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课堂构建教学评一致性实践路径探析

作者

闭永清

柳州市第八中学南校区

在传统语文课堂中,"教"与"评"常呈现割裂状态:教师按教案完成教学任务,评价则依赖课后测验或考试,两者缺乏有机联动。这种模式下,学生难以获得即时反馈,教师无法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核心素养培养流于形式。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强调"目标教学评价"的同构性,要求三者形成闭环系统,使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成为驱动学习的重要工具。

1 以课标为舵,精准导航教学航向

初中语文课堂落实“ 教-学-评” 一致性,其关键起点在于清晰界定教学目标的质量。当前实践中,目标设定环节的偏差常成为阻碍。一种常见偏差是教师直接采用教材单元目标,未能充分考量班级学生的具体起点与差异。另一种情况是目标陈述过于宽泛,例如要求学生“ 理解文章主旨” 或“ 体会作者情感” ,这类表述缺乏明确指向性,无法为教学活动和后续评价观测提供有效锚点,导致教、学、评三者脱节。课程标准确立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大核心素养框架。锚定课标并非简单罗列这些素养条目,而是要求教师将这些宏观要求精细拆解为课堂层面可操作、可观测的具体学习任务。以朱自清《背影》一文为例,若仅设定为“ 体会父子深情” ,目标显得空洞。更有效的做法是将其转化为:学生能够“ 通过分析文中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具体动作描写细节,识别并归纳出文本中体现父亲关爱儿子的具体行为表现” 。这样的目标表述,一方面聚焦于文本语言的解读与运用,另一方面自然嵌入了信息提取与概括的思维训练,为后续评价学生是否达成提供了明确的观测维度。

2 以活动为桨,深度联结教评纽带

在初中语文课堂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目标的设定仅仅是起点,更为关键的是在学习进程中促成“ 教” “ 学” “ 评” 三者的即时交互与相互塑造。常见的情况是评估发生在教学之后,学生得到反馈时往往错失了调整学习的最佳时机,教师也因缺少过程性信息的支撑,其教学判断有时难以摆脱经验主义的局限。解决之道在于将评价设计自然地编织进教学活动中,让评价任务本身成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从而构筑起“ 学习-评价-改进” 持续不断的闭环。开展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正是深度联结教学与评价的有效策略。例如,在议论文单元教学中,围绕《敬业与乐业》这篇课文,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场主题辩论。学生分组探讨文本,梳理作者的核心论点及其论证脉络,接着选取类似“ 中学生是否应该承担家务” 这样贴近生活的现实性议题展开辩论,强调在辩论中借鉴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技巧来表达己方立场。教师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并非置身事外,而是实时观察并记录学生在组织观点、筛选支撑材料、应用反驳策略等方面的实际表现,这些即时观察数据直接映射其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同时,鼓励学生之间就对方论证链条的严密性和说服力进行评判提问,这本身也是对批判性思维的激活锻炼。当辩论环节结束,教师需要归纳活动中出现的普遍性或关键性问题点,诸如“ 论据与观点关联性不强” 、“ 反驳缺乏针对性” 等,随即围绕这些问题点进行论证方法的针对性讲解,并可布置学生课后修改完善自己的辩论稿作为巩固。这种设计使得学习活动同时扮演了评价任务的角色,评价不再是孤立的环节,学生既在活动中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又从伴随的评价信息中获得了明确的改进信号。

3 以数据为镜,动态优化教学闭环

实现“ 评价促进学习” 这个目标,离不开课堂里那些真正起作用的反馈,它们需要快且准。分数或者等级本身,往往停在结果的表面,学生知道了“ 错了” 却困惑于“ 为什么错” ,老师想从一堆分散的数字中找到教学的下一步方向,也常常感到棘手。让反馈真正运转起来推动教学变得更好,需要着力在三点上:反馈具体说什么、怎么传递这些信息、后续如何用起来。反馈的核心不应该停留在“ 你得了多少分” ,关键得指向“ 后面该怎么弄” 。比如一次考完文言文阅读,光说“ 得分75 分” ,这对学生下一步的行动几乎毫无帮助;换成告诉学生“ 虚词'之'的用法错误占失分 30% ,建议结合《课标》附录梳理其五种常见用法” ,情况就不同了,学生能比较明确地知道力气该往哪里使。老师也能设计一些让学生自己琢磨的问题单子,像“ 我是否理解了题目要求?” 、“ 我的答题思路与标准答案有何差异?” 、“ 下次遇到同类题可采取什么策略?” ,这种设计试图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而不是等着老师来告知,这过程本身就在锻炼他们对自己学习的认识能力。传递反馈的方式也得看人下菜碟,考虑不同的学生基础,同时带上点温度。面对学得吃力的学生,反馈要足够细致,最好还能带点鼓劲的意思。好比批改这类学生的作文,除了圈出语法哪里不对,老师不妨在旁边加一句“ 这段心理描写很细腻,如果能再增加一个动作细节,人物会更生动” ,既指了路又肯定了做得好的地方;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则可以抛出更有挑战的点子,比如提议“ 尝试用'蒙太奇'手法重构文章结尾,使主题更深刻” ,推动他们往上够一够。另外,弄个“ 成长档案袋” 积累学生一段时期的痕迹是个相对可行的办法,把学期初读课文的录音、写的作文和期末的放在一起对比,学生自己能很直观地看到变化,比如朗读的流畅度或者写作的条理性是不是真的进步了,这种实实在在的看见,有时比分数更能让人想接着学下去。利用这些反馈回来的信息,像照镜子一样不断调整课堂教和学的动作,教学这个环才能真正闭环转起来。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致性是提升初中语文课堂质量的关键路径,其本质是通过目标、教学、评价的同构共生,构建"以学定教、以评促学"的生态系统。本文提出的三大策略——目标锚定、过程融合、反馈迭代,分别从"教什么""如何教""教得怎样"三个维度回应了教学评脱节的核心问题。实践中,教师需以课标为纲、以学生为本、以数据为镜,将一致性理念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使课堂成为学生核心素养生长的沃土。

参考文献:

[1]赵建花. 基于“ 教—学—评” 一致性的大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J]. 学校管理, 2025,(03): 64-67+71.

[2]李秀业.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评” 一致性实施策略——以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紫藤萝瀑布》教学为例[J]. 语文建设, 2024, (19):66-68.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2023 年度义务教育学业质量评价专项课题《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教学评一致的评价研究与实践》2023ZJY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