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林业工程中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协同机制研究

作者

刘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保护区管理中心 乌鲁木齐市 83000

一、引言

林业工程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载体,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然保护区作为林业工程的核心实施区域,承担着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珍稀物种的重要使命。然而,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与生态保护要求之间存在天然矛盾。传统发展模式下,社区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获取经济收益,导致森林砍伐、栖息地破坏等问题频发;而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又限制了社区的发展空间,引发居民抵触情绪。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协同机制,既是破解矛盾的关键,也是推动林业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现实冲突

(一)资源利用矛盾

保护区内丰富的森林、动植物资源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对象,也是周边社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社区居民传统的农业种植、林下经济开发等活动,常涉及林地开垦、野生动物猎捕等行为,直接威胁生态安全。而保护区的封闭式管理措施,限制了社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压缩了居民的经济来源,加剧了双方利益冲突。

(二)发展理念差异

生态保护强调长期的生态效益与系统稳定性,注重对自然资源的限制性开发;而社区发展更关注短期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追求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这种理念差异导致双方在规划决策、资源分配等环节难以达成共识,生态保护政策的执行面临较大阻力,社区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不足。

(三)治理权责失衡

当前保护区管理多采用“ 自上而下” 的垂直管理模式,管理部门掌握资源分配与决策主导权,社区居民缺乏参与生态治理的有效途径。这种权责失衡不仅削弱了社区的发展自主性,也使得生态保护措施因缺乏群众基础而难以持续,形成“ 保护效果不佳—社区贫困加剧—破坏行为反弹” 的恶性循环。

(四)气候变化加剧

极端气候事件导致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珍稀物种生存面临威胁,而社区居民的农业生产、林业经营活动也因气候异常遭受损失。例如,暴雨引发的山洪可能冲毁社区农田,干旱导致林下经济作物减产,迫使居民进一步向保护区核心区域索取资源以弥补损失,形成恶性循环。

三、协同机制构建的理论基础与原则

(一)协同理论的适用性

协同理论强调系统内各要素通过相互作用产生“ 1+1>2′′ 的整体效应。在林业工程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构成复杂的复合系统,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利益关系、强化信息共享,可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提升。该理论为打破部门分割、整合多方资源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构建原则

协同机制构建需遵循生态优先、利益共享、多方参与三大原则。生态优先要求社区发展活动必须以不损害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为前提;利益共享强调建立公平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保障社区从生态保护中获得经济回报;多方参与则倡导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社区居民等主体共同参与决策与治理,形成协同合力。

四、协同机制的核心要素与实现路径

(一)利益分配机制优化

建立生态补偿与收益共享相结合的利益分配体系是协同发展的关键。一方面,完善生态补偿制度,通过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生态公益林补偿等方式,对社区因限制开发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合理补偿;另一方面,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支持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林下经济可持续经营,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

(二)资源共享整合策略

整合保护区与社区的资源优势,构建共享型发展模式。在空间资源上,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与社区发展空间,明确资源利用边界;在技术资源上,推动科研机构与社区合作,将生态监测、物种保育等技术转化为社区发展动能;在人力资源上,开展生态管护员培训、生态农业技术推广等活动,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态保护能力与就业技能。

(三)治理模式创新

推行“ 共管共治” 治理模式,打破传统管理壁垒。建立多方参与的联合管理委员会,赋予社区居民在生态保护规划、资源利用审批等环节的知情权与决策权;引入数字化管理手段,通过生态监测平台、社区参与 APP等工具,实现保护信息实时共享与治理流程透明化。此外,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方权责边界,为协同机制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四)生态文化培育与价值认同构建

生态文化培育是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协同的深层动力。通过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在社区内部营造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文化氛围。组织生态科普讲座、自然教育课堂,提升居民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认知,使其理解生态保护与自身长远利益的关联。同时,挖掘社区传统生态智慧,将其融入现代生态保护理念中,例如传承传统农耕文化中“ 顺应天时、因地制宜” 的可持续资源利用方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文化产品创作,如生态主题手工艺品制作、自然故事编写等,将生态保护意识转化为文化实践。通过生态文化的浸润,增强社区居民对生态保护的价值认同,激发其主动参与保护行动的积极性,从思想根源上消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五、协同机制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支持体系构建

政府需制定配套政策,引导协同机制落地。出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协同的专项规划,明确阶段性目标与实施路径;优化土地、税收等政策,对参与生态友好型产业的社区企业给予扶持;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整合林业、农业、财政等部门资源,形成政策合力。

(二)能力建设与技术支撑

加强社区能力建设,提升居民参与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开展生态保护知识普及、绿色产业技能培训等活动,增强社区生态意识与发展能力;引入生态修复、智慧监测等先进技术,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率与精准度,同时为社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三)监督评估与动态调整

建立协同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从生态保护成效、社区经济增长、社会满意度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定期开展实施效果评估,根据监测数据与社区反馈动态调整机制内容,确保协同发展目标的实现。

六、结语

林业工程中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协同机制构建,是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的重要路径。通过优化利益分配、整合资源共享、创新治理模式等手段,可有效化解两者间的矛盾冲突,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完善政策体系,推动协同机制在林业工程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刘世荣.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

[2]骆世明.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

[3]雷光春.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理论与实践[J].生态学报,2021.

[4]温亚利.林业生态工程与社区发展研究[J].林业经济,2022.

[5]李文华.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多样性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