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论藏羌彝舞蹈表演从“形”到“神”的风格把握

作者

李倩瑶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21

在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舞蹈作为一种最为古老且最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之一,谱写着多元一体的少数民族文化,承载着各个民族独有的集体记忆、风俗传统与文化信仰。本文将从四川藏羌彝舞蹈教学实践课程中通过系统的实践学习,将其内化为理论要点,探索四川地域藏羌彝少数民族的动作风格特色与信仰文化精神的路径表达,从“形神”的角度,深入探索从舞蹈表演的角度如何把握舞蹈艺术的风格和文化传达的内在逻辑,为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创新奠定基础。

一、“形神兼备”:藏羌彝舞蹈表演的美学核心

关于“形神”最早的论述在先秦已经出现,例如《荀子 • 天论》:‘形具而神生”,又如《黄帝内经》从医理的角度认知“形神”,认为形神相守,需要懂得“节制” ① 。并且,随着形与神之间的关系不断被人们哲学化,两者自身原本的涵义、性质与价值都发生了变化,从中也产出不同时代对其不同的审美理解。庄子以“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的论断,强调精神对形体的统摄作用,奠定了形神关系的哲学基础。到了汉代,《淮南子》提出观点“神贵于形”“以神制形”的美学原则,认为“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将形神关系从哲学思辨延伸至艺术创作领域。唐代李嗣真则沿用魏晋顾恺之“传神写照”论,指出人物传神的关键不仅在于眼睛,更在于所有艺术细节共同构成的艺术场景 ② 。宋代郭若虚主张“气韵非师”,均体现对超越形体表象、追求内在精神的审美追求。

在古人看来,天也有喜怒哀乐,“与人相副,以类合人,天人一也”“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③ 。而“万物位育“就是指天地各归其位,万物都能自由长育,即《中庸》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生态追求,是人与自然和请其生的至高境界 ④< 。这种宇宙观,深刻地塑造藏羌彝舞蹈的美学特质。

二、“以形传神”:藏羌彝舞蹈表演的风格转化

( 一)“形”——典型动作语汇的把握与重构

1. 颤膝、三步一撩与踢踏

藏族舞蹈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对外的包容性、沉浸的实践性和内隐的价值性,以稳、沉、圆、柔的舞蹈动作展现藏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整体风格鲜明而独特,融合了藏族人民的生活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其中,““颤膝”通过膝关节进行“屈”“伸”的上下方位运动,强调“慢伸快屈”,并进行有节奏的颤动,找到藏族舞蹈连绵不断的韵律感,体现藏族人民在高原生活中形成的坚韧与沉稳。“三步一撩”主要是基于藏族舞蹈中常见的平步、拖步等常见步伐,而“撩”是在颤膝的动律之下由膝盖带出,将腿吸起,经抛物线向前或向旁踢出。在现代舞蹈创作与表演中,舞者对这些动作语汇进行提炼与重构,在保留其核心动律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舞蹈的表现手法,如在群舞编排中,通过不同舞者动作的错落、叠加,形成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既传承了藏族舞蹈的经典形态,又赋予其新的艺术表现力。

2. 一顺边、跳锅庄:羌族舞蹈动作的体态与节奏创新

羌族又被称为是“云朵上的民族”,他们大多居住在海拔 2000 米以上的高山或者半山的位置,其山路狭窄崎岖,通过时必须高度谨慎,因而,为了保持平衡与稳定,人们不得不采取侧身行走的方式,同侧手臂也会顺势摆出,展现出“一顺边”的形态。这种“一顺边”的体态特征经世代传承,从日常行走升华为独特的舞蹈美学。在“跳锅庄”中,舞者以胯为轴,身体重心随步伐波浪起伏,同侧手脚协调配合,或扬或垂,将山地行走姿态转化为韵律动作。步伐结合碎步、拖步与踮脚,肩部柔韧摆动,使“一顺边”兼具平衡感与灵动性。

在当代表演和创作中,突破传统程式,放大肢体扭转幅度、延伸动作轨迹,将“一顺边”从线性运动化为空间立体塑造;同时融入现代音乐节奏,让传统匀速踏歌变为快慢交错的复合韵律,实现传统体态的现代转型。

(二)“神”——文化精神内核的内化与传达

藏族舞蹈中,对“神”的传达往往与藏传佛教文化紧密相连。舞蹈动作中蕴含的虔诚、敬畏之情,以及舞蹈整体所营造出的神圣、庄严氛围,都是藏族人民宗教信仰与精神追求的外化体现。例如,在一些祭祀性藏族舞蹈中,舞者的动作缓慢、庄重,手势模仿着宗教仪式中的祈福动作,通过舞蹈表达对神灵的敬仰与祈求,使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能感受到藏族文化中对生命、自然与神灵的尊重。彝族舞蹈的“神”,聚焦于对自由、欢乐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彝族是一个热情奔放的民族,其舞蹈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激情。在“火把节”相关的舞蹈中,舞者们围绕火把尽情舞动,动作热烈奔放,传递出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彝族舞蹈中还蕴含着对祖先的崇拜与缅怀,以及对民族传统的坚守与传承。舞者在表演时,要将彝族文化中乐观向上的精神、对族群的认同感内化为表演的动力,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舞蹈动作、充满激情的表演状态,将彝族舞蹈的文化精神内核充分展现出来,让观众感受到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强大生命力。

结语

藏羌彝舞蹈表演从“形”到“神”的风格把握,既是对艺术本体的实践探索,也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在“形神论”美学框架下,这些舞蹈通过解构与重构颤膝、一顺边、朵洛荷等典型动作,实现传统体态向现代艺术语言的转化;同时以宗教信仰、历史记忆、生命热情为内核,将“天人合一”哲学智慧融入肢体叙事,使舞蹈成为民族精神的动态图腾。这一过程要求舞者既精准把握动作的文化内涵,又要在精神层面与民族文化深层联结,在课堂训练与舞台呈现中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碰撞的当下,藏羌彝舞蹈“形神一体”的传承创新,不仅为少数民族舞蹈发展提供方法论,更在文化自信构建中彰显独特价值。唯有让“形”承载文化记忆,“神”焕发时代光彩,藏羌彝舞蹈才能持续绽放光彩,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鲜活载体。

参考文献:

[1] 苏娅, 张紫靖.“形神观”: 中国古典舞身体文化关键词研究刍议[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4,(06):51-54.

[2] 刘林珂 . 中国舞蹈形神关系辨析 [J]. 戏剧之家 ,2025,(10):104-108.

[3] 李征 .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根基 [J]. 山东社会科学 ,2023,(06):5-11.

[4] 李征 .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根基 [J]. 山东社会科学 ,2023,(06):5-11.

[5] 姚 琳 . 藏 族 舞 蹈 身 体 符 号 的 表 意 机 制 探 究 [J]. 藏 舞 蹈学 ,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