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治未病” 理论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在慢性病预防中的应用研究
邵伯伦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陕西省咸阳市 712000
关键字:健康管理、健康干预、经脉运行、危险因素;
引言:“ 治未病” 思想源于《黄帝内经》,强调疾病预防重于治疗,通过养生保健维持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防止疾病发生。中医四季养生法如春季养肝、夏季养心等,体现了顺应自然以预防疾病的理念。当前全球慢性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病人数众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中医整体观念有助于认识慢性病多因素发病机制,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推拿、太极拳等方式调整体质、增强免疫力,有效预防疾病。饮食养生与情志调节也有助于减少慢性病风险。中医模式在慢性病防控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尤其适用于社区健康管理与个体化干预。
一、理论基础
1.1 “ 治未病” 的内涵
“ 治未病” 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层内涵。未病先防强调在疾病发生前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维持健康,如根据季节与体质合理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太极拳等传统锻炼方式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既病防变则是在疾病初期及时诊断治疗,防止病情发展与传变,中医临床通过辨证论治控制症状,依据六经传变规律阻止疾病深入。瘥后防复是指疾病初愈后继续调养,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尤其对慢性病患者,需通过饮食、运动及中药扶正固本,如肾病患者在缓解期仍需控制蛋白摄入、避免劳累,并结合辨证用药以防复发。该理念贯穿疾病预防、治疗到康复全过程,体现中医注重整体调理与预防为主的思想[1]。
1.2 中医整体观念解析
中医整体观念是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特点,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相互联系、影响。从生理上看,脏腑之间存在相生相克关系,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相表里,功能上相互配合,经络系统则将全身联系为一个统一整体,气血循行其中,营养全身。在病理方面,一脏腑病变可影响其他脏腑,如肝气郁结可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此外,人体与外界环境也密切相关,气候变化、地理环境等均会影响健康。如夏季气候炎热,气血外趋,易出汗,调养不慎则易感外邪;南方湿热易患湿热病,北方寒冷干燥多见风寒、燥咳等病。
二、健康管理模式设计
2.1 个性化干预策略
个性化干预策略在中医健康管理模式中对慢性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慢性病成因复杂,涉及生活方式、遗传及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如高血压可由高盐饮食、缺乏运动或家族遗传引起。个性化的干预需先进行全面评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与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如脉象、舌象分析配合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检测。以糖尿病前期患者为例,通过中西医结合评估可明确其气阴两虚体质及血糖异常情况。饮食干预应因人而异,湿热体质者宜食薏仁、绿豆祛湿,虚寒体质者则适宜生姜、羊肉温补。运动建议也应个体化,年轻人适合跑步、健身操,老年人或体虚者则以散步、太极拳为主。心理调节同样关键,针对工作压力大的人群,可通过冥想、瑜伽或心理咨询缓解焦虑情绪,从而降低慢性病风险[2]。
2.2 多层次服务体系构建
多层次服务体系构建是中医健康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社区、医疗机构及家庭三个层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通过举办中医养生讲座和慢性病预防宣传,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建立健康档案,重点关注慢性病高危人群。数据显示,开展高血压预防讲座后,超 60% 居民对防治知识有了深入了解。医疗机构层面,中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科可提供中医体质辨识等特色体检服务,实现精准干预,并通过针灸、推拿等方式促进慢性病康复。家庭层面,成员可学习穴位按摩等中医护理方法,协助患者缓解症状,同时根据个体健康状况调整饮食结构,营造有利于慢病防控的家庭环境。
三、应用实践案例
3.1 社区健康管理试点
在社区健康管理试点中,中医“ 治未病” 理念下的健康管理模式展现出独特优势。某大型社区约有居民5000 人,其中中老年人占比 30% ,慢性病发病率约为 15‰ 。社区通过建立健康档案,依据中医体质辨识方法将居民分为不同体质类型,并开展针对性干预措施。对于阳虚质人群,社区组织养生讲座,指导其饮食调养,推荐温热性食物如羊肉、核桃等。同时,社区开设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课程,每周三次,每次参与人数达50-80人。居民反馈表明,坚持锻炼可增强抵抗力并改善慢性病症状,例如一名高血压患者经半年规律锻炼后血压由 150/90mmHg 稳定至 130/80mmHgo 此外,社区设立中医食疗咨询点,根据季节和个体体质提供个性化食疗方案,如冬季为体质虚弱者推荐当归生姜羊肉汤,以温中补血、调经散寒。试点一年后,居民慢性病预防意识明显提升,发病率下降3 个百分点[3]。
3.2 医疗机构应用实例
某综合性医院积极应用基于“ 治未病” 理论的健康管理模式,其体检中心每日接待约 200 至 300 名体检者。医院在体检环节融合中医元素,除常规西医检查外,增加舌诊、脉诊等项目,提升对个体健康状况的全面评估。例如,有体检者虽西医指标正常,但中医诊断发现湿气内蕴,医生据此提出饮食调整建议。医院还开设中医健康管理门诊,依据个体差异制定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及穴位按摩等综合管理方案。数据显示,接受该方案的糖尿病前期患者,病情进展为糖尿病的比例降低约 20‰ 。此外,医院联合社区开展慢性病康复管理,定期提供运动康复训练与中医养生指导,如针对冠心病患者的冬季防寒建议。上述实践表明,基于“ 治未病” 理念的健康管理模式在慢性病预防和管理中具有显著潜力。
四、结语
基于“ 治未病” 理论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在慢性病预防中已取得多方面成果。理论上,明确了“ 治未病” 对慢病预防的指导意义,强调人体整体性及多因素致病机制,如高血压与情志、饮食等密切相关。在模式设计上,形成了针对不同体质人群的个性化干预策略,如糖尿病前期阳虚体质者采用温阳食疗与运动,阴虚体质者则滋阴降火。服务体系方面,社区建立了健康档案系统,通过体检与体质辨识实现早期发现和干预;医疗机构加强多科协作,如中医与心内科合作提升冠心病治疗效果。未来需深化“ 治未病” 理论研究,结合分子生物学探索体质与疾病关系;利用大数据与AI推动精准个性化干预;完善社区与家庭医生联动机制,建立中医健康管理中心,整合资源并强化人才培养,提升服务专业性与覆盖面。
参考文献
[1]陈宪泽.基于“ 治未病” 理论的健康管理模式研究[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2]侯滢,曹海鹏,邵易珊,等.基于治未病理念的健康管理互联网应用探讨[J].现代中医药, 2016(5):3.
[3]张琪.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的中医健康管理在血脂异常中的应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