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在特教学校的应用效果分析
崔桂玲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特教中心
引言:在特教学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感觉统合训练得到了有目的地运用和开发,在教学实践中将感觉统合训练进行全方位的布局,如平衡木活动、触觉球活动、声音分辨训练等,通过有序、连续的干预手段,能较有效地提高自闭症儿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参与性。通过考虑个体差异、制订个训的目标计划,让每一位孩子在适合自身的水平和能力范围之内逐步改善其社交沟通障碍,促进全面发展。
一、利用感觉统合训练提升自闭症儿童配合能力
自闭症儿童常常在团体活动中缺乏与他人配合的意识,不能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做出迅速的反应。而感觉统合训练能通过计划性地刺激婴幼儿的本体感觉、前庭感觉及触觉感觉,使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有计划、有指导的训练活动中学会遵守规则、服从指挥。由于对某一感官有重复刺激、任务有重复执行,自闭症儿童逐渐从“ 被动服从” 到“ 主动接受” ,在活动时产生基本的配合。
如在“ 乖乖吃饭” 训练活动中,将吃饭这一整体活动分解为排队、洗小手、拿饭、就座、吃饭、摆盘等具体操作步骤,并逐一对应输入与输出,如用温度水洗手提供触觉输入,用饭铃提示吃饭的时间点,协助儿童在一个安静整洁的环境下完成每一个环节。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教师以指令引导、示范指导、身体引导等方法使儿童学会在集体环境中等一等、看一看、做一做。训练频率越高,儿童对同伴等与生俱来的互动积极性越高,参与配合意识及集体意识有较大的改善。
二、通过感觉统合训练增强自闭症儿童注意力
自闭症儿童多表现出注意力缺陷,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任务。感觉统合训练旨在让儿童的多种感觉器官处于互动的协调状态,让感官的协作激活大脑加工处理程序,使儿童对自己所要完成的活动表现出一定的注意力。特教学校的训练课程以节奏鲜明、目标明确的程序形式出现,让儿童在一定时间里集中注意力完成活动,再由短到长逐渐增强注意的时长,注意信息的筛选能力和对信息的回应能力。
比如,在“ 爱清洁,讲卫生” 的训练活动中,教师在训练前已经设置了若干项卫生清洁工作,每项清洁工作搭配触觉较为敏感的清洁抹布、视觉较为敏感的分类桶、听觉较为敏感的音乐节奏,在环境设置上激活儿童的视觉、触觉、听觉感觉渠道。训练过程中,儿童在固定时间内将训练项目如抹桌子、扫地、收拾玩具等做完一遍,同时给儿童一次正向的强化反馈,通过给予儿童口头表扬、贴纸奖励的方式帮助其维持注意力。
三、运用感觉统合训练促进自闭症儿童语言表达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育迟缓,可能存在语义理解缺陷、表达主动性弱等问题。感统训练法是通过联合视觉、听觉与动作使儿童的大脑语言通路得到激活,从而间接促进语义能力的发展。而教师在训练中指导儿童用描述、命名、回应等方式去表达行为、情绪感受,将语言表达并不是作为专项学习目标,而是与感官体验紧密结合的方式去完成,使表达意愿度和表达能力均得到提高。
例如,在“ 游戏比赛守规则” 的活动中,教师首先通过图示和动作演示向儿童介绍游戏的基本规则,并将每个环节配合具体的语言提示,如“ 开始了” “ 轮到我了” “ 你赢了” 等常用表达。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儿童需要在完成具体动作(如用球击中目标、跳格子、传球等)的同时,用语言表达自己当前的动作、结果以及对同伴行为的回应。当儿童说出“ 我在跳”“ 你踢得真棒” 等句子时,教师会给予肯定语言和卡片奖励,鼓励其语言组织和社会沟通的能力。
四、通过感觉统合训练提升自闭症儿童自信心
自闭症儿童容易在生活中和学习中形成低自我效能,不能完成作业时有失败感,而感觉统合训练给予儿童具有系统计划的感官刺激和达成目标的小任务,让孩子能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训练中所给的肯定式的语言、正向肯定的结果给孩子带来积极的成功经验,慢慢产生“ 我行” 的心理意识,提高自信心,克服自我效能感的丧失。
比如在“ 坐立行我最美” 的感统训练中,教师设置了站 20 秒不动、绕椅子走、端正坐姿坐 5 分钟等肢体控制训练项目,并且每一个训练项目都有镜子反馈、视觉标签和奖励。孩子们在姿态训练当中可以通过镜像进行肢体动作对照,也可以在教师协助下进行适当调整。当结束训练后教师给予明确的正面评价语言,如“ 你的姿势真美” ,当他们发觉自己的行为能够被认可、被鼓励,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真正树立“ 我行我能” 的自信心理。
结束语:
近年来,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受到广泛关注,感觉统合训练在特教学校大量使用,有效推动自闭症儿童各方面发展。通过提升配合能力、增强注意力、促进语言表达以及树立自信心,感觉统合训练给自闭症儿童的生活及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未来,针对不同自闭症儿童的个性化训练方案将是提升干预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皮翔.感觉统合训练在自闭症儿童认知能力及动作发展能力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12):103-106.
[2] 高麒. 浅谈如何提升自闭症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J]. 黑河教育,2019,(04):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