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问题与对策分析

作者

张俊娟

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农业农村局 河北省邢台市 055650

摘要: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为保障粮食安全,我国始终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最初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到当下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面临新的形势,迫切需要再认识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问题。基于此,本文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问题,提出了对应的改进与解决策略。

关键词:粮食安全;耕地保护;问题与对策

耕地是农业之本、粮食之源,耕地的生产功能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食物。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脉,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耕地资源的稀缺性与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耕地保护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逻辑起点。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耕地保护与食物安全之间也具有一定的权衡关系。

1全面认清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之间关系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具有明显的依存关系,耕地保护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逻辑起点,耕地保护强调数量、质量与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禁止非农化、遏制非粮化,但粮食安全不仅是数量安全,还包含质量安全、生态安全、营养安全与自主安全等诸多方面[1]。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之间的权衡关系主要表现在非粮化和休养生息上,遏制非粮化的本质是为了稳定粮食生产,但地方执行存在政策偏差,对非粮化界定及新时代粮食安全内涵认识不足,以粮为纲观念再现,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2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问题

2.1耕地资源匮乏

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耕地资源紧张态势长期存在。一是耕地数量减少,产能下降,且受早期城镇化、工业化无序扩张的影响,耕地利用粗放、低效,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我国耕地资源环境硬约束大,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等现象普遍,耕地产能受严重限制。二是耕地污染严重,生态本底差,一方面农户缺乏养地意识,过度依赖化肥农药,既破坏了耕地土壤层,影响作物产能;另一方面工业化发展加剧耕地污染,破坏农田生产环境。三是耕地基础设施薄弱,抗风险能力不足,尽管我国已持续投入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2.2粮食供给紧平衡态势

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86亿吨,比上年增长了0.5%。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向好,粮食安全有保障,主要体现在我国粮食总产高、供应稳、储备足。然而,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供需仍将处于一种紧平衡态势,尤其是面对全球复杂的政治形势、国内持续增长的粮食需求、人多地少、自然资源本底条件差和种粮比较效益低的现实情况,粮食安全易受自然灾害等潜在风险隐患的影响,呈现不稳定态势,因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2.3大国小农局限性凸显

“大国小农”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农业生产现状和发展形式。不可否认,以农户为主体的经营模式在粮食生产、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符合国情的具备中国特色的农业生产利用模式[2]。然而,由于资金、规模与管理方式等因素制约,小农生产方式面临着标准化、集约化与生态化等问题。一是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建设方面,由于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使得科技创新与现代化经营方式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分散化的生产模式,使得农民收入增长不均衡日益凸显,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需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加大规模化经营力度以提升农民种植收益。

3 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问题对策

3.1坚守红线稳定粮食生产

为了保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不出任何风险,亟需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转变传统的粮食数量供给平衡与安全思路,探索形成大食物观下的新型粮食安全体系,实现粮食数量、质量、生态、营养与自主安全多元协调。健全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不是无田种粮,而是无人种田,受制于粮食价格和种粮收益低,耕地撂荒现象十分普遍,农户种粮积极性欠佳。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需要从增加农民种植收益方面发力稳定粮食种植,优化农民种植粮食收益保障机制,特别是对多元化的粮食生产主体的扶持力度需加强,以稳定各类生产要素价格和人工成本,稳定粮食种植收益,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粮食主产区承担了稳产保供的重任,应当给予政策扶持,解决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3.2推动耕地利用转型,以耕地产业优化耕地保护格局

耕地保护的本质是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不仅依赖于耕地数量,也取决于耕地质量提升。未来,耕地保护应立足于我国农业生产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生态健康阈值内,开拓“大食物地图”,创新耕地利用方式,减少集约化农业的生态损害,实现国土空间利用与保护的均衡健康发展。粮食主产区要更加重视主粮生产,充分发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非粮食生产主产区则可适度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循环农业,如发展稻虾结合、种养结合和林下经济等。

3.3践行大食物观理念,以多元食物供给加强粮食安全韧性

新时代粮食安全已不局限于主粮安全,而是推动主粮与其他辅粮同步安全,以实现食物多元化安全。一是以全域理念统筹国土资源管理,在耕地红线约束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海洋、森林、草原等资源的食物生产潜力,向动植物、微生物要食物。二是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尤其是生物技术创新与应用,促进生产方式变革,减小食物生产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限制,确保农食系统的可持续性。三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立足国内市场资源的基础上,深挖国际市场,实现粮食生产优质、高效供应,确保食物自主安全[3]。以大食物观理念为指引,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耕地数量、质量与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比较优势,拓展食物来源,丰富食物种类。此外,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农业强则国强,中国人口众多,食物需求量较大,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粮食安全的关键在农村、在农业。因此,一方面要积极创新农业全产业链,构建农业生产现代化体系,充分发挥设施农业集约化利用效益,同时完善设施农业技术研发和用地政策,科学谋划与布局设施农业,提升食物综合产能,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以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不断优化创新农业相关技术,如科学育种、施肥、灌溉技术等,既保障耕地粮食生产能力,又确保耕地地力稳定,减少耕地污染,实现耕地生态效益提升。

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拓宽耕地红线内涵,强化耕地生态功能以保障粮食生态安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耕地保护要以粮食安全为核心,以生态健康优化耕地利用方式为抓手,通过耕地生态建设,不断提高耕地产能,维持耕地保护效益。同时,基于产能、健康、效益评估水平,稳步推进休耕轮作,改善耕地资源生态条件,并针对耕地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质适时开展健康体检,及时发现不稳定性耕地采取生态修复性措施为建设生态粮仓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从严守护耕地红线从实保障粮食安全[N].云南政协报,2024-05-16(006).

[2]孟建平.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护形势探析[J].新农民,2024,(13):17-19.

[3]赵晓宇,李超,陈静,等.基于粮食安全的南方耕地保护问题与对策分析[J].自然资源情报,2023,(07):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