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疫病监测体系构建与应用效果分析
王建光
身份证号:150122198101162010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规模化养殖已成为主流趋势。规模化养殖凭借其高效、集中的生产模式,在提高养殖效率、保障市场供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科学有效的畜禽疫病监测体系,对及时发现和防控疫病、保障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降低养殖户的经济风险,提高养殖效益,还能保障动物产品的质量安全,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外在畜禽疫病监测体系研究与实践方面起步较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通过构建先进的监测网络,实时收集动物疫病数据,并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疫病的早期预警。
二、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疫病监测体系构建
(一)监测体系构建原则
科学性是构建监测体系的基础,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准确、客观地监测畜禽疫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在选择监测指标和方法时,要依据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原生物学特性以及临床症状等进行科学论证,确保监测数据能够真实反映疫病的实际情况。
系统性强调监测体系的全面性和整体性,涵盖养殖场的各个环节和方面。不仅要对畜禽本身进行监测,还要关注养殖环境、饲料、饮水等因素对疫病发生的影响。同时,监测体系应与养殖场的生产管理、疫病防控等体系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监测猪瘟时,除了检测猪只的抗体水平和病原携带情况外,还需对猪舍的卫生状况、饲料的质量以及人员和车辆的流动情况进行监测,以全面评估疫病的传播风险。
(二)监测体系框架设计
监测目标明确是构建监测体系的首要任务,主要包括及时发现畜禽疫病的发生和流行趋势,准确掌握疫病的种类、分布范围和传播途径,评估养殖场的疫病风险,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疫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通过对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及时发现疫情的早期迹象,采取隔离、扑杀等措施,防止疫病的扩散蔓延。
监测对象涵盖养殖场内的畜禽及其产品、养殖环境、饲料、饮水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等。对不同品种、年龄、性别和饲养阶段的畜禽进行全面监测,包括种畜禽、育肥畜禽和幼畜禽等;对养殖环境的监测包括猪舍、牛棚、鸡舍等的空气质量、温湿度、光照等参数,以及土壤、水源等周边环境;对饲料和饮水的监测主要关注其营养成分、卫生指标和是否含有有害物质;对从业人员的监测则包括健康状况和疫病防控知识的掌握程度等。
(三)监测指标确定
疫病种类是监测的核心指标之一,根据养殖场的养殖品种和当地的疫病流行情况,确定重点监测的疫病种类。对于养猪场,重点监测猪瘟、猪蓝耳病、猪口蹄疫等疫病;对于养禽场,重点监测禽流感、鸡新城疫、禽霍乱等疫病。同时,关注新出现的疫病和外来疫病的传入风险,及时调整监测重点。
环境指标对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影响,主要包括养殖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情况、空气质量、水质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助于畜禽的生长和健康,不良的通风和空气质量可能导致疫病的传播;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畜禽的饮水安全,如水中含有病原体或有害物质,容易引发疫病。
饲料和饮水指标主要监测其营养成分、卫生指标和有害物质含量。饲料的营养成分应满足畜禽的生长需求,卫生指标要符合国家标准,不得含有霉变、变质的物质;饮水中的微生物、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含量要在安全范围内,确保畜禽的饮水安全。
(四)监测技术与方法选择
血清学检测是畜禽疫病监测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判断畜禽是否感染过某种疫病或评估疫苗的免疫效果。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试验(IFA)、血凝抑制试验(HI)等。ELISA 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多种畜禽疫病的抗体检测,如禽流感、猪瘟等。
临床检查是最基本的监测方法,通过兽医或养殖人员对畜禽的外观、行为、生理状态等进行观察,初步判断畜禽是否健康。检查内容包括精神状态、采食和饮水情况、体温、呼吸、粪便和尿液等。如畜禽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发热、咳嗽、腹泻等症状,可能表明感染了某种疫病,需要进一步进行实验室检测。
流行病学调查通过了解养殖场的基本情况、饲养管理方式、疫病发生史、人员和车辆流动情况等,分析疫病的传播途径、流行规律和风险因素。调查内容包括养殖场的地理位置、养殖规模、畜禽品种、免疫程序、病死畜禽处理情况等。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能够为疫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三、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疫病监测体系应用效果分析
在构建和应用畜禽疫病监测体系后,案例养殖场在疫病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定期的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测,能够及时发现畜禽的健康问题和疫病隐患。监测体系的应用还使得养殖场能够准确掌握疫病的流行趋势,提前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通过对多年监测数据的分析,发现每年春季是禽流感的高发期,养殖场在春季来临前,加强了对鸡群的免疫接种、环境消毒和人员车辆管理等防控措施,有效降低了禽流感的发生风险。
四、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总结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一套适合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疫病监测体系,该体系涵盖了监测目标确定、监测对象明确、监测方法选择、监测流程规范以及信息管理等多个方面,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及时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具有全面、科学、高效的特点。在经济效益方面,减少了因疫病导致的畜禽死亡和生产性能下降,优化了养殖管理,提高了养殖效益,同时降低了疫病防控成本,为养殖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二)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未来,畜禽疫病监测体系的研究应朝着智能化、精准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在智能化方面,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监测体系中的应用,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分析和预警,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养殖环境参数的实时自动监测和调控,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提前预测疫病的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孙彦.辽西北半干旱地区畜禽疫病综合防控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25,(05):88-89.
[2]周月书,尹梓鉴.异质性环境规制工具是否存在绿色生产的“ 马太效应” ?——来自规模化与非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的经验证据[J].经济评论,2025,(03):79-101.DOI:10.19361/j.er.2025.03.05.
[3]陈霞,杨晓伟,王润之,等.规模鸡场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以南京市高淳区宏旺鸡场为例[J].养殖与饲料,2025,24(05):122-125.DOI:10.13300/j.cnki.cn42-1648/s.2025.0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