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高速公路隧道钻爆法施工技术优化策略
张帆
中铁隧道局集团一处有限公司 041500
一、引言
中国高速公路隧道建设呈现"长、大、深埋、集群"趋势,2024年运营高铁隧道超5000座(总长8500km,含135座10km以上特长隧道),在建1600座(含85座特长隧道)。钻爆法凭借灵活、经济等优势占据82%市场份额[2][8],但面临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机械化不足等挑战。当前正通过数字孪生、5G等技术推动智能化转型,三维激光扫描等新技术可使施工效率提升90%。
二、钻爆法施工技术现状与问题分析
1.技术发展现状
钻爆法施工技术历经人工、机械化至数字化阶段。近年,大型设备应用显著提升其机械化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其智能化发展。爆破技术上,控制爆破技术成熟,数码电子雷管提高爆破精度。支护体系方面,形成初期支护核心技术及基于监控量测的动态设计方法。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钻爆法施工技术进步显著,但在高速公路隧道建设中仍面临挑战:
机械化配套不足:设备对软弱围岩适应性差,硬岩等条件下可连续施工,软弱围岩和土质隧道中应用受限,致机械化与人工并存、效率低。
爆破精度控制难:传统设计依赖经验,数据支撑不足,超欠挖严重,周边眼痕迹保留率低,影响质量与效益。
支护时机把握不准:机械化装备作业线占空间大,二衬台车距掌子面远,支护滞后,威胁围岩稳定性。
信息化水平不高:施工数据处理能力不足,难以实现信息化施工与动态设计。
工序协调困难:各工序衔接不畅,施工组织效率低,地质复杂地段进度缓慢。
3. 钻爆法施工技术优化策略
3.1数字化技术赋能施工全过程
数字孪生技术为钻爆法施工开辟新路径,实现施工全流程可视化、智能化管理。
数据采集与处理: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全息扫描开挖轮廓,精准判定超欠挖,全站仪可自动指引欠挖位置。掌子面自动素描技术基于点云数据识别围岩产状,预测走势。
虚拟模型构建:整合地质勘察、设计参数及实时监测数据,构建隧道工程数字孪生模型,直观展示围岩状态、支护结构受力情况。
实时监测与预警:通过设备传感器实时采集围岩变形、支护应力等数据,结合预设阈值自动预警。
施工方案优化:基于数字孪生模型模拟比选施工方案,优化爆破参数、支护时机等。如渝昆高铁缙云山隧道工程,通过数字化模拟优化三臂凿岩台车参数,Ⅳ级围岩段施工效率提升92.59%。
3.2机械化配套与装备升级
差异化设计机械化配套方案,是提升钻爆法施工效率的关键。
凿岩设备优化:改进三臂凿岩台车应具备高智能、强适应、高精度定位及多自由度调节等特性。如缙云山隧道采用改进台车,通过机器人建模与误差补偿,实现臂架高精度定位,Ⅳ级围岩段施工效率提升92%以上。
支护设备配套:研发智能锚注、拱架、湿喷台车等系列设备,形成完整机械化作业线。多功能拱架台车与“一长两中两短”铰接安装技术,增强结构抗弯刚度,减少吊装次数,提高定位精度。
出渣运输系统:采用无轨运输,配置挖掘机、装载机、自卸汽车,形成高效出渣系统。飞蛾山隧道优化运输组织,Ⅳ级围岩段出渣时间缩短0.5小时。
二次衬砌设备:采用液压自行式衬砌台车,集成自动布料、智能养护系统,提高衬砌质量与效率。优化台车结构,减少空间占用,缩短与掌子面距离。
3.3 爆破参数精细化设计
爆破设计是钻爆法施工的核心环节,精细化爆破参数设计对控制超欠挖、提高施工质量至关重要。
围岩分级爆破:根据不同围岩条件,设计差异化的爆破参数:
硬岩:周边眼间距55-70cm,最小抵抗线60-80cm,装药量0.30-0.35kg/m
中硬岩:周边眼间距45-65cm,最小抵抗线60-80cm,装药量0.20-0.30kg/m
软岩:周边眼间距35-50cm,最小抵抗线45-60cm,装药量0.07-0.12kg/m
数码电子雷管应用:采用数码电子雷管实现精确延时控制,降低爆破振动,改善破碎效果。通过调整起爆时序,优化爆炸应力场分布,减少对保留岩体的损伤。
3.4 支护体系协同优化
支护体系协同优化是隧道施工安全的重要保障,需从支护参数、时机、材料三方面系统优化。
动态支护时机确定:基于围岩-支护相互作用,建立考虑机械化施工特点的二衬支护时机动态优化方法,通过计算承载极限比、荷载分担比等指标评估安全性。研究表明,二次衬砌可分担7%-13%围岩荷载,机械装备作业线布设80-120m时,围岩安全系数达1.19-1.30。
初期支护强化:软弱围岩地段,采用早强锚固剂和注浆锚杆植入工艺,快速施加预应力,提高锚杆抗拔力。钢拱架安装采用多功能台车与铰接式拼装技术,增强结构整体性。
支护材料性能提升:喷射混凝土添加改性聚酯外加剂,提高抗裂性能;采用湿喷工艺,减少回弹,改善作业环境。锚杆采用高强钢材,提高支护结构承载能力。
监控量测技术升级: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全息变形监测,一站扫描获取全息三维模型,准确评判变形区域,指导支护参数优化。
3.5 施工管理标准化与信息化
标准化、信息化管理是提升施工效率、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
工序标准化控制:对开挖、支护、衬砌等关键工序进行时间标准化管理。如飞蛾山隧道实施后,Ⅳ级围岩上台阶开挖时间从7.85小时缩短至5.5小时,Ⅴ级围岩从5小时缩短至3.5小时。
智能管控平台建设:构建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决策于一体的智能管控平台,实现施工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地质预报、监控量测、设备状态等多元数据,助力施工决策。
人员培训与考核:实施“七定”管理原则(定人、定位、定机、定量、定时、定耗、定奖罚标准),通过数据化手段进行绩效考核,提升施工人员技能水平。
应急预案管理:针对软弱围岩隧道施工风险,制定详细应急预案,定期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 工程应用案例分析
京昆高速公路秦岭终南山隧道工程
秦岭终南山隧道是京昆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隧道穿越区超过85%的围岩为III、IV、V级围岩。工程采用改进的三臂凿岩台车、早强锚固剂和注浆锚杆植入工艺、多功能拱架台车与"一长两中两短"拱架铰接式安装等机械化施工成套技术。
技术亮点:
改进的三臂凿岩台车实现了高智能化钻孔,系统自动生成爆破设计图,不必手动描点钻孔精度显著提高。
早强锚固剂使锚杆抗拔力明显提高,解决了软弱围岩支护难的问题。
多功能拱架台车减少吊装次数,提高拱架定位精度,缩短钢拱架安装时间。
应用效果:与人工风枪钻爆施工相比,机械化施工人数减少82%,施工时间减少45%,钻孔时间减少70%,施工效率提升90%以上。
三、结语
钻爆法施工技术优化是提升高速公路隧道工程质量、保障施工安全、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本文从数字化技术应用、机械化配套施工、爆破参数优化、支护体系协同和施工管理标准化五个维度,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钻爆法施工技术优化体系。
参考文献:
[1]刘飞香.钻爆法隧道施工装备技术进展与展望[J].现代隧道技术, 2024, 61(2):190-202.
[2]朱合华,凌加鑫,朱梦琦,等.钻爆法隧道智能建造:最新技术与未来展望[J].现代隧道技术, 2024, 61(2):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