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析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能力提升的对策

作者

马代鑫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四川广汉 618307

摘要:2016年-2025年,十年间高校毕业生从2016年的765万人增长到2025年的预计1222万人,2025年较2016年增幅接近60%。青年就业群体规模庞大,就业形式严峻。在此现状下,本文探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就业能力提升的策略,以期望能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充分就业。

关键字: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能力提升

1.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能力的现状剖析

高校的就业情况和就业质量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能力息息相关,但大学生存在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就业能力不突出等问题[1]。接下来笔者从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与就业能力现状展开阐述。

1.1 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

在当今激烈的就业大环境下,大学生存在对职业规划认知不清晰、期望与实际不匹配等问题。一是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体现在高考后择校、选专业和大学就读期间。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往往受网络信息影响盲目选择热门专业,未考虑实际情况如个人兴趣、自身优势等,导致大学就读期间发现学校或专业与自身匹配度不高,对所学专业未来的职业领域充满迷茫。二是生涯发展路径缺乏连贯和逻辑性,体现在缺乏目标导向。在大学求学过程中,未弄清大学各个阶段应该干什么、做什么,或有阶段性目标但整体职业目标不清晰,各阶段目标衔接不畅通。三是职业规划定位不匹配,职业规划期望过高或过低。

1.2 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展现的就业能力越来越重要[2]。企业对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会认知、团队协作等就业能力也有了新的要求。在基本工作、专业技能能力上,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不够透彻,停留在表面,在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时难以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无法展现出基本工作能力、专业素养和实务经验。在社会认知、环境适应上欠缺,大学生长期处于学校相对简单、温和的环境,在进入社会后出现不适应工作环境和出现沟通障碍等问题。在团队协作能力上,不懂得优势互补,相互借鉴,相互配合,难以发挥团队合力。在创新能力上,由于实践经验较少,知识体系多停留在书本上,面对新问题、新挑战等,缺乏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限制大学生发展潜力。

2.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能力的协同关系分析

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能力是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目标的两个重要因素。在实现大学生就业目标时,职业规划对就业能力提升起到引导作用、就业能力提升对职业规划起到支撑作用。

2.1 职业规划对就业能力提升的引导作用

职业规划对就业能力提升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明确就业发展方向、激发大学生内生学习动力、促进综合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在明确就业发展方向上,大学生有了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后,更容易找到职业目标,清晰的职业目标为提升就业能力指明了方向。在激发大学生内生驱动力上,大学生有了清晰的职业愿景、明确的职业目标,能有目的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三是促进综合能力培养,科学的进行职业规划,能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就业能力与职业发展的联系。

2.2 就业能力提升对职业规划的支撑作用

就业能力提升对职业规划的支撑作用性,主要体现在增加职业规划可行性、拓展职业选择范围、推动职业规划调整这三个方面。在增加职业规划可行性上,大学生在通过专业技能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等一系列渠道提升就业能力后,可增加实现职业规划落地的可行性、现实性,使职业目标不再是空中楼阁。就业能力的提升让大学生更有底气去追求职业规划的目标,反之,职业规划的再精准、再合理,都无法实现。在拓展职业选择范围上,就业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大学生拓宽职业选择空间,大学生就业能力越强也更容易适应多变的就业环境和市场需求,如一名精通交叉学科的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时,就有不局限于所学专业的职业发展方向。在推动职业规划调整上,大学生在提升就业能力的过程中,随著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对职业规划的认知会更加成熟,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也会更加敏感,基于就业能力变化,适时调整职业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职业规划的最优解。就业能力的提升更好的支撑职业规划。

3.促进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能力的策略

上文分析了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能力的协同关系,大学生职业规划对就业能力提升有引导作用,就业能力提升对职业规划起支撑作用,二者对大学生职业发展影响深远,二者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实现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接下来笔者从社会、高校、学生三个层面来分析促进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能力提升的策略。

3.1社会层面的策略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大学生实现职业目标有助于社会稳定。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保障大学生充分就业。社会层面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能力:一是通过开展系列就业能力竞赛、生涯规划大赛等,为大学生打造一个展示自我、了解社会的平台。二是企业层面应担负起社会责任。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去,可向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见习服务等,为大学生更高质量充分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2 高校层面的策略

高校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主体,应肩负起做好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能力提升的首要责任。笔者从健全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加强师生联动、 强化实践育人三个方面来分析高校层面的策略。一是健全完善的职业规划体系,构建一套贯彻大学生涯过程的职业规划体系。大一,广泛摸排学生职业兴趣、人生目标,可通过职业测评、职业启蒙课程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定位;大二,开展职业探索课程引导学生初步确定职业目标;大三,注重专业技能学习,提高就业能力;大四,聚焦求职能力,通过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场礼仪等系列讲座等提高学生求职成功率。二是加强师生联动,教师要主动了解市场需求、学生需求,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要主动对接学生、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三是强化实践育人,高校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帮助学生走出校园将书本中的知识运用在实际中去,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3 大学生自身层面的策略

大学生自身层面的认识的提高也是重要一环。一方面,大学生要尽早的思考职业目标和职业兴趣,要对职业目标有清晰的定位,要认识到职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提高就业能力才是硬道理。另一方面,大学生要主动把握实习实践机会,广泛参与到社会实践、企业实习中去,在实习实践中锻炼就业能力,提升就业能力,还要通过不断地学习、自我能力提升,保持就业竞争力,适应复杂多变的就业环境。

4.结语

本文探讨了社会、高校、学生个人三个层面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能力的对策,以期大学生都能做好职业规划,提升就业能力,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梅宪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15):92-93.DOI:10.13615/j.cnki.1004-3985.2011.15.057.

[2]刘绍斌.大众化教育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7(06):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