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 双碳” 目标下建筑碳排放核算纳入工程造价的路径研究

作者

石岩峰

身份证号:130102197902282473

一、引言

“ 双碳” 目标,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我国各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其运行全过程涵盖材料生产、施工建造、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等阶段,均产生大量碳排放 。传统的工程造价管理主要关注经济成本,忽视了环境成本,尤其是碳排放所带来的影响。将建筑碳排放核算纳入工程造价,能够全面反映建筑项目的综合成本,包括直接和间接的环境成本。这样的做法有助于引导建设各方在项目决策、设计、施工等环节采取低碳措施,从而减少碳排放,推动建筑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促进建筑行业实现“ 双碳” 目标,不仅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还能提升建筑行业的整体竞争力,符合国家的长远发展战略。因此,研究建筑碳排放核算纳入工程造价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二、建筑碳排放核算与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分析

2.1 建筑碳排放核算现状

在当前阶段,我国建筑碳排放核算尚未形成一个统一且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各个地区以及不同的机构在进行碳排放核算时,所采用的方法和界定的边界范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直接导致了核算结果之间缺乏必要的可比性。在核算内容方面,目前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即核算工作往往仅限于建筑运营阶段的能源消耗所产生的碳排放,而忽视了建筑材料生产、施工过程以及拆除阶段所涉及的碳排放。此外,数据获取的难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建筑材料生产环节涉及众多的供应商,使得碳排放数据难以准确收集;而在施工过程中,机械的使用、人员的活动等产生的碳排放数据也缺乏有效的统计手段。

2.2 工程造价管理现状

传统的工程造价管理主要以经济成本控制为核心,重点关注建筑项目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包括但不限于材料费用、人工费用、设备费用、管理费用等。然而,在成本构成的考量中,通常没有将碳排放所产生的环境成本纳入其中,这无法全面体现建筑项目对环境的实际影响。这种管理模式导致建设单位在进行项目决策时,往往只关注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碳排放成本的重要性,这种做法并不利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筑碳排放核算纳入工程造价的路径

3.1 构建统一的建筑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

制定全国统一的建筑碳排放核算标准,明确核算范围、核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核算范围应涵盖建筑全生命周期,包括材料生产、运输、施工、运营、拆除及回收等阶段。统一核算方法,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CA)等科学方法,确保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建立建筑碳排放数据平台,整合材料供应商、施工企业、运营单位等各方数据,实现数据共享,提高数据获取的便捷性和准确性。

3.2 优化工程造价构成,纳入碳排放成本

在工程造价构成中,新增碳排放成本科目,将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所产生的环境成本进行量化并计入造价 。例如,在材料采购阶段,根据材料的碳排放强度计算碳排放成本;在施工阶段,考虑施工机械的能耗和碳排放,将其纳入成本核算;在运营阶段,根据建筑的能源消耗预测碳排放成本。通过这种方式,使工程造价更全面地反映建筑项目的综合成本,引导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选择低碳材料和技术。

3.3 开发建筑碳排放与工程造价一体化信息化管理平台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开发建筑碳排放与工程造价一体化信息化管理平台 。该平台能够实现建筑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阶段的碳排放实时监测和工程造价动态管理。在设计阶段,通过平台模拟不同设计方案的碳排放和造价,为方案优化提供依据;在施工过程中,实时采集施工机械、材料使用等数据,计算碳排放成本并与预算进行对比,及时发现成本偏差;在运营阶段,监测建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况,为后续的节能改造提供数据支持。

3.4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监管与激励

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建筑碳排放核算纳入工程造价的要求和标准,将其作为项目审批、验收的必要条件 。加强对建筑项目碳排放核算和工程造价管理的监管,建立违规处罚机制,确保建设各方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同时,制定激励政策,对采用低碳技术、实现碳排放目标的项目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奖励,提高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参与低碳建设的积极性。

四、案例分析

4.1 工程概况

本案例涉及的是一项大型商业建筑项目,其总建筑面积达到了 5 万平方米。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尝试了一种创新的管理方法,即将建筑碳排放的核算纳入到工程造价管理之中。

4.2 具体实施过程

在设计阶段,采用了统一的碳排放核算标准,对不同的建筑结构、材料选择以及设备选型方案进行了详尽的碳排放核算和造价对比分析。通过这一过程,最终确定了一个既低碳又经济的方案。举个例子,通过对比分析,决定将传统的外墙材料替换为新型的保温节能材料。虽然这种新材料的采购成本略有增加,但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碳排放成本得到了显著降低,同时在运营阶段的能源消耗也有所减少,从而使得综合造价更加合理。在施工阶段,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测施工机械的能耗和碳排放情况,通过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有效减少了不必要的碳排放。而在运营阶段,制定了详细的碳排放监测计划,定期核算碳排放成本,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相应的节能改造。

4.3 实施效果

通过将建筑碳排放核算纳入工程造价管理,该项目在全生命周期内实现了显著的碳排放降低,具体来说,碳排放量降低了 18‰ 。此外,运营阶段的能源成本每年也减少了 12‰ 。虽然项目初期的投资成本因为采用低碳技术和材料而有所上升,但从长远来看,综合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这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五、结论与展望

将建筑碳排放核算纳入工程造价是实现建筑行业 “ 双碳” 目标的重要举措。通过构建统一核算标准、优化造价构成、开发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完善政策保障等路径,可以有效推动建筑碳排放核算与工程造价管理的融合。实际案例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能够促进建筑行业的低碳转型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数据整合困难、技术标准有待完善等挑战。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技术研究,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低碳意识,推动建筑碳排放核算纳入工程造价管理的全面实施,助力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玲.低碳视角下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造价均衡优化研究[J].重庆建筑,2025,24(04):36-40.

[2]夏雨欣,郭婧娟,高振基,等.房建工程碳排放量估算指标编制及应用[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25,42(01):112-121.DOI:10.13579/j.cnki.2095-0985.2025.20240256.

[3]程书祥,熊世奇,张益诚,等.基于施工预算数据的丘陵区路基工程碳排放和造价对比分析[J].交通节能与环保,2025,21(01):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