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性诱剂 + 生物防治)应用效果评价
曹刚
身份证号:152324196803287316
一、引言
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中主要害虫,影响我国玉米种植区。幼虫损害玉米茎秆和穗部,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在无防治情况下,玉米螟可使产量减少 10%-30% ,严重时超过 50‰ 。传统防治依赖化学农药,但长期使用会引发害虫抗药性、破坏生态平衡和增加农药残留,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因此,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特别是性诱剂诱捕和生物防治,对保障玉米生产和农业环境至关重要。本论文将评估这些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效果。
二、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原理
2.1 性诱剂诱捕技术原理
性诱剂是模拟雌性玉米螟释放的性信息素,通过人工合成制成的具有高度专一性的昆虫引诱剂 。雄性玉米螟成虫具有很强的趋化性,能够敏锐地感知雌性释放的性信息素,并循着气味寻找配偶。将性诱剂放置在诱捕装置中,当雄性玉米螟成虫被性诱剂吸引靠近时,会被诱捕装置捕获,从而减少田间雄性成虫的数量。这使得雌性玉米螟无法正常交配产卵,切断害虫繁殖链,降低下一代玉米螟的虫口密度,达到防治目的。
2.2 生物防治技术原理
2.2.1 天敌昆虫利用
玉米螟的天敌昆虫种类丰富,常见的有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瓢虫(Coccinellidae)、草蛉(Chrysopidae)等 。以赤眼蜂为例,其个体微小,能够将卵产在玉米螟的卵内,赤眼蜂的幼虫在玉米螟卵内生长发育,取食卵内营养物质,从而导致玉米螟卵不能正常孵化,有效控制玉米螟的种群数量。通过人工繁殖和释放天敌昆虫,可在玉米螟卵期增加田间天敌昆虫的数量,提高对玉米螟的自然控制能力。
2.2.2 微生物农药施用
微生物农药是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防治害虫的一类生物制剂,用于防治玉米螟的主要有苏云金芽孢杆菌(Bt)和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 。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时会产生伴胞晶体蛋白,当玉米螟幼虫取食含有 Bt 的植物组织后,伴胞晶体蛋白在幼虫肠道碱性环境中被激活,破坏幼虫肠道细胞,导致幼虫停止取食、麻痹死亡。白僵菌则通过孢子接触玉米螟幼虫体壁,在适宜的湿度条件下萌发,菌丝穿透体壁进入虫体,在虫体内大量繁殖,消耗虫体营养,最终使玉米螟幼虫因生理机能紊乱而死亡。
三、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效果评价试验设计
3.1 试验区域与材料
选取我国东北、华北和黄淮海地区的三个典型玉米种植区作为试验区域,各区域玉米种植面积、气候条件和玉米螟发生情况具有代表性 。试验材料包括:性诱剂诱捕器(含玉米螟性诱芯)、赤眼蜂蜂卡、苏云金芽孢杆菌悬浮剂、白僵菌可湿性粉剂,以及用于对照的常用化学农药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
3.2 试验设计
每个试验区域均设置绿色防控区、化学防治区和空白对照区,每个处理设置 3 次重复,小区面积为 667 平方米 。绿色防控区采用性诱剂诱捕(每亩悬挂 3 - 5 个诱捕器,诱捕器间距 10 - 15 米,悬挂高度距地面 1.2 -1.5 米,每 20 - 30 天更换一次诱芯)、释放赤眼蜂(在玉米螟产卵初期开始释放,每亩每次释放 1 - 2 万头,每隔 5 - 7 天释放一次,共释放 3 - 4次)、喷施微生物农药(在玉米螟卵孵化盛期,每亩喷施苏云金芽孢杆菌悬浮剂 100 - 150 克或白僵菌可湿性粉剂 80 - 120 克,兑水 30 - 50 公斤均匀喷雾)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化学防治区按照农药使用说明,在玉米螟发生关键时期喷施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空白对照区不采取任何防治
措施。
3.3 调查指标与方法
在玉米生长的不同时期(心叶期、穗期),采用五点取样法,每个小区选取 5 个样点,每个样点调查 20 株玉米,记录玉米螟虫口密度(幼虫数量 / 株)、玉米被害株率(被害株数 / 调查总株数 ×100% ) 。在玉米收获期,统计各小区的玉米产量,计算产量损失率((空白对照区产量 -处理区产量)/ 空白对照区产量 ×100% )。同时,采集土壤和玉米样本,检测农药残留量,评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4.1 对玉米螟虫口密度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绿色防控区在采用综合防控措施后,玉米螟虫口密度显著低于化学防治区和空白对照区 。在玉米心叶期,绿色防控区玉米螟虫口密度比化学防治区降低 32% ,比空白对照区降低 78% ;在穗期,绿色防控区玉米螟虫口密度比化学防治区降低 28% ,比空白对照区降低 75‰ 。这是由于性诱剂诱捕大量减少了雄性成虫数量,切断了繁殖链;天敌昆虫和微生物农药则直接作用于玉米螟卵和幼虫,有效控制了虫口增长。
4.2 对玉米被害株率的影响
绿色防控区的玉米被害株率明显低于其他处理区。在玉米收获期,绿色防控区玉米被害株率为 12% ,化学防治区为 37% ,空白对照区高达38% 。性诱剂诱捕减少了成虫交配和产卵数量,从源头上降低了幼虫发生基数;生物防治措施在玉米螟幼虫取食危害前就发挥作用,保护了玉米植株,显著降低了玉米被害株率,保障了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
4.3 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绿色防控区的玉米产量损失率最小,有效提高了玉米产量 。经统计,绿色防控区产量损失率为 8% ,化学防治区产量损失率为 18% ,空白对照区产量损失率高达 35‰ 。绿色防控技术通过有效控制玉米螟危害,减少了玉米茎秆折断、籽粒受损等情况,促进了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长和籽粒灌浆,从而实现了增产效果,且产量提升效果优于化学防治区。
4.4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检测结果显示,绿色防控区土壤和玉米样本中的农药残留量远低于化学防治区 。化学防治区由于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土壤中农药残留量较高,可能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农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而绿色防控技术以生物手段为主,基本不产生农药残留,对土壤、水体和空气等生态环境友好,有助于维持农田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五、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性诱剂 + 生物防治)的应用效果评价表明,推广应用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不仅可以保障玉米的安全生产,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还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实际生产中,应进一步加大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提高农户对绿色防控技术的认知和应用水平,推动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
参考文献
[1]李秀钰.内蒙古突泉县赤眼蜂防控玉米螟实践与思考[J].优质农产 品,2025,(05):122-124.
[2]李雪松,崔超.平邑县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2025,19(06):46-48.
[3]孙奇,周英,李秋菊,等.对开原地区玉米螟发生原因及绿色防控对策的研究分析[J].种子世界,2025,(01):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