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郭智敏
湖南省矿产资源调查所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人均预期寿命的显著增长,延迟退休政策成为了破解劳动力供给问题、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手段。本文从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市场、社会养老保障三个方面分析了延迟退休提出的国内现状,并在延迟退休与劳动力供给的关系基础上,从短期以及长期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延迟退休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提出可以从促进青年就业创业能力以及增强老年人就业能力两个方面来缓解目前延迟退休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短期负面影响。
关键词:延迟退休;劳动力;就业;影响研究
早在 2021 年发布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四五” 规划》中,就已经提出了 “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逐步提高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 的设想。经过一系列的调研和筹备,2024 年 9 月 13 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在短期内延迟退休可能会给青年人就业造成一定的压力,而老年人的体力和学习能力逐渐下降,适应高强度、高技术要求的工作岗位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延迟退休政策的推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其短期负面影响,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平稳过渡。
一、延迟退休提出的现状
(一)人口结构变化方面
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97亿,占总人口的21.1%。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17亿,占比为15.4%。这一趋势意味着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未来几十年内,人口老龄化将持续加剧。到2035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预计将突破4亿,占比超过30%,这一阶段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意味着劳动力供给将受到制约,养老负担日益沉重。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到50岁提高到78.6岁。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将有望突破80岁,这意味着老年人群体的健康状况已经逐渐改善,许多人能够保持较好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能保持继续工作和社会参与的能力,为延迟退休提供了生理基础。
(二)劳动力市场方面
我国高校毕业生从2001年首次突破100万,到2022年首次突破1000万,21年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了10倍(如图1)。每一轮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都意味着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而这一增量的供给常常无法与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相匹配,尤其是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就业岗位供给不足的现象愈加突出。受疫情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在短期内出现大幅波动,虽然经过两年多的调整,经济已逐步恢复,但增速仍未达到预期,且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在经历转型阶段,传统行业面临升级压力,新兴行业的吸纳能力也有限,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供需错配的问题。
(三)社会养老保障方面
2019年—2024年,全国财政用于养老服务和老年人福利方面的支出超过5600亿元,年均增长11%。其中,中央财政通过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等渠道安排资金超过1500亿元。人社部发布的相关数据来看,2024年的养老金对比2014年已经翻了一倍多,进入2024年以后,全国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经历了再次调整。2024年退休人员养老金再次增长3%。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字,我国2023年全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支出为63757亿元,离退休人员比上年净增加552万人。这样2023年全年平均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大约是13920万人,这样平均每人每月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待遇是3816元左右。截至 2023 年 7 月,中国养老金已经实现了 19 连涨。图2是近 10 年来养老金的上涨情况:
二、延迟退休政策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一)延迟退休和劳动力供给的关系
我国就业市场普遍存在“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其根源在于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加剧。企业对技术工人和高素质人才需求量较大,而与此同时,许多高校毕业生和部分劳动力则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不足。推出延迟退休政策旨在延长劳动者的参与年限,增强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能力,缓解企业的用工难题。然而,延迟退休的实施直接增加了在职劳动者的数量,尤其是在劳动强度较大、技术更新较快的行业部分一些岗位和机会无法释放出来,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年轻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二)延迟政策对劳动力供给的短期影响
1.青年人就业机会减少
推行延迟退休意味着原本会被释放的岗位被年长劳动者占据,直接减少了新生劳动力的就业机会,青年员工的上升通道变得更加狭窄。部分企业的岗位趋向饱和,无法为年轻人提供足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的空间,进而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平衡。老年员工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抗压能力,通常能够迅速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企业可以在减少培训和招聘成本的同时,维持较高的运营效率。相比之下,青年员工则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熟悉岗位技能,且工作经验较为有限,企业为培养新员工所投入的成本相对较高。延迟退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延长老年员工的工作年限,减少了企业对新员工的需求,降低了短期内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虽然这种短期效益可能有利于企业的经营稳定,但也进一步限制了年轻劳动力的流动性和成长机会。
2.老年人就业能力降低
在全球化和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劳动市场的分工愈加细化,各行各业对专业化和创新能力的需求越来越明显。老年人群体在这一环境中有着天然的就业能力弱势,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体力和精力逐渐下降,无法适应高强度和高技术要求的工作岗位,且老年人的技术更新能力和对新技术的掌握相对滞后,尤其是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行业中老年人更不具备优势,与刚毕业的高校学生相比,往往在专业素养、创新能力以及综合适应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三)延迟退休政策对劳动力供给的长期影响
1.促进人力资本积累
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经验积累等方式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综合素质。延迟退休延长了劳动者在职场中的工作年限,老年员工经过长期的职业生涯积累,有非常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操作技能水平,在工作中的专业知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随着老年劳动者的延迟退休,企业能够继续依赖这一部分人力资源,推动知识的传承和技能的积累,还能在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不断优化生产流程、提升技术水平,进一步加速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企业也能够通过老员工与新员工的协同合作,促进技能的代际传承,提升整体人力资源的竞争力。
2.缓解劳动力供给困难
受少子化趋势和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双重影响,我国的“二孩政策”和“三孩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生育率的回升,但整体效果未能如预期那样改善劳动力供给状况。少子化问题严重,那么必然会让出生人口逐年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困难。随着时间推移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劳动力市场的压力必然加大,在此背景下延迟退休政策成为缓解劳动力供给困难的重要手段。而老年人在延迟退休后的再就业,能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增强个人消费能力,还能拉动整体消费需求的增长,进而促进经济发展。企业在劳动力供给得以保障的情况下,能够维持并扩大生产规模,对劳动力的用人需求也将相应增长,形成劳动力市场、消费市场和企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三、优化延迟退休短期负面影响所采取的措施
(一)促进青年就业创业能力
只有采取多维度、系统化的政策支持,才能有效破解因延迟退休带来的就业结构性问题,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1.拓宽就业渠道
人社部在2024年提出要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推动就业政策与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协同发力,优先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同时要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特别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要建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机制,加强就业岗位调查,及时发布急需职业需求目录,确保青年人能够及时掌握市场需求,提升就业匹配度。并完善针对青年人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基层就业渠道,积极开展乡村振兴和“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鼓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乡村就业,以达到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均衡发展的作用。
2.发挥高校作用
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延迟退休政策推行后,表面上看似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但实际上,通过高校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有效缓解这一困境。高校要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创新创业课程、科研项目、实验室实践等教学工作,激发学生的创业潜力,提高其在新兴行业中的就业竞争力。各地高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协作,推动“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的落实,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净增158个新职业,并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这些新职业释放出大量就业新机遇,为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创造了广阔发展空间。据预测,仅智能制造领域,到2025年我国人才需求就将达900万人,缺口450万人。当前,各地区各部门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提升其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并加快新职业规范培育和标准开发。
(二)增强老年就业能力
1.完善终身教育
“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终身教育是指在人生各个阶段持续进行的教育活动,在延迟退休政策实施的背景下,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并辐射到老年人群体,能够有效提升老年人群体的就业能力和社会参与感,政府要加大老年人教育投入力度,制定适合老年人的学习内容和培训课程,开设老年人专属的数字技能培训班,使他们能够掌握基础的电脑和互联网操作,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要支持社区、老年大学等机构,拓展老年人教育平台,提供灵活的学习形式,建立健全老年人教育认证体系,为其提供职业技能证书、健康管理证书等,增强老年人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
2.促进思想转变
社会各界对延迟退休议论纷纷的根本原因在于部分社会群体对老年人参与劳动市场的传统观念存在偏见,认为老年人延迟退休会直接挤压年轻人的就业空间。然而,实际上,老年人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其丰富的工作经验、深厚的行业积淀和较强的责任心,能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独特的价值。因此,政府要利用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和引导,树立“老年人经验为社会增添价值”的理念,改变社会对老年人就业的刻板印象。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为老年人提供合适的岗位和继续教育机会,使他们能够持续贡献力量,激励更多企业在用人策略上实现代际平衡。
结束语:
总而言之,延迟退休政策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短缺的重要举措,但其推行必须科学规划,注重短期和长期的平衡。要采取综合措施,降低政策实施的短期负面影响,同时为劳动力市场注入更强劲的活力,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肖严华. 延迟退休年龄:实现路径与政策选择[J]. 上海经济研究, 2023, (09): 89-96.
[2]宫倩楠, 田大洲. 中国劳动力供需形势分析[J]. 中国劳动, 2023, (04): 15-33.
[3]房连泉. 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可行方案[J]. 人民论坛, 2023, (14): 58-62.
[4]饶诗颖. 退休老年人再就业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 西部财会, 2023, (03): 68-71.
[5]高舒敏, 蔡濛萌. 延迟退休对青年就业的影响效应研究[J]. 商展经济, 2022, (19): 97-100.
[6]金刚, 宋经翔, 张霁雯. 延迟退休政策的国际实践与中国选择[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36 (02): 78-89.
[7]邹铁钉. 延迟退休的财政与就业影响及动态研究方法评价[J]. 河南社会科学, 2022, 30 (07): 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