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以生活为中心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改革

作者

黄丽媚

深圳市光明区光明小学

摘要:本研究聚焦小学数学课堂改革,深入剖析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探讨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过程的具体策略及其对学生数学思维、实践能力培养的积极影响。研究发现,生活化教学能有效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创新精神、提升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强化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构建课堂生活实践情境、运用信息技术促进知识具象化、引导学生知识实践应用、鼓励学生强化探究意识等策略,可助力构建生动、互动且富有成效的小学数学教学环境,推动小学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本研究为小学数学课堂改革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参考,有助于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能力培养

引言:

在教育不断革新的当下,小学数学教学正经历深刻变革。传统数学课堂侧重于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难以将抽象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应用能力薄弱。以生活为中心的课堂改革,旨在打破这一困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日常经验深度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生活场景中感知、理解和运用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众多学者如李鑫、张树云等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展开研究,为本文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但现有研究在教学策略的系统性、实施细节及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深入探讨等方面仍有拓展空间,本研究将对此进行补充与深化。

一、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改革的重要性

(一)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距离

数学知识抽象性强,小学生认知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生活化教学能化解这一矛盾。例如,在学习加减法和分数概念时,借助购物、烹饪活动,学生可直观理解数量增减和部分与整体关系,消除对数学的陌生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并非高深莫测。

(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当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被充分激发。生活化教学创设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数学乐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时,以校园为场景让学生描述各建筑物位置,学生参与热情高涨,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

生活化改革为学生提供了广阔创新空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需灵活运用知识,突破常规思维,提出新方案。在“设计校园绿化方案”活动中,学生综合运用图形面积计算、比例等知识,创造性地规划绿化布局,锻炼了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

(四)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生活化教学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深化对知识价值的理解,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统计”知识后,学生收集家庭每月水电费数据,制作统计图表并分析变化趋势,学会运用统计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据处理问题,增强了知识应用能力。

(五)强化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

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整合、创新教学方法等能力。教师在设计生活化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提升数学功底与教学技巧,实现专业成长。例如,教师在设计“数学与环保”主题教学活动时,需整合数学知识与环保知识,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二、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改革的策略

(一)构建课堂生活实践情境

构建生活化课堂实践情境是改革关键。教师应依据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特点,设计有意义、有趣味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参与。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购物》教学为例,教师可创设购物场景,准备日常用品图片与价格标签,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购物过程,学习货币计算与使用。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购物体验,在家长陪同下到超市小额购物,记录商品信息并回校分享,培养社交与表达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设计购物主题游戏或应用,融入价格比较、预算制定等元素,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鼓励学生制定家庭购物计划,提升计划与决策能力。

(二)信息技术促进知识具象

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注入活力,能将抽象概念具象化。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延伸至课外,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学为例,运用3D建模软件,让学生在电脑上操作立体图形,旋转、缩放观察物体不同视角变化,加深对图形特征理解。借助在线教育平台,提供动画视频展示物体组成与变换过程,设计拼图、图形匹配等互动小游戏,增强学习趣味性。鼓励学生课后使用移动设备下载学习应用,进行针对性练习,提升数学能力。

(三)引导学生知识实践应用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解决问题能力是生活化教学重要目标。教师可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组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据的表示和分析》教学为例,让学生收集班级出勤记录、运动成绩、身高体重等数据,用图表表示并分析。设置生活相关问题,如分析班级出勤率、找出运动优势项目等,激发学生探索欲。组织小组活动,共同完成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培养团队协作与交流能力。安排展示环节,让学生分享成果,巩固知识,提升表达与自信。

(四)鼓励学生强化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是学生终身学习关键。教师应设置探究性任务,激发学生兴趣,提供指导支持,促进成果分享交流。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教学为例,设计生活实际问题,如家庭装修图形变换、游乐设施对称性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图形运动模拟操作平台,让学生直观感受图形变化规律。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设置开放性问题,如将不规则图形变规则,鼓励学生头脑风暴。注重评价反馈,组织成果展示,增强学生自信与学习动力,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成长。

三、未来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展望

(一)深化跨学科融合

未来小学数学课堂改革将进一步强化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界限。数学与科学、艺术、语文等学科的联系会更加紧密,形成综合性学习情境。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可结合美术课程中的图形绘画与设计,让学生从美学角度理解图形的对称、比例之美;在学习统计知识时,融入科学实验中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借助新兴技术创新教学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将迎来更多创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教学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习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精准的学习建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VR和AR技术能够创造出更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在学习“体积与容积”时,学生可通过VR设备走进虚拟的厨房,直观地理解不同容器的体积和容积概念。这些技术将极大地丰富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三)拓展实践活动的广度与深度

未来的小学数学课堂将更注重实践活动的拓展。实践活动的范围将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涵盖社区、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开展数学实践项目,如社区环境调查中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科技馆参观学习,在参观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如观察科技馆中的机械装置,探究其中的数学原理。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作用将日益凸显,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家长可以在家中开展数学亲子活动,如亲子数学游戏、家庭理财规划等,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感受数学的乐趣。社区可以组织数学科普活动、数学竞赛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展示的平台。学校则发挥主导作用,协调家庭和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结束语

将生活实践与小学数学教学紧密结合,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意义重大。随着教育观念更新,小学数学课堂改革正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未来,需持续探索创新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受生活魅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鑫.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之我见[J].天津教育,2024,(15):28-30.

[2]张树云.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4,(22):108-111.

[3]陈加海.让生活化融入课堂,提升小学数学学习效率[J].试题与研究,2024,(13):97-99.

[4]孙小霞.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探究[J].读写算,2024,(17):83-85.

[5]张永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4,(13):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