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情境引领下小学语文“ 读思达” 教学模式有效实践
王静
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段家集九年制学校 745408
引言
当下在教育改革的大浪潮中,语文教学越来越侧重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室里也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给学生一些知识,而是更侧重于培养学生思维、实践等品质的全面提升。小学阶段也是我们语言学习和思维启蒙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如使学生在真实的、生动的环境中有趣地学懂语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之一。“ 读思达” 教学模式正是以“ 阅读-思考-表达-达成” 为核心,紧扣学生活动的本质,主张以生活化的活动作为引领,重视知识和经验、思考和表达的结合,最终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激活情境,引发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就是激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之后的阅读、思考和表达做好情感铺垫。生活化情境引领下的“ 读思达”模式,就是要将抽象的语言知识放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场域中,让学生在接近生活的体验中感受文本的价值,唤醒学生的情感。教学一开始,不是直接进入课文,而是用生活化场景作为催化剂,使学生在感性体验中逐渐产生理性思考[1]。当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时,就会产生主动探究的热情,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教学,课堂一开始呈现的情境是“ 假期准备去西沙群岛旅游” ,老师用视频播放湛蓝的海水、洁白的沙滩以及五彩斑斓的鱼群,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西群岛的美。接着上一张是中国的地图,标出西沙群岛的位置,提出一个问题:“ 这片海岛到底是什么原因如此肥沃?” 以此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引得同学们急切地打开课本,投入到学习中。在学生的头脑中,自然风光与眼前的文字相呼应,他们在自然风光的想象中积极投入到阅读当中,不再是一个个字的解释,而是一段文字与情感与心的交融,是心对自然的对话,使语文课堂成为具有生命力的学习场。
二、深入阅读,拓展思维
在激发兴趣之后,语文教学要指向深入的文本解读与思维拓展,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不断突破浅层理解,抵达思的深处。生活化情境引领下的“ 读思达” 模式,就是要让学生在多维度的阅读过程中形成多角度的思维,利用问题链的设计,让学生的理解层层递进,阅读不再停留在内容的再现上,而是通过分析、推理、比较等方式进行阅读,让学生在开放性的问题中发展思维品质[2]。在《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创设的课堂情境是“ 走进一个民族小学,作为新同学去观察和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 这所小学有什么特点” 的问题走进文本。学生初读课文后发现,课文描写的是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在一起学习的情景。紧接教师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说这里是一所美丽的学校?学生带着这些思考,结合文本描写,有的说到“ 孩子们穿漂亮的衣服,说明多元文化互相尊重” ,有的说到“ 课文写孩子们读课文的声音和笑声交织在一起,说明一种很和谐的气氛” 。当讨论深入下去,教师抛出更具思辨性的问题,“ 像这样的描写究竟要表达怎样的价值取向?” ,学生慢慢领悟,原来不只是展现校园美景,还有促进民族团结、共同成长的价值在里面。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学生渐渐尝试着将课文的意义带入现实,联系到自己所在学校的环境,去思考“ 我们学校又怎么样体现团结美好呢?” ,这番思维活动使学生由文本过渡到了现实,并且从对字词句的把握走向了价值观的探讨。
三、合作交流,构建理解
语文学习不仅是个体的阅读,更是群体的思维建构。生活化情境引领下的“ 读思达” 模式特别强调合作交流的意义,在平等对话、多元互动中加深理解。课堂中安排的合作任务要契合文本主旨,也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联系,使交流具有真实性和生成性[3]。《守株待兔》一课的课堂情境是“ 村子里有人亲眼看到过兔子撞在树桩上,于是村里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老师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扮演的角色不同。有的同学认为守株待兔是一种省力的方法,有的同学认为守株待兔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同学们在小组里进行辩论,引用课文中的情节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论证。有学生说“ 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偶然,天天等兔子,农田就荒了” ,另一个学生补充“ 抓住机会,也许收获更多”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渐渐明白故事想要传达的道理——守着偶然的侥幸总会失败。交流不是简单的呈现答案,而是观点不断碰撞、逻辑不断打磨的过程。随着讨论深入,学生逐渐建构起对寓意的理解,在辩论的热烈气氛中加深印象,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也得到了提升。
四、实践运用,反思提升
语文学习的最终指向是将所学应用到真实生活中,在实践中检验理解的深度,在反思中提升思维的质量。生活化情境引导下的“ 读思达” 模式,就是要让学生在表达、写作、实践活动中,将阅读所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与素养。实践环节不是简单的练习,而是结合生活情境的真实任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使用语言,在创造表达中体现自我价值。在《纸的发明》的教学中,设置的课堂情境是“ 假如你生活在没有纸的年代,要向后人介绍蔡伦改进造纸术的重要性” 。学生分组扮演“ 古代工匠讲述自己的发明成果” ,利用课文信息编写讲稿,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演讲。有的学生扮演蔡伦,用第一人称讲述:“ 我发现丝绸和竹简太贵了,就试着用树皮、麻头和破布造纸。” 有的学生就模仿普通百姓,站在生活的角度来说:“ 有了纸,我们读书写字就方便多了。” 学生演讲之后,老师引导他们思考:“ 如果没有纸,我们的文明会受到什么样的限制呢?” 这样他们就能更深刻地理解造纸术的伟大意义。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不是简单地背诵课文,而是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生活中的表达和创造。反思环节让学生思考“ 纸的发明给现代人带来了怎样的学习启示” ,这样就可以从文本理解上升到生活智慧的提升。实践运用与反思相结合,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阅读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延伸到生活和未来。
五、结束语
总之,在生活化情境引领下的小学语文“ 读思达” 教学模式,构建了语文学习的大生态,兴趣、思考、交流、实践等环节都有体现,促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在语文学习中持续发展、深入发展。在教学中,情境课堂要生动,注重实践表达,使语文学科独具特色,为基础教育改革增添新的理念和实践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研. 基于“ 读思达” 教学法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以统编版高段教材“ 快乐读书吧” 栏目为例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 24 (11): 84-86.
[2]刘乙静. 立足生活,享受语文——让小学语文课堂植根于生活的土壤 [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2, 38 (04): 68-69+72.
[3]张梅妹. 浅谈小学语文“ 读思达” 教学法的推进策略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2, (01): 146-148.
简介:王静(1992.09--)女,汉族,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人,本科,二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