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视角下的贝叶斯公式教学
王利云
乳山市第二中学
引言:
这个世界是数据智能决策的世界,贝叶斯定理已经不再是书中的一个数学等式,它是机器学习、自然语言理解、自动驾驶等人工智能学科的基础,“用证据更新信仰”的思想就是数学“智能”的缩影。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加入 AI的视角,把数学课变成探索 AI 的奇闻轶事,是高中数学课的一次颠覆,也是把数学当成基础课的全新感受。
一、AI 视角下的贝叶斯公式教学规划
(一)教材分析
贝叶斯公式通常编在人教版高中数学“条件概率与独立性”这一节中,文本一般的呈现逻辑是:条件概率定义复习→交事件概率的乘法公式引出→全概率公式推导→贝叶斯公式推导→配简单疾病诊断、抽签问题等。这一逻辑简单明了,数学味儿浓,但应用例子的确有些老套,和学生现代生活、科技知识有一定距离。AI 视角的注入是对文本逻辑的“赋能”“升格”[1]。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分析
因此,基于 AI 的这节课,其教学目标定位理应在传统知识技能基础上再丰富、再提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利用贝叶斯公式计算问题的方法;学会运用全概率公式与贝叶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 体验由具体 A I 实例抽象出数学模型,感悟贝叶斯公式在“信息更新”与“决策优化”方面的作用;培养数学建模与数据分析能力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数学作为人工智能等先进学科的基础科学,激发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兴趣; 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证据修正观念。
教学重点:贝叶斯公式的推导及其“逆概率”问题的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先验概率、后验概率等概念;从实际生活中的“信息更新”问题,引入一个贝叶斯概率。
(三)AI 视角下的贝叶斯公式教学策略
该节课的教学设计将按照情境导入—探究析理—公式建立—AI 应用—总结升华的脉络进行。
1. 情境导入:从“智能过滤”设疑,激发认知冲突
课堂导入,教师不急于直入主题,而是先给学生呈现这样一个似曾相识又完全不同的问题:“同学们,我们电子邮箱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的邮件,这些邮件多数是以垃圾邮件的形式存在的,请同学们回答一个问题,邮箱系统是如何像一个智能秘书一样,能够从一大堆邮件中将垃圾邮件自动地筛选到垃圾箱中去的?它智能在哪儿呢?”这是一个源于学生生活,却又直指 AI 应用,能迅速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问题,学生可能会给出“关键字检索”“机器学习”等泛泛的答案。教师顺势引导:“同学们的回答都说得非常非常好,但是我们想揭示的是它背后最本质的那层数学,是一个叫做‘贝叶斯公式’的数学定理,它决定了机器这样的‘智能地用概率做判断’的能力。”
2. 探究析理:构建简化模型,化解抽象难题教师引导学生将复杂的垃圾邮件过滤问题简化、数学化。
步骤一:定义事件令事件 A :一封邮件是垃圾邮件,事件 B :一封邮件有“发票”。
步骤二:已知条件。我们根据以前收到的邮件统计,可以得到:垃圾邮件占所有邮件的比率为 P(A) ;垃圾邮件中含有“发票”一词的比率 P(B|A) ;正常邮件中含有“发票”一词的比率P(B|)。
步骤三:提出问题。现在,我们收到一封新邮件,里面包含了“发票”这个词。我们最关心的问题是:这封邮件是垃圾邮件的概率有多大?即求P(A|B)。
至此,我们完成了完整的“执果索因”的贝叶斯问题建模,学生已经非常清楚地看到,AI 判断,就是当新的证据(B)出现后对于先验的信念(A)的概率)的一次更新。
3. 公式构建:类比推导,突破数学形式教师请学生回顾条件概率的定义: 。
其中,分子 P(AB)=P(A)P(B∣A) ;分母 P(B) 是“邮件中出现‘发票’这个词”的总概率,这一事件的发生有两种可能: ① 邮件是垃圾邮件且出现“发票”; ② 邮件是正常邮件且出现“发票”。这正好符合全概率公式的应用场景:
)
将分子分母代入,即可得到贝叶斯公式:P(A|B)=
这一推导过程水到渠成。教师强调公式中各部分的实际意义:先验概率 。
4. AI 应用:代入数据,见证“智能”诞生
教师提供假设数据,由学生进行计算,让学生亲眼见证数学的“智能”出现。
假设:P ⋅(A)=0.3 ( 30% 的邮件是垃圾邮件), P(B∣A)=0.8 (垃圾邮件中 80% 会出现“发票”),P(B| )=0.05(正常邮件中仅5% 会出现“发票”)
提问:一封含有“发票”的邮件是垃圾邮件的概率是多少?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 P(A ∣ B) ≈0 .873 计算结果意味着,当“发票”这个词条出现时,垃圾邮件的机率从原来的 30% 陡然上升到 87.3% !机器正是依据这个概率的数值而做出了“判为垃圾邮件”的睿智选择。
教师接着说:“真正AI 垃圾邮件过滤器,它考虑了成千上万个单词( 属性),构造了一个大规模的贝叶斯模型,整合了所有证据,来做决策。但是它的最高深也是最朴素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刚才推导并应用的贝叶斯公式。”这个解释,让学生对高大上的AI 有了一种“原来如此”的直观认识。
结束语:AI 思维渗透贝叶斯公式教学,不仅仅是“贴标签”“举例子”而已,更是一次教学思想的革命,是数学与高新技术的衔接,是课堂教学从“教书育人”到“育人育人”的转变,是“解题”到“育人”的转变,是教会学生一个公式、种下一颗种子的过程,是用数学改变世界的种子,是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晓静 . 基于 CTI 教学模式的公式教学实践探索——以“贝叶斯公式”为例 [J]. 中国数学教育 ,2025,(12):25-30.
[2] 张琦 . 谈贝叶斯公式及其应用 [J]. 数学通报 ,2024,63(08):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