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习中深度探究的实现路径
康学为
天长市城南小学 239300
为应对这些挑战,本文以“小小足球赛制设计师”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提出真实问题、构建层级任务以及借助支架学习,实现跨学科学习的深度探究。该活动以校园足球赛为背景,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数学、体育等多学科知识设计公平高效的足球赛制,试图揭示跨学科学习中深度探究的实现路径,为跨学科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提出真实问题,是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钥匙”
课标强调,学生应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因此,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真实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创新的源泉。
在“小小足球赛制设计师”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问题的提出并非教师的主观臆断,而是源自学生对校园足球赛制的质疑。在学校
体育节上的一次校园足球比赛中,一个实力较强的班级成绩不怎么理想。这一结果引发了该班学生对赛制公平性的质疑:比赛的赛制安排
是否存在不合理之处?这一真实问题迅速激发了该班学生的兴趣,成为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笔者所在学校“小茉莉”体育节暨四年级足球联赛淘汰赛对阵表如下图1。
“小茉莉”体育节暨四年级足球联赛淘汰赛对阵表

学生认为,淘汰赛存在偶然因素,在抽签的第一轮比赛中,四(9)班和四(4)班、四(3)班和四(1)班抽中在一起,这样的强队第一轮就分在一起,必然会使得另一支强队无缘冠亚季军,而稍弱的队伍四(8)班和四(2)班却因为赛制的因素,运气好,抽中了轮空,其中四(2)班还争夺了亚军,这样有失公平。
对于学生的想法,笔者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能不能设计一个相对公平的赛制?”这一问题由学生提出,引发了广泛讨论。学生分组合作,相互补充,最终形成了以下问题。
问题1 :如果我是足球联赛赛制设计师,如何设计更公平问题2 :目前有哪些足球比赛赛制?问题3 :我们学校的足球比赛赛制存在哪些不公平之处?
……
“小小足球赛制设计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这几个问题激发了笔者所在班级学生的兴趣,主要因为探究主题源于学生在“小茉莉”体育节足球联赛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他们因赛制不公平而希望改变,是真正想解决的问题。在真实情境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开启了跨学科主题探究活动。
二、构建层级任务,是激励学生全程投入的“推进器”
跨学科学习并非简单的多学科学习,其核心是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引领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时运用数学或其他学科知识。一方面,锻炼批判性思维,激发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培养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在“小小足球赛制设计师”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根据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主题,设计了以下3 个学习任务。任务一——调查与分析。学生首先需要制作调查表,分析常用足球赛制的优缺点。任务二——创意设计与方案推介。制定一个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足球赛制新方案,既要达到公平,又要保证高效,并将其介绍给本班体育老师。任务三——实践与应用。学生按照自主设计的新方案,策划并实施一场足球比赛。

任务一的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自发地学习了足球比赛赛制的相关知识。他们以四、五年级的班级数为例,如下图 2 和图 3,借助数据进行观察,思考分析。


学生通过举例四五年级,对单淘汰赛和循环赛进行了深入数据分析。他们发现:四年级9 个班的单淘汰赛,需要进行8 场比赛;五年级 10 个班的单淘汰赛,需要进行 9 场比赛。每轮比赛都会淘汰一半的队伍,赛制较短,但容易出现强队过早相遇的情况,导致比赛结果不够公平。通过这一任务,学生不仅掌握了不同赛制的特点,还发展了数据意识,初步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出了“怎样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设计赛制?”这一真问题。
如何解决现在的真问题呢?学生提出他知道每四年一次会有足球世界杯,可以查一下资料
学生搜集资料后发现,世界杯通常持续一个月左右,32 支参赛队伍采用小组赛与淘汰赛相结合的赛制。小组赛阶段,32 支参赛球队通过抽签分成8 个小组,每组4 支球队。小组内,球队之间进行单循环赛,每支球队与其他三支球队各进行一场比赛。比赛结果分为胜、平、负三种情况,胜一场得3 分,平一场得1 分,负一场得0 分。小组赛结束后,根据积分排名,每个小组前两名晋级淘汰赛。如果积分相同,则会通过净胜球、进球数、相互比赛结果等规则来确定排名。据此完成任务二,设计新的赛制方案,如下图4。


以五年级 10 个班为例,先抽签分成 A、B 两组进行单循环赛,每组 10 场比赛,再根据积分确定 A、B 组前两名进行单淘汰赛,即 A 组第一对B 组第二,A 组第二对B 组第一,胜者进行冠军赛。这样的赛制,冠亚季军会名实相符。
三、借助支架学习,是助力学生深度探究的“推进器”
支架理论,即支架式教学理论,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教师或更有经验的同伴提供的支持,帮助学习者完成更高难度的任务,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支持被称为“支架”,类似于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它在学习者需要时提供帮助,随着学习者能力的提升,逐渐减少支持,最终使学习者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这样的支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豁然开朗,还能有助于深度探究。
任务类支架。在跨学科学习中通过设计问题串和任务链,均是任务类支架。这样的支架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研究思路。问题串的梳理让学生明确了研究方向,任务链则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例如,任务一的调查与分析为任务二的方案设计提供了基础,任务二的方案设计又为任务三的实践应用提供了依据。
资源类支架。学生提出了“怎样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设计赛制?”这一真问题。如何解决这样的真问题呢?学生提出了足球比赛中有世界杯足球赛,通过网络资源、报刊资源……学生搜集了世界杯的赛制,先抽签分组打循环赛,根据积分确定小组中前 2 队出线,再打单淘汰赛的建议。在这样的资源信息补充后,学生自然解决了遇到的这个问题,同时积累了解决真实问题的方法,对今后解决其它问题能够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
评价类支架。活动最后,设计了小组合作评价单、组员自评评价单、活动表现评价单、成果应用评价单,通过自评、调查问卷等多种评价方式,从主题活动的参与度、小组语言表达的清晰度、成果方案的创新度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评价,帮助学生发现优劣势,提升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本次“小小足球赛制设计师”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通过提出真实问题、构建层级任务和借助支架学习,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推动了他们的深度探究。学生不仅在活动中提升了数学核心素养,还学会了运用数学和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