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优化策略

作者

黄菊

合肥市桂花园学校教育集团慧园校区

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正深刻改变着教育领域。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其课堂教学也迎来了新的变革机遇。信息技术的引入,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加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能够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如何科学、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避免形式化、表面化,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课堂氛围激活、互动参与促进、学习边界拓展三个方面,探讨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1. 巧用多媒体,激活课堂氛围

传统语文课堂长期存在单向知识传递模式,教师主导的讲授方式容易导致学生思维钝化与参与度降低。随着数字化教育工具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度渗透,多媒体技术正逐步改变这种固化的教学格局。当古诗词赏析环节引入《经典咏流传》系列配乐朗诵视频时,学生不仅能通过听觉捕捉平仄变化,更能在视觉化书法艺术展示中理解意象组合的深层逻辑,这种多模态信息输入显著提升了古典文学审美的具象化程度。在自然景观类文本解读过程中,动态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具有特殊价值。以《黄山奇石》教学为例,教师同步呈现卫星遥感图像与清代画家渐江的山水画卷,通过时空维度叠加构建认知坐标系,使学生在观察花岗岩地貌特征时自然关联课文中 " 猴子观海 " 的文学描写。这种跨媒介信息交互策略有效弥合了文字符号与实体景观之间的认知裂隙。针对低学段学情特点,教育动画的叙事重构功能尤为突出。《小蝌蚪找妈妈》的水墨动画改编案例显示,当抽象的道德教育主题转化为具有视觉连续性的画面语言,学龄儿童更容易在角色位移与色彩渐变中把握叙事线索。

2. 搭建互动平台,促进深度参与

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的变化实实在在,想想看,过去语文课上大家怎么交流?老师问,学生答,形式就那么几种,不少同学可能整堂课都没机会开口说话,参与进去真不容易。现在呢?情况完全不同了!借助技术搭建起来的那些交流平台,比如“在线讨论区”,老师讲课文时抛出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学生们马上就能把自己的想法敲上去,你一句我一句,互相评论补充,这种热闹的多向讨论一下子就把课堂气氛搞活了。思维的火花在碰撞,表达自己、质疑别人的能力也在悄悄提升,这比只听老师说强多了。还有“实时投票系统”,课堂上做个小小测验或者选个观点,学生用手机平板一点,答案瞬间汇总到老师那里,学得怎么样立刻清清楚楚,老师马上就能调整接下来怎么教,反应快得很。一起干活也能变得特别方便,“协作编辑工具”像共享文档、在线白板,让一组学生共同完成一篇作文或者一个项目变得简单,大家一块儿商量、修改、贡献点子,团队合作和分享资源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技术甚至让老师和单个学生的对话也变得特别贴心,通过“学习管理系统”或者“即时通讯工具”,老师能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出学习建议、解答疑惑,这种一对一的帮助让学生心里更有底,学起来效果当然更好。语文课堂的时空限制被这些技术搭建的互动平台彻底打破了,课堂变得开放、活跃。学生们在这些实实在在的交流合作中,对知识的理解更深了,和别人沟通、一起做事的能力也练出来了,这才是真正学进去了、学透了。

3. 融合数字资源,拓展学习边界

当代语文教学的实践空间正被信息技术赋予前所未有的延展性与丰富性,这主要源于大量多样化的数字材料持续涌现并为课堂所用。诸如“电子图书”、“在线课程”以及“虚拟博物馆”等形态各异的资源库,凭借其涵盖范围的广泛性与呈现形式的多元特质,能够有效地适配不同认知偏好与学习节奏的学生个体。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整合这些数字化内容,实质性地打破了传统文本学习的物理边界,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更宏大知识领域的窗口。一个明显的应用场景体现在涉及历史主题的课文解析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直接进入“虚拟博物馆”空间,借助立体生动的“数字化展示”技术以及具有互动功能的解说系统,使学生身临其境般沉浸于特定的历史情境与文化脉络之中,从而获得对背景知识的具象且深刻的把握。对于自然科学相关的课文内容,精心筛选推荐的“科普视频”片段或具有操作性的在线模拟实验资源,则能够为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定律或自然现象提供强有力的直观认知支架,显著提升其对原理本质的认知清晰度。数字资源的独特价值还突出体现在其对自主学习与深度探究活动的支撑效能上。教师通过甄选并向学生开放高质量的在线学习门户或专用学习工具,鼓励学习者依据个人的兴趣焦点和学习需求自主挑选探究方向与材料内容。学生个体得以借助“电子图书”资源库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文本,这一过程持续性地滋养着他们的阅读理解深度与文学审美品位;同时,“在线写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反复锤炼书面表达能力的实践场域,并能够在此过程中及时收获来自学习伙伴或指导教师的建设性反馈意见,形成写作能力的螺旋式提升。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巧用多媒体激活课堂氛围、搭建互动平台促进深度参与、融合数字资源拓展学习边界,信息技术能够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然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技术手段。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数字化时代更好地适应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雷燕. 借助信息技术 提升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效果[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2025, (11): 54-56.

[2] 王金花 .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2025, (11): 76-78.

[3] 台君 , 王翠平 , 刘丽娜 , 李瑜 .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西部素质教育 , 2025, 11 (11): 15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