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作者

陈彩瑛

商丘市文化馆 河南商丘市 476000

引言

在文化多元化与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内涵。文化旅游产业则以文化为核心,以旅游为载体,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产业相融合,既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也是丰富文化旅游产业内涵、提升其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这种融合不仅能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还能为文化旅游产业注入独特的文化魅力。然而,在实际融合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对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价值体现

(一)丰富文化旅游产业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传统技艺、民俗活动、民间传说等多种形式,为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将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融入旅游项目中,能够极大地丰富文化旅游产业的内涵。传统手工艺制作展示可以让游客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精湛;民俗节庆活动则以热闹的氛围和独特的仪式,为游客带来别具一格的文化体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融入,使文化旅游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观光游览,而是成为了一场深度的文化体验之旅,提升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品质和吸引力。

(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文化旅游产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动力。通过与旅游产业的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和传播机会。游客在参与非遗相关旅游项目的过程中,对非遗文化产生兴趣,从而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同时,旅游市场的需求也促使非遗传承人不断创新和发展非遗技艺,以适应现代游客的喜好和需求。这种市场驱动下的传承,不仅能够让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以延续,还能激发非遗文化的创新活力,使其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以非遗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可以吸引大量游客,从而拉动当地的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同时,非遗文化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如传统手工艺品、特色纪念品等,也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经济收益可以进一步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建设中,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面临的问题

(一)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在融合过程中,部分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只是简单地将非遗元素进行表面化的展示,缺乏对其背后历史、文化、精神内涵的深度解读和呈现。使得游客在参与相关旅游项目时,仅仅停留在观赏和体验的层面,无法真正理解和感受非遗文化的精髓。这种对文化内涵挖掘的不足,不仅降低了非遗旅游项目的文化价值,也难以满足游客对深度文化体验的需求,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和长远发展。

(二)开发模式单一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开发模式较为单一。许多地区只是采用传统的展览、表演等形式,缺乏创新和特色。旅游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独特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过度商业化的开发也导致非遗文化的原真性受到破坏,失去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这种单一的开发模式无法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难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旅游市场需求,限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三)人才短缺与保护意识薄弱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既懂非遗文化又懂旅游开发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当前这类人才严重短缺,导致在融合过程中缺乏专业的策划、管理和运营能力,影响了项目的质量和效益。同时,部分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薄弱,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得一些非遗文化面临失传或被破坏的风险,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三、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一)深度挖掘文化内涵

深入研究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对非遗文化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解读。在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将非遗文化的内涵融入到各个环节,通过故事讲述、场景还原、互动体验等方式,向游客生动地展示非遗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打造具有文化深度和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线路,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和感受非遗文化的精髓,提升非遗旅游项目的文化品质和吸引力。

(二)创新开发模式

积极探索多样化、创新性的开发模式,打破传统开发模式的局限。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打造沉浸式的非遗旅游体验项目,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开发非遗主题的文化创意产品,将非遗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鼓励开展非遗文化节、非遗主题研学旅行等活动,丰富旅游产品形式,提升旅游项目的参与性和趣味性,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的竞争力。

(三)加强人才培养与保护意识提升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高校和职业院校可以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具有非遗文化知识和旅游开发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和社会组织也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同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对非遗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非遗文化保护机制,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广阔的前景。尽管在融合过程中面临着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开发模式单一、人才短缺等问题,但通过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创新开发模式、加强人才培养等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克服这些困难,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在未来,随着人们对文化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为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大动力,实现文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1]薛莹, 刘文祥.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 商展经济, 2023, (16): 67-70.

[2]时吉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 6 (05): 116-119.

[3]吴琼.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析[J]. 大庆社会科学, 2021, (06): 123-126.

个人简介:陈彩瑛(1990.11--),女,汉族,河南商丘,本科,中级职称,研究方向:非遗、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