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巧用故事,点亮小学数学课堂

作者

郑燕峰

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浪小学 湖北省十堰市 442013

数学作为“ 思维的体操” ,其抽象性、逻辑性常令小学生望而生畏。传统教学中“ 教师讲、学生练” 的模式,易使课堂陷入沉闷,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形成深刻理解和持久兴趣。而“ 故事” 作为人类最古老、最自然的认知与表达方式,天然具有情境性、趣味性和情感性。将故事巧妙融入数学课堂,正是为冰冷的数学符号注入生命的温度,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搭建理解的桥梁。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虽在编排上注重生活情境,但其呈现形式仍有局限。教师主动运用故事资源进行创造性补充与深度开发,能极大弥补教材静态呈现的不足,让数学知识在动态的、有情节的、有温度的“ 叙事流”中变得可感、可触、可思。故事如同一束光,能照亮学生认知的幽径,点亮他们主动探索的渴望。

二、策略:故事如何为数学课堂赋能——点亮思维的四重路径

1. 以“ 故事情境” 为引,点燃学习兴趣之火

精心设计的故事导入,能瞬间抓住学生注意力,将“ 要我学” 变为“ 我要学” 。

案例1:一年级《认识时间》——龟兔赛跑新编

在认识“ 整时” 与“ 半时” 前,教师讲述新编故事:森林运动会又要开始了!乌龟和兔子约定早上 7:00 (展示 7:00 钟面模型)准时从起点出发。兔子跑得快,不到一会儿,它回头一看,哎呀,才 7:30 (展示7:30 模型)呢!它觉得乌龟慢吞吞的,肯定追不上,于是又在大树下睡了一觉... 故事悬念迭起,教师适时提问:“ 7:00 是长针短针在哪里?兔子偷懒时是 7:30 ,钟面又是什么样子?” 学生被故事吸引,观察钟面特征格外投入,在讨论中轻松掌握了整时与半时的认读要点。故事不仅导入了知识,更将“ 珍惜时间” 的道理寓于其中。

2. 借“ 故事载体” 为桥,化解抽象概念之困

数学中许多核心概念抽象难懂,故事能提供具体、动态的认知载体,使抽象思维可视化。

案例2:三年级《倍的认识》——小松鼠的松果仓库“ 倍” 的概念是学生思维跃升的关键点。教师讲述故事:勤劳的小松鼠秋天储存松果。第一天,它存了 3 颗松果(板书 3)。第二天,它存了和第一天一样多的 3 颗(再板书 3),这时它一共存了 2 个 3 颗。第三天,它又存了 3 颗(再板书 3),一共是 3 个 3 颗... 故事继续:松鼠弟弟第一天只存了2 颗。松鼠哥哥说:“ 我第一天存的是你的3 倍呢!” (强调语气)。教师引导学生用学具(小圆片)摆一摆:哥哥第一天的 3 颗,弟弟第一天的2 颗。思考:“ 哥哥的松果里有几个弟弟的2 颗?” (1 个半?不对!)从而引出“ 倍” 是两个量之间的比较关系,需要“ 标准量” 。通过故事中松果数量关系的动态演变,“ 几个几” 、“ 标准量” 、“ 比较量” 等抽象要素变得生动清晰,学生对“ 倍” 的本质理解水到渠成。

3. 融“ 故事探究” 为径,激活问题解决之智

将数学问题嵌入故事情节中,能赋予解题过程以目的感和意义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合作探究的内驱力。

案例3:四年级《植树问题》——绿精灵的森林项链

学习“ 间隔问题” 时,教师创设童话情境:森林守护者绿精灵要沿着一条20 米长的魔法小路(在黑板上画直线表示)种植一排会发光的星星花(当作树),每隔5 米种一棵。它需要准备多少棵花苗?

学生跃跃欲试: 20÷5=4 (棵)。教师继续故事:绿精灵刚种完,小兔子跑来说:“ 我也想在起点种一棵我的幸运草!” (起点加种)。现在一共多少棵?学生动手画图、摆小棒,发现变成了5 棵( 20÷5+1 )。故事再推进:小鸟飞来说:“ 终点靠近我的巢,不能种花!” (终点不种)。现在呢?学生再次探究,得出4 棵( 20÷5 )。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三种情形,观察“ 点数” (棵数)与“ 段数” (间隔数)的关系。在绿精灵不断遇到“ 新情况” 的故事推动下,学生经历了完整的猜想、操作、验证、归纳的过程,深刻理解了“ 间隔模型” 的本质及变式,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故事中自然生长。

三、反思:故事运用之道——点亮而不炫目,赋能而不偏离故事是点亮课堂的神来之笔,但运用之道贵在精准与适度:

1.紧扣目标,服务数学本质: 故事是载体,数学是灵魂。故事的设计必须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服务于学生对核心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思维能力的提升。避免故事喧宾夺主,流于形式热闹而数学内涵苍白。

2.精炼生动,契合认知水平: 故事语言要简洁、生动、符合儿童心理特点。情节不宜过于复杂冗长,以免分散学生对数学信息的注意力。低年级宜用拟人化童话、生活小故事;中高年级可融入历史典故、科技背景等,增加深度。

3.巧设冲突,激发认知需求: 好的数学故事往往包含“ 认知冲突” 或“ 问题困境” ,这是驱动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的关键引擎。如《倍的认识》中“ 1 个半?” 的疑惑,《植树问题》中条件不断变化带来的挑战。

4.多元呈现,丰富感官体验: 除教师口述外,可结合绘本、动画短片、手偶剧、情景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呈现故事,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增强代入感和体验感。利用好板书、简笔画、实物道具等辅助理解。

5.鼓励创编,促进深度理解: 引导学生改编教材习题情境为故事,或基于所学知识创编新故事,是检验理解程度、发展创新思维和数学表达能力的高阶活动。教师需提供支架(如关键词、主题范围)和积极反馈。

四、结语:让故事之光照亮数学学习的漫漫长路

故事,是儿童认知世界的天然密码,是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有效密钥。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巧妙地将故事元素融入知识引入、概念建构、问题解决、思维拓展等各个环节,使原本抽象的数学符号在生动的叙事中获得了生命,使逻辑严密的数学思维在有趣的情境中得以萌发和生长。

当“ 龟兔赛跑” 的钟声敲响时间的序曲,当小松鼠的松果点亮“ 倍”的奥秘,当绿精灵的森林项链串起间隔的规律... 我们看到,故事如同一束温暖而明亮的光,驱散了学生对数学的陌生与畏惧,点燃了他们眼中好奇与探索的火焰,照亮了他们通往数学核心素养殿堂的路径。

巧用故事,不仅点亮了一堂堂数学课,更点亮了孩子们心中热爱数学、拥抱思维的火种。这火种,终将伴随他们在未来的学习旅程中,持续发光发热,照亮更广阔的理性世界。

参考文献:

[1]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于建.求知导刊,2021 (29)

[2]以故事为驱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以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为例[J].林仕娥.广西教育,20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