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视角下的乡村研学基地设计研究
孙慧
陕西师范大学 710119
摘要:在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活化乡村经济、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本文以菏泽市驴聪聪农场为研究对象,探讨非遗文化视角下乡村研学基地景观设计的策略与实践。提出以非遗元素为核心的景观符号转译、沉浸式体验场景营造、“教育+生产+旅游”功能叠加等设计方法,来更好的促进非遗文化传承与乡村经济协同发展。
关键字:非遗文化;乡村研学基地;菏泽;景观设计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乡村研学基地作为新兴的旅游与教育模式,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系列有关研学旅行的指导性文件的颁布,让研学旅行有了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期。2016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首次明确研学旅行作为校外教育活动的定位,建设研学基地;2024年山东省教育厅颁布《山东省中小学研学实践课程开发指南》,明确研学课程需体现地域文化特色,鼓励非遗元素融入课程设计。
研学成为了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新模式,乡村研学基地也成为连接城乡、活化传统的重要空间载体,以本土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菏泽乡村研学基地景观设计的发轫点,不仅可以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还能更好的乡村经济的发展。
二、非遗文化在乡村研学基地景观设计的价值内涵
1.促进文化传承
非遗文化是乡村地域精神的集中体现,其核心价值在于“活态性”与“保护性”。传统非遗保护多以博物馆静态展示为主,而乡村研学基地则可以通过景观设计将非遗技艺、民俗活动、生产场景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的空间载体,使研学者在参与中从多方面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例如,采用叙事理论将非遗的“技艺制作流程”转化为具有故事情节的“空间叙事”,非遗就实现了从“静”到“动”的转化。
2.增加经济赋能
在景观设计中融入非遗文化,能够提升乡村研学基地的独特性与吸引力。带动农产品加工、民宿餐饮等业态发展,构建“非遗+农业+旅游”的产业链条,实现从单一农业经济向文旅融合经济的转型。
3.提升教育赋能
研学的核心是“在游中学”。非遗文化主题的景观设计可通过空间布局、设施小品、互动项目等营造沉浸式学习场景,将课堂搬到自然中。例如,在农场景观中设置非遗技艺演示区、技艺工坊等,让青少年在观察、实践、互动中理解非遗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增强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
三、乡村研学基地景观设计的现存问题——以吕集村为例
1.缺乏地域特色
当前驴聪聪农场的景观设计中,非遗文化多以孤立的雕塑、展板形式呈现,缺乏对“牡丹文化”“鲁锦”等非遗文化的深入挖掘。农场的研学基地专项设计缺乏非遗文化的表达,例如,农场的入口处,没有进行特色设计,场地内的设施也是生搬硬套,导致文化表达停留在表面,难以让研学者复研。(如图一)
2.体验感不足
研学课程没有结合本土地区的非遗文化,研学形式较为单一,无法让研学者感受到文化的归属感;基地受季节时令性影响大,农场的基础设施不足也成为研学体验感差的一个原因。(如图二)
3.功能单一,设施不足
农场内农业生产区、研学体验区、休闲服务区的功能布局存在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善。例如,农产品种植区未与非遗手作结合,研学者无法体验“从田间到工坊”的生产闭环,难以形成“文化体验—消费转化”的完整链条。
四、设计策略
1.对非遗元素的转译与提取
梳理菏泽的非遗文化,可以将“鲁锦纹样”(如“枣花”“水纹”)转化为铺装、景墙等景观小品的装饰;将“毛驴耕作工具”(如驴车、磨盘)改造为雕塑、装置艺术,形成可识别的文化符号。例如,在农场入口设置“鲁锦编织景墙”,以彩色金属条模拟织机经纬结构,嵌入毛驴剪影图案,直观展现“毛驴文化+鲁锦技艺”的文化特色。在驴聪聪农场中,可设计“棉花种植区→毛驴运输道→鲁锦纺织工坊→非遗展厅→成品市集”的动线,研学者沿路线参与摘棉、纺线、织布等环节,在空间移动中理解非遗技艺的生产逻辑与文化内涵。
2.沉浸式场景营造与多元互动设计
打破以往以视觉主导的景观设计,结合五感进行设计。例如,在鲁锦工坊旁设置“材料花园”,种植棉花、染料植物,研学者可触摸纤维质感、观察染色过程,增强对非遗材料的认知;在农场核心动线中,设置“牡丹传说浮雕墙”,以菏泽著名戏曲故事为题材,结合AR技术,研学者通过扫描浮雕,可以观看动态的故事演绎。在基地景观设计中设计如“毛驴拉磨体验区”“织机操作台”“民俗游戏广场”的空间,鼓励游大家主动参与非遗实践。通过当地非遗传承人的讲解,提升体验的深度与趣味性。
3.“非遗+”产业模式下的空间复合利用
将农业生产区转化为“可教学的景观”,例如在棉花种植区设置标识牌,标注种植历史、纺织用途;在毛驴养殖区建设“毛驴科普馆”,展示毛驴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及相关民俗。这种设计既保留农业生产功能,又赋予其教育与观赏价值。在基地内,打造“前店后坊”式的空间布局,在工坊后方设置非遗产品展示区与销售区,游客可现场购买自己参与制作的鲁锦制品,促进经济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文化,一方文化体现一方的传统乡土人情。将非遗文化融入乡村研学基地,不仅可以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乡村独特的文化;还可以促进乡村研学旅游发展,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和体验非物质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l]孙文茂,刘艳如.红色旅游景区开展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研究——以济宁羊山景区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9
[2]黄蕊玉,武嘉心,李媛怿,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景观设计实践——以上海市崇明区裕昌小学研学基地为例[J].现代园艺,2023
[3]高金芳,冯昕颖.乡村文创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探索——以南京乡村游为例[J].科教导刊,2021
作者简介:
孙慧,女,1999年12月,山东菏泽人,硕士学位,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