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破局初中生心理困境:从“ 心” 出发,探寻教育新径

作者

邢延清

福建省福鼎市第十七中学 福建省福鼎市 355209

一、引言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低龄化趋势。据调查[1]显示,中学生群体中抑郁、焦虑、厌学等问题发生率逐年攀升,部分地区因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专业人才匮乏、家校协同不足等问题,导致心理危机干预滞后。福鼎第十七中学近年来通过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地方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本文基于该校实践经验,结合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探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

二、初中生心理困境的典型表现与成因

(一)学业压力与自我否定

2.1.1 考试焦虑

许多初中生在面临重要考试时,会出现严重的焦虑现象。比如期中、期末考前,有些学生会紧张到无法入睡,害怕自己考不好。这种焦虑情绪会干扰他们的正常发挥,甚至在考试过程中出现思维混乱、题目读不懂等情况,进而导致成绩不理想。

2.1.2 成绩波动与自我效能感下降:

成绩的不稳定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例如,一个平时成绩还不错的学生,某次考试失利后,便开始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对学习失去信心。长期处于这种状态,自我效能感逐渐降低,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

3. 习得性无助的形成

当学生长期受到负面评价,如被老师批评、家长指责,或者自己一直无法取得理想成绩时,他们可能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比如一些在学习上多次受挫的学生,即使后续有机会获得帮助和提升,也会因之前失败的经历而选择放弃,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

(二)人际关系敏感

2.2.1 青春期社交恐惧

进入青春期,学生的社交需求增加,但同时也容易出现社交恐惧。他们在与同学交往时,会过度担心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得体,害怕被他人嘲笑或排斥。比如在小组讨论或集体活动中,有些学生不敢主动发言,害怕说错话后被同学议论。

2.2.2 亲子冲突

初中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渴望独立和自主,但父母往往还把他们当作小孩子,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如在课外班选择、作息时间安排等问题上,容易产生矛盾。另外,父母的高期望值也可能引发亲子冲突,当学生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时,双方就容易发生争吵。

2.2.3. 师生矛盾

师生关系在初中阶段也面临一定的挑战。部分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或管理方式不适应,产生抵触情绪。例如,有的学生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对老师产生不满;或者在课堂上被老师批评后,心生怨恨,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

(三)情绪管理失调

2.3. 1 情绪波动较大

初中生正处于情绪发展的关键时期,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大幅波动。比如,在与朋友发生矛盾时,可能会瞬间感到愤怒、委屈,甚至难以控制自己,做出过激的行为;而在取得好成绩或得到表扬时,又会极度兴奋,难以平静下来。

2.3.2 缺乏宣泄渠道与极端行为

由于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宣泄方式,当负面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时,部分学生可能会采取自伤行为来缓解内心的压力。如用小刀划伤自己等。还有些学生会出现极端情绪反应,如暴躁易怒、长时间抑郁等,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

三、成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3.1.1 家长陪伴学生时间过少

在一些地区,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导致学生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在心理上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支持,以至于让学生认为家长并不关心

自己。情绪得不到合适的宣泄出口,容易产生过激的情绪问题。

3.1.2 家长过度关注学业成绩而忽视情感需求

许多家长将孩子的学习成绩视为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只关注他们在考试中的分数,而很少关心他们的内心感受、兴趣爱好和情感需求。

(二)学校因素

3.2.1 心理健康课程边缘化

在一些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课程安排不固定,教学内容简单,无法满足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很多时候,心理健康课被其他主科课程占用,学生无法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情绪管理技巧。

3.2.2.专业教师不足

学校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即使有相关课程,也往往是由其他学科老师兼任。这些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学专业培训,在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可能无法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三)社会因素

3.3.1 网络成瘾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初中生接触网络的机会越来越多。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上,导致学习和生活受到影响。长时间的网络成瘾会使他们产生虚拟与现实的错位感,在现实中难以适应正常的生活节奏和社交环境,进而引发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3.3.2 社会竞争压力传导至校园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这种压力逐渐渗透到校园环境中。学校之间的排名、升学率等指标使得学生也感受到巨大的竞争压力。他们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得不拼命学习,承受着来自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多重期望,心理负担日益加重。

四、福鼎市第十七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

(一)心理健康课程与教学活动

4.4.1 融入学科教学

该校教师注重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法,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4.4.2 开设专门课程

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采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包括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挫折应对、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4.3 中考减压活动

中考前夕,学校会承办中考减压团体心理拓展活动,如 “ 12355,为青春护航 轻松备考” 中考减压团体心理拓展活动,通过有趣的游戏和团队协作项目,让同学们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同时培养齐心协力、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助力同学们减压赋能,更好地应对中考。

(二)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4.2.1.心理咨询室设置

学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室环境温馨舒适,配备了专业的心理辅导设备和工具,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安全、保密、信任的咨询环境。

4.2.2 专业师资团队

学校有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他们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经过专业培训,具有丰富的心理辅导经验和专业素养,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如情绪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家庭关系问题等。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

4.3.1 家长学校

学校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邀请专家为家长讲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家庭教育方法以及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等内

容,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4.3.2 家校合作平台

搭建家校合作平台,如建立班级微信群、QQ 群等,方便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心理状态,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四)对特殊群体的关注与帮扶

针对部分困难未成年人、留守儿童等群体,学校积极做好困境学生的摸排筛查工作,建立专门档案,全面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学习状况和心理状态,确保困境、留守儿童应保尽保、不漏一人。为特殊家庭学生制定一对一帮扶方案,安排专门的教师进行跟踪辅导和关爱,从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定期与他们谈心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健康成长。

(五)心理健康教育教研与培训

4.5.1.教研活动

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们通过参与教研活动,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共同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

4.5.2 教师培训

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定期选派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如参加福建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等,同时也在校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和讲座,邀请专家为教师们授课,帮助教师们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水平。

五、破解心理困境的教育新径

(一)完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

5.1.1 分层设计课程内容

初一是学生迈入中学阶段的关键时期,课程着重围绕适应教育展开,包含校园认知、学习方法转变、人际关系初建立等内容,以帮助学生迅速熟悉校园环境、融入新的生活圈和社交圈,平稳度过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进入初二,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人际交往问题逐渐凸显,青春期性心理也逐渐产生,课程内容则强化人际交往技巧培训与青春期性心理辅导。开设 “ 人际交往工作坊” ,模拟各种校园社交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倾听、表达与合作;同时,采用专题讲座形式,由专业心理教师或校外专家进行青春期性心理知识普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特殊生理心理阶段的变化,消除疑惑与尴尬。初三阶段,学业压力陡增,升学成为学生和家长关注的焦点,学生的心理状态极易受到冲击。此时课程聚焦升学压力应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升学观,合理规划未来,增强面对升学挑战的信心和心理韧性。

5.2.2 开发校本教材

鉴于本地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实际心理需求,组织专业团队调研本地案例,编写《初中生心理成长手册》。令手册内容丰富且实用,涵盖情绪管理模块,针对初中生情绪波动大的特点,列举多种常见情绪及调节方法,如愤怒管理、抑郁情绪舒缓等;网络成瘾预防模块则结合本地学生接触网络的情况,分析网络成瘾的原因和危害,提供预防策略及戒瘾案例分享,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效管理情绪、正确看待网络,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5.2.1 专业化培训 :

积极鼓励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学校为此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和提供有力的支持。不仅安排校内心理专家进行基础理论知识培训,还组织教师参加校外专业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报销相关费用,并给予一定的时间保障。通过系统学习心理学原理、心理咨询技巧、心理测评方法等知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中运用专业心理知识,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定期邀请资深心理咨询师到校开展案例督导活动,让已考取资格的教师分享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在督导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咨询能力和问题处理水平。

5.2.2 建立心理教师激励机制

将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从课程教学效果、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成效、心理辅导案例质量等多维度进行评价。对于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设立 “ 心育先锋” 奖项,给予公开表彰和物

质奖励。这一激励机制不仅能激发教师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促使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得以持续、深入地开展。

(三)深化家校社协同机制

5.3.1 构建线上协同平台

开发家校心理健康管理 APP,搭建起学校、家庭沟通的便捷桥梁。该APP 具备实时共享学生心理动态的功能,心理教师可将学生在学校的心理课程表现、心理测评结果、近期情绪状态等信息及时上传,家长通过手机端就能随时了解孩子在校心理状况。同时,APP 内部设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为家长提供 “ 非暴力沟通” 技巧的学习模块,包括专家视频讲解、实操案例演示、互动练习等,帮助家长掌握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增进亲子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共同助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5.3.2 引入社会力量

与福鼎市医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开展 “ 医教结合” 项目。针对那些在学校初步心理筛查中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如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等,医院开通转诊绿色通道,确保学生能够及时得到专业的医疗诊断和治疗。定期邀请医院精神科专家到校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心理健康义诊活动,为师生和家长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提升全校对严重心理问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保障体系。

(四)注重活动渗透与危机干预

5.4.1 团体辅导与个案结合

针对自卑学生群体,开展 “ 优点轰炸” 团体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将自卑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轮流分享自己眼中的他人优点,通过小组成员间的正向反馈,让自卑学生逐渐看到自身闪光点,一点一滴地重建自信。同时,对于那些自卑情绪较为严重的学生,心理教师开展一对一的个案辅导,深入了解其自卑根源,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等专业方法,帮助他们调整认知、改变行为模式,从根本上克服自卑心理,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认知。

5.4.2.建立心理危机四级预警系统

构建班级心理委员 —— 班主任 —— 心理教师 —— 专业医院联动的心理危机预警体系。班级心理委员作为最前沿的 “ 哨兵” ,经过专业培训后,能够及时察觉班级同学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异常情况,如情绪低落、行为孤僻、学习成绩突然下滑等,并第一时间上报班主任。班主任在接到信息后,及时与心理教师沟通,心理教师对存在潜在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深入评估和初步干预。若评估发现学生心理问题超出学校心理教师的处理能力范围,则迅速联系专业医院,借助医院的心理科专家团队和先进设备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确保心理危机事件能够得到 “ 早发现、早干预” ,为学生心理健康筑牢坚实防线[8]。

六、结语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