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

作者

高林

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山河初级中学  745300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2022 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提出“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求课程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涵盖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担当五大维度,其培养需通过系统性教学设计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本文基于核心素养理论框架,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探索教学优化路径。

1、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特征

1.1 育人目标系统化

新教材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构建了“法治意识—道德情感—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例如,八年级上册“遵守社会规则”单元整合了道德(诚信、尊重)与法治(法律责任、程序正义)内容,通过“校园欺凌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等活动,强化学生对社会规范的综合认知。

1.2 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通过“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等栏目,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生活情境。如七年级下册“青春的情绪”一课,以“考试失利后的情绪管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实现知识内化。

1.3 教学方法实践性

核心素养培养强调“做中学”。某校在“维护国家安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社区安全隐患排查”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撰写报告、提出改进建议,将国家安全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

2、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

2.1 目标重构:从知识掌握到素养提升

传统教学目标侧重法律条文记忆,而核心素养导向的目标需体现“知识—能力—价值观”递进关系。例如,“预防犯罪”一课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

知识与技能:理解犯罪特征与法律后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提升风险评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底线意识。

2.2 方法创新:情境模拟与议题式教学

2.2.1 真实情境创设

以“网络暴力治理”为例,教师可设计“某中学生因网络谣言遭受攻击”的情境,组织学生分组扮演受害者、施暴者、旁观者、法律顾问等角色,通过辩论“网络言论自由的边界”,深化对《网络安全法》的理解。某校实践显示,此类活动使学生法治意识测评得分提升 27% 。

2.2.2 议题式深度学习

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隐私保护”议题,教师可提供“人脸识别技术滥用”“大数据杀熟”等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权利与义务平衡”“法律与技术关系”等分析框架,形成批判性思维。北京某中学的调研表明,议题式教学使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评分提高 34% 。

2.3 实践育人:从课堂到社会的延伸

2.3.1 校内实践活动

模拟法庭是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上海某校在“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学中,组织学生模拟“校园欺凌案件”审理过程,通过证据提交、法庭辩论等环节,使学生直观理解“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活动后,92% 的学生表示“更愿意主动制止欺凌行为”。

2.3.2 社会实践活动

社区法治宣传能增强责任担当。广州某校开展“民法典进社区”活动,学生分组设计“高空抛物责任”“宠物伤人赔偿”等宣传展板,并向居民讲解法律条文。活动后,学生社会责任感测评得分提高 41% 。

2.4 评价改革:从结果到过程的转型

核心素养评价需关注学习过程与多维表现。某校构建“三维评价量表”:

知识维度:法律概念理解准确率;

能力维度:案例分析逻辑性、小组合作贡献度;

情感维度:课堂参与积极性、社会实践活动投入度。

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记录表”“成长档案袋”等工具动态跟踪学生表现,使评价反馈周期从学期末缩短至每周,实现精准教学改进。

3、典型案例分析

3.1 法治意识培养案例: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例

教学步骤:

情境导入:播放“某网红餐厅使用过期食材”新闻视频,引发学生讨论

知识建构:结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解析“安全权”“知情权”“求偿权”;

实践应用:分组设计“维权方案”,包括取证方式、投诉渠道、赔偿计算等;

价值引领:通过“职业打假人是否合法”辩论,引导学生理解“法治与道德的平衡”。

成效:课后调查显示, 89% 的学生能准确列举3 项以上消费者权利, 76% 的学生表示“遇到侵权时会主动维权”。

3.2 道德判断力提升案例:以“诚信与善意的谎言”为例

教学策略:

冲突情境创设:呈现“医生对绝症患者隐瞒病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诚信原则”与“人文关怀”的矛盾;

角色体验:学生分别扮演患者、家属、医生,撰写“内心独白”;

哲学思辨:引入康德“绝对命令”与功利主义“最大幸福原则”,探讨道德决策的多元标准;

行为指引:总结“诚信的底线与弹性”,形成班级《道德决策参考指南》。

成效:对比实验显示,实验组学生在“道德两难问题”测试中,选择“兼顾诚信与善意”的比例从 43% 提升至 71% 。

结语

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现“三个转变”:从知识灌输到价值引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从孤立学习到社会联结。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

技术赋能:利用VR 技术模拟“立法听证会”“国际法庭辩论”等复杂情境;

跨学科融合:结合历史学科分析“法治传统演变”,通过数学建模量化“道德决策影响因子”;

家校社协同:构建“学校主导—家庭支持—社区参与”的育人共同体,例如组织“亲子法治知识竞赛”“社区道德议事会”等活动。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通过目标重构、方法创新、实践深化与评价转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J]. 刘金典 . 学苑教育 ,2024(36)

[2]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J]. 吴连珍 . 教师 ,2024(35)

[3] 指向法治观念培育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真实性问题情境设计——以“理解权利义务”单元为例[J]. 钟靖. 现代教学,2024(Z4)