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班本化育人背景下小学特殊学生融合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作者

陈娜

贺兰县第六小学 750200

引言:

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政策引导下,融合教育逐渐冲破形式化的枷锁,迈向内涵发展的深层道路,班本化育人理念作为一种以班级环境为依托,关注个体差异的教育模式,给特殊群体融入普通教育体系赋予了重要支持,当前,一些小学融合课程在目标设定,内容规划以及资源供给等方面存有不足之处,致使特殊儿童无法有效地参加到常规校园活动中来,在这种状况下,开发出符合班本化育人特点的个性化融合教育方案,便成了解决特殊儿童融合教育问题,推进教育公平进程的关键路径之一。

一、班本化融合教育课程的开发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

本课程设计关注特殊教育对象的可持续发展,旨在提升他们的基础能力并发掘潜在优势,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既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像识字、数学运算这类核心技能,又看重社会交往能力,生活自理水平这些关键素质的培养,保证课程内容符合特殊学生认知发展和身心成长的内在规律,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给予有力支撑。

(二)适应性原则

根据特殊学生群体在智力水平、障碍类型以及学习特点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课程设计和教学策略要体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和个人化的特征,不能采用传统的“一刀切”的老一套模式,应该从系统地分析班级中特殊学生的具体需求出发,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方案,在保留通用课程框架完整性的前提之下,可以通过调整内容结构的方式,比如缩减核心知识点数量、细化操作步骤或者添加辅助材料等手段来适应不同特殊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而达成差异化教育的目的。

(三)协同性原则

课程开发要营造多元主体协同的机制,打造“教师—特殊教育专家—家长—社区”共同参与的综合育人体系,在此框架之下,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承担日常教学计划的规划和动态调整任务,特殊教育专家给予专业助力,涉及课程目标设计的改进以及教学策略方面的指导,家长通过需求调研和反馈来推动教育资源的精准安排,社区依靠实习基地等实践平台保障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施效果的全面性。

二、班本化融合教育课程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内容的整合与重构

按照国家课程标准来,联系班级特殊学生个体差异需求,对教学内容做校本化改良设计,在语文教学方面,对于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的学生群体, 可以添加 些功能性的语言实践活动,像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流,情景表述之类的东西,以此来加强他们的实践应用 在数 号 中,要依靠具体的情境把抽象的概念变成直观的体会,比如模仿购物结算或者时间感受之类的活动,这样就能减小学习难度,引发学习兴趣,而且还要加入班级文化要素,制订班级公约,开展主题探究项目等等,进而让特殊学生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提升集体归属感,改善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适应性。

(二)教学实施的差异化支持

本研究形成了一种把集体授课同个别辅导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环节,采用分层教学策略,并且利用图表,教具等可视化教学手段来符合特殊学生的教学需求,课后则依靠“导师制”,由专业教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展开个性化的指导,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录制微课视频,创建在线学习资源平台等方法,给特殊学生赋予多种自主学习途径,进而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三)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构建

冲破传统单一学业成绩评价方式,创建包含“过程性评价”“多主体协同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重点考查特殊群体的学习进程和发展轨迹,利用课堂行为记录,成长档案等手段,对特殊群体的知识积累和社会能力发展状况展开全程跟踪,而且采用多方参与机制,把教师,家长,同伴等各方视角融合起来,从学业表现,社会交往,生活适应等多个层面展开评判,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全面性,给教育改良给予可靠的依据。

三、课程实践的成效与反思(一)实践成效

融合教育课程在特殊儿童这一群体中实行起来,就对他们的学业成绩和社会适应情况产生了明显的积极效果,有些学生在语文识字数量、数学计算精准程度之类的地方获得了比较突出的进步,人与人之间交往次数增多,渐渐地融入到大家伙当中,产生出一种归属感来,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以及教学本领也有所提高,课程规划和具体操作能力持续改善,创建了一种丰富多彩并且彼此接纳的学习环境,在这个集体里促进着每个人的成长,于是班级的总体教学品质就得到全方位提升。

(二)存在问题与反思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动态调整机制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应对特殊学生群体的个性特征和需求变化;个别化教育支持体系有待完善,一些特殊儿童的个性化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推进程度低,多主体之间缺乏联动效应。后续研究要完善课程迭代机制,加强教师能力培养,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合作,构建更加科学系统的班本化融合教育体系。

总结:以班级为依托的育人理念之下,创建面向小学特殊学生的融合教育课程体系属于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从特殊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按照发展性,适应性以及协同性的原则, 持续改良课程规划,教学活动以及评价机制,才可能给特殊学生营造出合适的成长环境,践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一宗旨,进而促使融合教育迈向更高层级。

参考文献:

[1] 融合教育背景下普通学校资源教师主题教研模式的构建[J]. 王艳杰.现代特殊教育,2025(03)+

[2] 融合,让每一朵花“绽放” 重庆市南岸区天台岗小学校花园校区融合教育实践[J]. 杨华璐;周

春梅.今日教育,2024(09)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J]. .中华

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2(04)

[4] 利用资源教室 共享融合教育[J]. 马潘红.教育与装备研究,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