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陈丽梅

广东省江门市启明小学 529000

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三者进行有机统一,不但有利于开展精准教学,让老师清楚“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怎么样”,更有利于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提高。

一、目标设计:精准定位,引领方向(一)基于课程标准与学情分析

《课标》指出不同学段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对应不同的学习内容,如“三角形”的教学中,第一学段要求学生会辨认并能直观地认识其特征;第二学段要掌握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因此教师不仅要深入学习《课标》,还要从学情出发,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度与宽度。如本课中,课前教师通过前测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多数学生会角的测量,会辨别和指出三角形的各部分,但对于内角和的概念比较陌生。通过日常课堂观察发现多数学生有较强的动能力,少部分学生则需要帮助。结合对《课标》的理解及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设置为:“通过量、剪拼、折等活动使学生自主探究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通过相关问题情境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知识,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知识解决问题,引导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验证得出结论;鼓励动手操作能力弱的学生参与探究,经历把转化的过程,对三角形内角和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样一方面依照课标的要求来进行教学设计,另一方面也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具体的目标落实到每一堂课中去。

(二)清晰、具体和可测量的描述。

目标分类理论主张教学目标必须是具体、可测的,这样才能明确学生的学习成果,如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清晰、具体、可测量地表述如下: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表述三角形内角和的定义(能正确说“三角形内角和是指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相加的和”)。用量角器量出一个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用小尺子量一量每个角的大小,并记录在下表里(需要让学生量出来后能填对),通过以上测量,用计算的方法,得出任意三角形内角和都接近于 180°(这个结论是在学生们经过组内交流之后得出的)。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能够自主挑选合适的测量用具(量角器)进行测量(观察学生能否正确使用量角器完成测量工作)。经历用剪、拼、折的方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的过程,从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观察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剪拼或折拼等操作活动,并能呈现自己所做操作的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主动参与到三角形内角和探索活动中(观察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每一环节的活动)。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观察组内同学的发言情况,判断学生们是否在组内积极地地发言、聆听、讨论。)。

二、过程设计:紧扣目标,有序推进

(一)情境创设关联目标

良好的情境创设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求的欲望。如本课的导入:课件出示一个只露出了一个角的三角形,提问:“猜一猜这是什么三角形?”同时追问:“对吗?如何验证?”以问题引领学生动手量出每个角的度数,接着以问题:“你认为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猜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引出课题“三角形内角和”。这样的设计将教学目标不着痕迹地融进了教学活动中,通过让学生对三角形的类型作出判断后自然地进入三角形内角和规律的探究,从而达成“探索三角形内角和规律”这一教学目标。

(二)活动设计服务目标

教学活动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所以活动的设计应注重高效率、趣味性、探究性。如本课的教学中就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活动一是测量求和。让学生测量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并求和,不难得出发现大约等于180 这一结果°,进而猜想: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从而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活动二是剪、拼、折验证。组织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通过剪、拼、折的方法将三个角拼成一个平角,直观地证明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在达成“通过实践活动理解三角形内角和”的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活动三是小组交流。组内交流量、剪、拼后的发现和疑问,讨论产生误差的原因,使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在实践中还需注重探究实践的效率、过程和结论等要素。

(三)问题引导指向目标

良好的问题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本课开始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来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直接指向探究目的;课中以“为 什么大家 量得结果不 样呢?”让学生的注意力从获得正确答案转移到获取误差意识的过程;在质疑与 讨论的基 证明这三个角的和是 180? ”将课堂引入深入,寻找验证方法——转化为平角。在经历动手操作,验证、推理等过程中去感悟、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方法,最后在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一结论,至此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促使学生层层深入地经历了整个探究活动。

三、达成评价设计:多元多样,反馈目标(一)课堂提问即时评价

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提问可以较为直观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本课教学过程中,老师追问“如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时,如果学生回答“可以把三个角剪下来拼成平角”。老师马上肯定:“会用转化思想,要能说出为什么拼成平角,就更完整了。”这样肯定优点、指出提升点,既能使学生愉快而有效地接受他人的建议,又能将建议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二)练习作业分层评价

练习作业是巩固知识、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形式之一。可以设计分层作业:基础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题考查学生能否运用知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拓展题考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本节课的基础题是考查“三角形内角和”概念的直接应用和简单的计算,如:已知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和其中两角求第三角的度数。

(三)表现性评价全面考量

表现性评价有利于考察学生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能力,如学完“三角形内角和”,可让学生制作有关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手抄报或者录制有关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讲解小视频。从手抄报的内容是否正确,创意性的排版设计等方面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从小视频中的知识点呈现是否准确、连贯,语言是否表达得当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做综合评价。

四、结论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基于目标引领,以问题驱动教学,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稳步提升,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崔允漷.教学“新三中心”:基于“学习立场”的课堂变革[J].教育研究,2019(06):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