002.html.
[3]朱立志.层次分析法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的应用[C]//福建省土地学会.福建省土地学会 2009 年年会论文集.福建省测绘院;,2009: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