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网漏损控制技术与智能化管理系统

作者

刘洪磊

身份证号:130921199203155418

一、引言

农村饮水安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保障农村居民喝上安全、稳定的饮用水,对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品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然而,当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网普遍存在漏损问题,部分地区管网漏损率高达 30% 以上 。管网漏损不仅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增加供水成本,还可能导致供水压力不足、水质污染等问题,影响农村居民正常用水。因此,研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网漏损控制技术与智能化管理系统,对实现农村供水系统高效、稳定、可持续运行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网漏损成因分析

2.1 管网老化与材质问题

许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时间较早,管网使用年限较长,管道长期受水流冲刷、土壤腐蚀等作用,出现管壁变薄、破裂等情况,导致漏水。同时,早期建设的管网多采用普通铸铁管、混凝土管等材质,这些材质耐腐蚀性差、柔韧性不足,随着使用时间增加,容易发生渗漏。

2.2 施工质量缺陷

在管网施工过程中,部分施工队伍技术水平有限,施工工艺不规范。例如,管道连接部位密封不严,接口处未按要求进行处理;沟槽回填时,未分层夯实,导致管道受力不均匀,产生变形和裂缝,从而引发漏损。

2.3 运行管理不善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缺乏专业的运行管理团队,管理人员对管网维护意识淡薄,日常巡检不及时,无法及时发现和修复漏点。此外,不合理的水压控制也会对管网造成损害。供水压力过高,会增加管道承受的负荷,加速管道老化和破裂;压力波动频繁,容易导致管道接口松动,引发漏损。

2.4 外部环境影响

农村地区地形复杂,地质条件不稳定,管道容易受到地面沉降、冻胀等因素影响而发生破损。同时,农业生产活动、道路施工等外部因素也可能对管网造成破坏,导致漏损问题出现。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网漏损控制技术

3.1 物理防治技术

管道更新与改造:对老化严重、漏损率高的管网,采用新型耐腐蚀、高强度的管材进行更新,如 PE 管、球墨铸铁管等。这些管材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耐腐蚀性和抗冲击性能,能够有效降低管网漏损率。在改造过程中,优化管网布局,减少弯头、三通等管件数量,降低水流阻力,提高供水效率。

防漏设施安装:在管网关键部位安装防漏设施,如防漏型阀门、伸缩节等。防漏型阀门采用特殊密封结构,能够有效防止阀门连接处漏水;伸缩节可适应管道因温度变化产生的伸缩变形,避免管道因应力集中而破裂。

3.2 压力控制技术

分区供水与压力调控:根据农村地形和用水需求,将供水管网划分为不同的供水区域,每个区域设置独立的供水压力调控设备。通过安装压力传感器和智能调控装置,实时监测各区域水压,根据用水情况自动调节供水压力,避免因压力过高导致管道漏损。

减压阀应用:在供水压力较高的区域安装减压阀,将水压降低至合理范围。同时,合理设置减压阀的安装位置和数量,确保整个管网压力分布均匀,减少因压力不均衡造成的管道损坏和漏损。

3.3 非开挖修复技术

内衬修复技术:内衬修复技术是在不破坏原有管道的基础上,通过在管道内部插入新的内衬材料,形成新的复合管道,达到修复管道、减少漏损的目的。常用的内衬材料有 HDPE 内衬管、树脂内衬等。该技术施工周期短、对环境影响小,适用于管径较小、埋深较深的管道修复。

喷涂修复技术:喷涂修复技术是利用高压设备将修复材料喷涂在管道内壁,形成一层致密的防护层,修复管道裂缝和孔洞。喷涂材料具有良好的附着力和耐腐蚀性,能够有效提高管道的密封性和使用寿命。

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智能化管理系统

4.1 系统架构

智能化管理系统采用分层架构设计,主要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感知层由各类传感器组成,如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水质传感器、漏水检测传感器等,用于实时采集管网运行数据;传输层通过物联网、无线网络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数据传输至平台层;平台层对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建立管网运行模型;应用层为管理人员提供可视化操作界面,实现管网运行状态监测、漏损分析、故障预警、远程控制等功能。

4.2 系统功能

实时监测与数据采集:系统实时采集管网压力、流量、水质等数据,通过图表、曲线等形式直观展示管网运行状态,管理人员可随时掌握管网运行情况。

漏损分析与定位: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对管网运行数据进行深度分析,预测管网漏损发生概率,并准确定位漏点位置。一旦检测到漏损,系统立即发出预警信息,通知维修人员及时处理。

远程控制与调度:通过远程控制设备,管理人员可对水泵、阀门等供水设施进行远程操作,实现供水系统的自动化调度。根据用水需求和管网压力变化,自动调节水泵转速和阀门开度,优化供水方案,降低能耗和漏损。

设备管理与维护:系统对管网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记录设备安装时间、运行状态、维护记录等信息。通过数据分析预测设备故障,制定合理的维护计划,提高设备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4.3 关键技术

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实现了传感器与智能终端的互联互通,确保管网运行数据能够实时、准确地传输至管理系统,为智能化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的管网运行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挖掘数据价值;云计算技术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持系统高效运行,实现对管网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精准预测。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漏损分析和故障诊断,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管网运行数据进行训练和学习,提高漏损检测和定位的准确性,实现智能化管理。

五、结论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网漏损控制技术与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应用,是解决农村管网漏损问题、提升供水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采用物理防治技术、压力控制技术、非开挖修复技术等,结合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实时监测、漏损分析、远程控制等功能,能够显著降低管网漏损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村居民用水安全。在未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应进一步推广和完善这些技术与系统,不断提高农村供水系统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农村饮水安全事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强.江苏省金湖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水利发展研究,2022,22(04):112-116.DOI:10.13928/j.cnki.wrdr.2022.04.021.

[2] 夏志博. 农村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对策研究[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22,50(01):88-91.DOI:10.14122/j.cnki.hskj.2022.01.022.

[3]王朝军.黄平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及发展探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22,50(01):215-217.DOI:10.14122/j.cnki.hskj.2022.0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